自己写自己一1 张宁

喆人

<h3></h3><h5>《张宁:自己写自己》 <br></h5><h5>张 宁 <br>写在前面 <br>我还是少女的时候.在中国有过一段坎坷<br>的人生经历。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媒体从未中<br>断过对我以及我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的报道。<br>漫漫岁月,我从一个姑娘变成一位妇人,也被<br>媒体造就成了一位“社会名人”。 <br>长期以来,一些友人曾鉴于媒体的“热<br>烙”,建议我“与其让别人写你,不如自己写<br>自己”。一个人的亲历,只有当事人体会最贴<br>切。某些特定场合和特定人物的接触感受,对<br>采访者来说,写出来的感觉,恐怕还像是创作。<br>所以,定居美国后.不必再亲躬生计时,安下<br>心来,提笔写自己。 <br>没有编纂酝酿,曾经走过的生命路,都清<br>晰印在脑海中。许多感慨,许多无奈,是人间<br>许多不幸的人们普遍都有的。书中涉及到的方<br>面,不加修饰,因为真实的东西就是生活。第<br>一稿四十五万字。回忆辛酸往事是很痛苦的,<br>切肤之痛是心灵感应的重复,重揭伤痕.让鲜<br>血再流一次。经常眼泪不自主地流下来,有时<br>干脆哭够丁再写。 <br>初稿出来后,一些朋友看完又提看法,说<br>我写得“赤裸裸”,会引起一些人神经过敏什<br>么的。第二稿三十五万字,海外出版,引起史<br>学界注意,也拥有不少读者。第三稿减为三十<br>万字,便是现在的中国大陆版了。 <br>虽然几易其稿,我还是坚持了一个原则—<br>—原始的叙述。我认为,那段至今令世界感兴<br>趣的“中国现代史上的谜”,以我的亲历诉诸<br>于世,只会对解读历史之谜有好处而绝无坏<br>处。过去的事,无论准对谁错,人们总希望知<br>道真实的,苍天赋予人智能,智能是有尊严的,<br>不可以亵渎。 <br>林彪事件即“九 一三事件”,已是二十 ‧<br>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的事,现在很<br>多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当时还没有出生,或还<br>是个几岁的孩子,对那段历史的政治生活气<br>息,不但生疏.听起来还会觉得滑稽荒谬。但<br>对我这一代的同龄人,以及我们的上一代,回<br>忆那个曾经生活其间的历史阶段,会有一股浓<br>烈的辛辣滋味;现在,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br>迈向真正的世界强国地位,国强民富观念取代<br>了过去种种“阿 Q”式的政治口号。共产党搞<br>革命的初衷,本就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人民的政<br>治地位和生活素质,而我们那一代,整人的政<br>治运动不断,走了很大弯路。要让现在的青年<br>人知道以前的事,对推动社会及自身的文明进<br>步,也许不无砥砺作用。这也是我写此书的心<br>愿之一。 <br>我最终皈依了佛门。这个世界很丰富,充<br>满诱惑和罪恶。我的人生体验:对坏的灵魂不<br>要怕,对善、弱的灵魂不要欺;嫉恶如仇始于<br>与人为善;做人不可丧失道德心和公道心;一<br>个人生活得潇洒,更要生活得心安理得。 <br>关于我的经历,流传的很多,这部书向关<br>心我的读者做个交代。</h5><h3></h3> <h5></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城“毛猴”<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攻陷国民党<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首都南京,我睡在妈妈肚子里随大军抵达俗称<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头城”的南京市,妈妈在国民党三军总医<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院生下了我。 <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生下来浑身长满黑毛,医学上讲是“返<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根”现象。那时人们文化知识低,说我是“怪<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胎”,一个女婴长得这么丑,确实不讨人喜欢。<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爸爸和妈妈没有遗弃我,可也没有给我起<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名,只依据外貌叫我“毛猴”,家里的警卫<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员、秘书、公务员、保姆都跟着这么叫。长到<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岁,虽然浑身黑毛脱尽,变成白白胖胖的“人<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娃娃”,大家还是照老习惯叫我“毛猴”,一<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直叫到我上小学。 <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学校里,不能再叫“毛猴”,而因南京<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称“宁城”,故依出生地起名叫张宁生,乍<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听像个男孩名字,毕竟还有个“宁”字有点女<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孩味道。<br></span>我家住在南京东郊,离中山门不到一华<br>里,有个叫苜蓿园的村镇,曾是国民党时期的<br>“模范镇”,镇上居住的都是“良民”。苜蓿园<br>北面是中山陵;东面小红山上有蒋介石夫妇的<br>住宅“美龄宫”;西面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夫<br>妇陵园;苜蓿园在南面,与东西北的“帝王将<br>相”为邻,也沾点风水宝地的光。 <br>据说苜蓿园这块地方曾被中央考虑辟为<br>高级首长疗养住宅区,但有些人觉得南京曾是<br>国民党首都,社会上遗留的“渣滓”不少,不<br>安全。放弃后,几经掂量,让给了大军南下以<br>后第一批红军资格的伤残离休将军居住。这批<br>人杀气重不怕邪,到老得个山清水秀的安乐<br>窝:小别墅、警卫排、公务班、司机班、医疗<br>组,外加小阿姨老保姆,比他们初时投奔革命<br>的理想: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强<br>了好多倍。 <br>父母<br>我爸爸张富华,一九二七年在家乡江西兴<br>国县樟木山乡玩坑村参加了农民赤卫队,因为识几个字当上赤卫队队长,带领农民打土豪分<br>田地,那时他才十六岁。一九二九年参加红军,<br>打了几次仗,从士兵升为俱乐部主任。所谓的<br>主任,权限只管几本书、一筐锣鼓铙钹,组织<br>官兵们唱歌、写标语,宣传鼓舞士气,一有军<br>事行动,挑起箩筐就走,俱乐部的全副家当都<br>在这副箩筐里。 <br>第三次“围剿”后,红军撤出江西根据地,<br>玩坑村在深山里,是红军后勤囤积重地,村民<br>十之九是红军家属,青壮年不走只有死路一<br>条。爸爸走后,国民党部队进山,我奶奶被枪<br>杀,大妈(爸爸的第一个妻室)被卖——红军<br>的妻室有点姿色的都被卖掉,六岁的小叔失<br>踪。 <br>一九三四年爸爸随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四<br>方面军也称西路军,三过雪山,两过草地;煮<br>皮带、煮鞋底、吃草根树皮;打前卫打狙击。<br>大渡河以后,爸爸带一个连驻守大渡河以南六<br>十里,百里防线,打后卫狙击,保障大部队顺<br>利进军。最后打得只剩下三个人,只身负伤讨了六个月的饭到达延安,进“抗大”学习。 <br>野战部队日日有风险,战争年代光棍儿<br>多,爸爸自大妈去后,一直没有机会再娶。抗<br>战时期他在胶东军区主力十三团当政治部主<br>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替他点了鸳鸯谱,<br>娶了胶东文登县侯家集出生的一九四〇年入<br>伍的我妈妈。 <br>说起这段婚姻,联想自己的婚恋史,真有<br>点“代代相传”的色彩。听长辈们说,我妈妈<br>在当地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大美人,高挑个头,<br>粉面桃花,弯眉大眼高鼻梁。她个性犟强刚烈,<br>为逃避爷爷包办婚姻,十六岁离家投奔八路<br>军,跟日本鬼子打“拉锯战”,敌进我退,敌<br>退我进,有时今天进明天就跑。一次,妈妈退<br>漏掉了,她年龄小,困劲大,睡在麦田里,睁<br>眼太阳晒到屁股,周围咿哩哇啦一片鬼子说话<br>卢,自己的部队夜里就撤走了。她命大。伏藏<br>在麦田里静等天黑爬逃出去,鬼子做梦也没想<br>剑麦田里睡着一个漂亮的八路妞。 <br>自这次风险后,妈妈从野战部队调到机关。一天清晨女兵连出操,许世友与我爸爸正<br>站在窗前,许世友问他:“你看上哪一个?” <br>爸爸手指我妈:“就要那匹大洋马!” <br>第二天组织出面找妈妈谈话,二言两语介<br>绍了爸爸的情况,好事就算定下了。第三天晚<br>上妈妈背着自己的行军包进了爸爸的屋子,摆<br>了一桌花生、红枣和一瓶土烧酒,两人结婚了。<br>妈妈为逃避包办婚姻投奔革命,成了共产党员<br>后,却又由“组织包办”嫁给了比她大十六岁<br>的我爸爸。这种事在战争年代不稀奇,许多当<br>年在战争第一线拚命的指战员,他们的夫人有<br>许多是在与我妈妈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与丈夫<br>结合的。这叫“革命感情”。 <br>军区总医院的小常客<br>爸爸原本很结实的身体在长期艰苦的战<br>争环境里被拖垮了,解放后短时期担任过华东<br>荣军总校政委,全国十几个分校,每校几千荣<br>军。他没两年就病倒了,患的是晚期肺气肿,<br>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是绝症。一九五五年全军第<br>一次授军衔,爸爸名列少将。中央规定少将以上的将军赴北京授衔,当时的少将名额“粥少<br>僧多”,闹不平衡,爸爸因病主动让衔。一九<br>五七年爸爸去世,总政治部再次追授他少将<br>衔。 <br>自我记事起,家里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br>警卫员总是三天两头不见影子,妈妈也很少在<br>家,家里成了公务员和保姆的天下,我幼小的<br>心里以为爸爸和妈妈都上班。 <br>妈妈每天早出晚归,一两天见不到她是常<br>事。偶然见到爸爸回来,老躺在藤条榻榻米上,<br>所有人蹑手蹑脚地走路,一向大嗓门说话的老<br>保姆也安静得像个童养媳,不再高声呵斥,我<br>不小心弄出点声音,她老远的就摇着双手示意<br>我安静。所以,我对爸爸的爱中夹杂着更多的<br>敬畏。 <br>在我六岁那年,爸爸不再回家了。每到星<br>期天一大早,妈妈领着我和八岁的哥哥和两个<br>小弟弟去总医院看爸爸,我明白了爸爸以前不<br>回家的日子原来是住在医院里。 <br>高于病房样样俱全,像个小家,进门靠墙边支着一张行军床,那是妈妈和警卫员轮流值<br>班守夜时用的。我在总院出生,丑毛猴变成了<br>俊秀妞,医护人员都来抱我、亲我、逗弄我,<br>爱护中透着怜惜。 <br>第二年我七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学校是<br>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小学,全国知名的高干小<br>学。学校属住校制,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和九<br>岁的哥哥总是不慌不忙优哉游哉地挎着书包,<br>走向校园后半部分的幼儿园,从幼教老师那里<br>接走四岁的大弟和两岁的小弟,我和哥哥一人<br>领一个,牵着他们的手穿越熙熙攘攘的学生群<br>和接孩子们的车队,走出小学大门往山坡上<br>爬,越过山坡没多远就到家了。卫岗小学与小<br>红山毗邻,离我家不远。 <br>我们兄妹姐弟四个,一星期最快乐的时候<br>就是在放学的路上,以前还有警卫员或公务员<br>接,后来没有了,都去照顾爸爸,我们一路上<br>尽量磨蹭时间,摘桑果、野枣、野莓,找炮果<br>(一种可以塞进竹管里打出去的小青果,孩子<br>们用它当子弹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在林间小溪里摸小虾捉小鱼。我们下午四点放<br>学,总要磨蹭到天傍黑才回到家,因为天一黑,<br>保姆就不准我们出门了。星期天一早,我们就<br>被接到爸爸那儿去,一整天守着病重的爸爸,<br>不准高声说话,不准嬉闹,傍晚被警卫员带上<br>车子载回学校。 <br>病重的爸爸惦念四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我<br>们的学习,在他明知无多的日子里,强忍着想<br>念孩子的痛苦,熬过六天,每到第七天清晨,<br>早早的就让医护人员架扶着站在临街的窗口,<br>等着看我们第一眼。我们也习惯了车子一到总<br>医院墙外,就抬头望向爸爸的窗口,不论刮风<br>还足下雨,他一定会站在那里等我们。 <br>爸爸临终的那一天,天上下起蒙蒙细雨,<br>等我们赶到医院,爸爸已近弥留状态,硬撑着<br>一口气等着他的儿女。病区走道上和病室里挤<br>满了得到消息赶来的爸妈的老战友。伯伯、叔<br>叔、阿姨们为我们让路,警卫员和公务员各抱<br>善大弟和小弟,我和哥哥冲在前面, 一串子<br>人走进了房间。哭肿了眼的妈妈蹲跪在爸爸床头,已经懂事的哥哥泣不成声地扑向爸爸,我<br>抽泣地挨着爸爸肩头,爸爸瞪大双眼看住我<br>们,脸泛红光。人群一阵骚动,他嘴唇蠕蠕似<br>想说话,妈妈将耳朵贴近他的嘴,爸爸留下遗<br>言:“宁生跃大学医,为人民治病;儿子上军<br>校,扛枪保剧。”说罢视线盯住长子连生(打<br>大连时生的哥哥),小哥哥忙将耳朵贴近爸爸<br>的嘴,他告诉儿子:“记住,爸爸是打土豪恶<br>霸的。”小哥哥嚎啕大哭。 <br>许世友对我爸爸说:“老张,放心去吧,<br>我们一定会照顾好你的孩子。” <br>爸爸走了,像睡觉一样安静,眼角流下一<br>串晶莹的泪珠。去世那年,他四十五岁。 <br>我永远忘不掉陪妈妈守灵的那一夜,我求<br>妈妈揭开爸爸脸上那一块洁白的方帕,我渴望<br>再看爸爸一眼。妈妈拗不过我,揭开方帕。爸<br>爸的面容那么清秀,我的鼻梁、眼眉、嘴唇继<br>承了他的遗传,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那张苍白<br>清秀的脸。 <br>以后我多次做梦,爸爸和我在一起,我不害怕,我知道那是我父亲,甚至钻进坟墓里拚<br>全力想把棺材推出去让爸爸晒晒太阳。其实我<br>平时很胆小,听了鬼故事晚上不敢出门。 <br>爸爸是解放后华东军区第一位去世的高<br>级干部。出殡那天仪式隆重,仪仗车和仪仗士<br>兵护卫着灵车,送殡车队迤延十几里。墓地在<br>城南雨花台毗邻的菊花台,是父亲生前一次狩<br>猎时亲选的墓地,在项英(“皖南事变”中牺<br>牲的新四军军长)墓上方一座山包上。地形正<br>是“龙脊”正中,坐西向东,背后远眺长江,<br>北方紫金山,南边方山,东方日出之地是自己<br>的家,那里有他的儿女。山包下翠竹清池,山<br>包上苍柏青松,遍地细碎晶莹的雨花石,棺木<br>席地而放,外罩水泥厢房。 一九五七年人葬,<br>直到一九六四年移葬将军陵园,开启水泥壳,<br>棺椁完好,板钉锃亮,抬动无响声,工兵连的<br>连长说这是他移过棺木中最好的一具,那是当<br>年军区专程从西南调来的上好楠木,这是父亲<br>短短一生中得到的最后殊荣。至今,城南一些<br>上岁数的老人还记得那次出殡,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十年后成为“红色王妃”的女子的父<br>亲。 <br>十岁当兵<br>爸爸的去世对刚具启蒙知识的我和哥哥<br>打击很大,每到星期六放假,许多孩子拉着爸<br>爸妈妈的手,指着我们向早已知道情况的大人<br>们介绍说:“他们的爸爸死了!”每到这时,我<br>和哥哥牵着两个弟弟的手,低着头默默地从人<br>群面前走过,我和哥哥眼里含着泪,不抬头,<br>不让人看见,耳里涌进大人们的叹息:“好可<br>怜的孩子!” <br>爸爸在世时,合妈妈两人工资近五百元人<br>民币,他去世后,只剩下妈妈八十元工资养四<br>个孩子,国家按规定以“红军烈属”待遇每月<br>给每个孩子二十元补助费,全家靠一百六十元<br>维持生活,还是比一般工人农民好得多,但已<br>远远比不上原来的生活水准。 <br>公务员、警卫员、秘书和司机都撤走丁,<br>一切待遇都没有了,有些人看中我家的两层楼<br>别墅,找理由逼我们搬家,许世友司令员和唐亮政委出面讲了话,我们仍然享受父亲的部分<br>待遇,住原房,不交房租水电费,因为我们已<br>经交不起了。 <br>爸爸在世时为人正派人缘好,我长大后懂<br>得了许多道理,回忆一件往事更感到父亲崇高<br>精神的可贵。那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每天家院<br>里总有人进来讨饭,工作人员说这些人可能是<br>逃避土改的地富分子或是溃散流落异地不敢<br>同乡的国民党官兵,不给他们饭吃。爸爸知道<br>后批评他们:“刚解放不久,我们安居乐业了,<br>还有很多百姓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就是国民<br>党官兵、地主富农,他们也是人,是人就要给<br>饭吃。”他规定每天准备一盆饭菜,专门给上<br>门讨饭的人吃,并教育我和哥哥:“爸爸长征<br>时讨过饭,没饭吃的人苦啊!你们要记住,长<br>大了,尽自己的力鼍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妈<br>妈和哥哥常常跟我说起这件事,我也记得老保<br>姆舍不得好菜给“花子”吃,偷食盆里的鱼肉<br>被我撞见,老保姆还“警告”我不准告诉爸爸<br>妈妈,我却立即去“二报”了,虽然我不太懂大人的事,但我很可怜那些破衣烂衫的“花<br>子”。一些伯伯叔叔辈也常问我:“记得爸爸<br>不?你爸爸可是好人。”我就连连点头,在我<br>记忆里和自幼熏染的家教,我深信长辈们的口<br>碑。 <br>我和哥哥争气,憋足了劲处处要比别的小<br>学生强,不让人家看不起我们是没有父亲的孩<br>子。哥哥不但学习成绩好,还成了全校“八一”<br>小足球队队长、少先队中队长,聪明伶俐,是<br>个“孩子王”:我也是全校为数不多的“三好<br>生”。我又被选进学校体操队,由江苏省体育<br>学院的运动员担任教练。训练不久,发现我的<br>腰腿柔软度极好,体型也很标准,发展潜质很<br>大,因为年纪小,想让我多学习一年文化。再<br>招收进体院搞体操专业,全校传开,便颇有点<br>小名气。 <br>一九六〇年初夏的一天,我这个年级三个<br>班的几十名女生在大操场上体育课,项目是女<br>子足球。我们分成三组,穿著统一的苏式校裙<br>(小学和苏联莫斯科红军小学结谊姐妹学</h5><h3></h3> <h5>校),在操场上奔逐。多数女生的家住在城里,<br>受环境局限不擅奔跑,我住城外,与百姓小孩<br>为伍,常跟他们上紫金山拾柴火、采蘑菇、摘<br>木耳,练就一身爬山上树的好本领,叉兼练体<br>操,身手灵活,奔逐中显得比其它女孩子矫健。<br>操场有座检阅台,不知什么时候来了几位<br>解放军叔叔和阿姨,由校长陪着,他们观望操<br>场上的女孩子,不时地指指点点。 <br>空中飞来一球正落向我站的位置,我使出<br>哥哥教我的飞脚功夫,一抬腿笔直地踢向空中<br>来球,又将球踢回空中,踢的瞬间,两腿立体<br>大劈叉,旋即又恢复身体平衡,一般女孩子准<br>得栽个太跟头。 <br>这一球真是鬼使神差,它竟决定了我一生<br>命运的起步。解放军叔叔阿姨们立即向校长点<br>了我的名,我当时又黑又瘦小,从外形上根本<br>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br>下课了,全校有十几名男女学生被传到教<br>导处,我是其中之——。 <br>进了门,长条桌后面坐着那几位解放军,</h5><h3></h3> <h5>全军汇演和大歌舞<br><h5>一九六四年我十三岁了,赴北京参加全军文艺演。 <br>国防部长林彪委托总参谋长罗瑞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罗瑞卿在全军掀起“大比武”运动+提高军队军事素质,带动了全国各行各业重视技术进步。 <br>文艺战线也不例外,各大军区和军兵种领导都很视这次汇演,视为各军区在文化领域的“角斗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到歌舞团做动员报告。<br>他用惯有的直率简明的语气说:“你们代表南<br>京军区参加全军汇演,要为军区广大指战员争<br>光。全军大比武的标兵出在南京,全军文艺标<br>兵也要出在南京,要当班长(第一名)!至少<br>也要当个班副(第二名)!抱个大鸭蛋(零分)<br>回来哇,我撤了你们!”全场欢笑,司令员亲<br>自鼓舞士气,大家信心更足。 <br>编剧根据我的特殊条件专为我量体裁衣,<br>设计高难度技巧,期望独占鳌头。 <br>团长信心十足地说:“各团新演员头一次<br>亮相,比艺术质量,比演员素质,我们要把你<br>用在刀刃上一炮打响!” <br>舞编天天与我泡在一起,设汁试做各式技<br>巧动作,都不满意,达不到鸡惊人的效果。一<br>次,我实在太累了,卧在地上把上身往后舒展<br>紧贴大腿,想把全身力最拉匀休息一下。 <br>舞编一眼看见,触动灵感,问道:“你能<br>不能站着做这个动作?”简直匪夷所思,我忙<br>摇头。舞编兴致勃勃不肯罢休,催促我试一试。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到歌舞团做动员报告。<br>他用惯有的直率简明的语气说:“你们代表南<br>京军区参加全军汇演,要为军区广大指战员争<br>光。全军大比武的标兵出在南京,全军文艺标<br>兵也要出在南京,要当班长(第一名)!至少<br>也要当个班副(第二名)!抱个大鸭蛋(零分)<br>回来哇,我撤了你们!”全场欢笑,司令员亲<br>自鼓舞士气,大家信心更足。 <br>编剧根据我的特殊条件专为我量体裁衣,<br>设计高难度技巧,期望独占鳌头。 <br>团长信心十足地说:“各团新演员头一次<br>亮相,比艺术质量,比演员素质,我们要把你<br>用在刀刃上一炮打响!” <br>舞编天天与我泡在一起,设汁试做各式技<br>巧动作,都不满意,达不到鸡惊人的效果。一<br>次,我实在太累了,卧在地上把上身往后舒展<br>紧贴大腿,想把全身力最拉匀休息一下。 <br>舞编一眼看见,触动灵感,问道:“你能<br>不能站着做这个动作?”简直匪夷所思,我忙<br>摇头。舞编兴致勃勃不肯罢休,催促我试一试。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爬起来,刚起腿叠后腰,<br>就摔了个大跟头, <br>恰巧舞蹈队长和副团长走进训练厅,一眼<br>瞧见,担心地说:“千万别扭伤腰,在这个节<br>骨眼上出了事谁也代替不了你,损失就大啦!”<br>舞编仍不死心,把灵感得到的技巧造型向<br>副团长和队长说明,两人听得眉飞色舞,鼓励<br>我:“只有你的条件可能拿下这个动作,鼓足<br>干劲,攻破难关。”我连着试了几遍,不断跌<br>跟头,腰劲使疲了不愿再做,他们一旁看着,<br>扼腕叹息。 <br>李首珠老师被舞编请来,她仔细看我做了<br>几遍,以肯定的口气对三人说:“张宁能做,<br>我负责剋出她。”她一手调教出我,深知我潜<br>力,被她“逮住”再想推诿是设指望的。 <br>在她指导下,这个技巧终于训练出来,从<br>下腰起单腿,运用腰部和胯部强力控制,再结<br>合腰腿的软度,缓缓起升定格空中,形成立体<br>“飞天”造型。就像弹跳技巧空中“紫金冠”,<br>“紫金冠”凭借冲跳爆发力瞬间在空中形成腰腿互叠,而“飞天”全凭控力平衡和软度形成。<br>汇演中。在大型歌舞剧《东海前哨》里有<br>一段“贝壳舞”,我担任领舞,从服装造型到<br>演员形象素质以及这个技巧的出现,全场观众<br>屏息静气,由轻微的窃窃私语到赞叹的骚动。<br>人们都在打听我的名字,议论我的形象,<br>评价我的技巧,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br>看门道”,这炮如愿打响了,为整台歌舞剧锦<br>上添花,在全军同行中引起注目。我出了名,<br>一些友团派出主要演员来学这个技巧,没有一<br>人完美学成,以我的条件特设的技巧,别人很<br>难做到位,做不到位就面目全非。 <br>汇演中各团实力充分展现,评比结果我团<br>名列前茅,得个“班长”凯旋而归,尤其是我<br>团新生代女演员,好似江南美女云集,任何团<br>体比量不上。 <br>汇演结束,各团离京,我团因成绩优异,<br>名声响亮,被中央留下汇报演出。周恩来、贺<br>龙、陈毅、罗瑞卿、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陆续<br>观看了我团演出,对我寄予深厚的长辈般的关爱,我对今后的艺术前途很有信心,欣慰没有<br>辜负爸爸的期望,虽然职业选择不符爸爸遗<br>嘱,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样的。 <br>七月份刚从北京回南京,还未喘回一口<br>气,八月又奉命赴北京参加大歌舞《东方红》<br>的排练和演出。 <br>中国人民都会唱《东方红》这首歌:“东<br>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br>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对毛泽东的崇<br>拜覆盖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文化部和总政治<br>部联合组织发动编排音乐舞蹈史诗大歌舞《东<br>方红》,调集以军队歌舞团为主的全国几十个<br>文艺团体,直接与间接为大歌舞工作和服务的<br>人数近一万,周恩来亲自担任“舞台总监”和<br>“历史顾问”,阵容空前庞大,引起全国人民<br>乃至国际上的关注。 <br>为赶时间在“十一”国庆节献演,几十个<br>团分场次“包干”,序幕加七场,合共八场,<br>压缩在两个半小时之内结束,全国艺术界提供<br>了第一流的作曲、作词及编剧为大歌舞服务。</h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