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2019年11月8日青县文联组织邀请沧州市书协副主席李泽成先生来青县为书法、篆刻会员及爱好者公益讲座篆刻,受到了大家的欢迎。</h3><h3>培训会有青县书协秘书长刘忠富先生主持。</h3><h3>主席台就坐的有,青县书协秘书长刘忠富先生,青县文联副主席冯海增先生,沧州书协副主席李泽成先生,青县书协主席赵慧琳女士,青县文联副主席周玉娟女士,沧州书协吕伟颖先生</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h3><h3> 李泽成先生简历</h3><h3>李泽成先生,1959年9月生,河北省沧县人,本科学历,退役军人。曾务农、从军、从工、从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北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h3><h3> 李泽成先生说,首先感谢青县文联组织会员们和爱好者参加培训。今天谈不上讲座,我们就是交流学习。聊天,提问,解答。</h3><h3>我主要是搞篆刻,弘扬光大印学。首先我从三个方面先说说我自己是怎么样喜欢上篆刻这门艺术的。</h3><h3>(一)步入篆刻雏形,这要感恩,我的祖上</h3><h3>我今年六十多岁了,走上这条路还是受家庭的影响,我是沧县大白洋桥人,我的祖辈是搞中医的,因为墙上,药厨上,写药方子等,都要用毛笔字,自己也爱好,上小学后三、四年级的时候在木格尺一端,刻上我们的村名“大白洋桥”,当时被同学们发现后就有好多的同学找我刻手戳,我就利用业余时间为同学们刻治,开始用胶皮刻,时间长了,又被村民们发现,因我们村副业厂子比较多,其中有塑料厂,厂里原料塑料板,便是我刻戳的材料,我用钢锯条锯成各种形状,为村民刻了不少戳子。后来读高中,为同学们又刻了不少,没章料,就用牙刷把刻。不会篆字,也没有篆书字帖和工具书,自己就造“篆”字。</h3><h3><br></h3><h3><br></h3> <h3>会员和爱好者在认真聆听李泽成先生讲座</h3> <h3>(二)进入篆刻之门,要感谢部队的培养。<br></h3><h3>我二十岁参军,在军队锻炼了十年,在地方工作十年,又玩了二十年的石头,前后加起来二十年工龄。参军后,是在内蒙古海拉尔当铁道兵,当时正跟越南冲突。我们新兵提前下连队,下连队第二天,献县籍陈副指导员给我们上安全教育课,而后回到班里讨论,新兵在一个班,有一个湖南兵,是知青,排长床上面墙上挂着一只手枪,他好奇,拿着玩。我正往外走,没走几步就听后边枪机响,一枪打到俩,我和另一个战士,辛亏都没有打到要害部位,但是因此而受伤了。通过这一次事故,反而倒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是施工连队,伤口愈合出院后,连队就不安排我在一线干活了,干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写写画画,美化连队环境。当时就会写毛体书法,毛主席诗词,去年十几个战友去东北、内蒙寻梦,还看到了当年我们部队施工修建的铁路桥上,保留着我的字迹呢。当时在部队,战友们都知道我可以刻戳,但是没有料,就用子弹,把药倒出来,在灌上铅,而后在刻,效果挺好的。随后团首长们也知道了我的长处,就要把我调到团部,最后因为铁道兵裁减,我们11团解散,我被安排到连队当文书,有机会在各种报刊上剪辑篆刻作品,当时没有印谱,也没有篆刻字典,又遇连队解散。结果我又被调到大兴安岭地区师部服役,在师部机关,条件好了,虽然背靠大山,但还是没有刻印的石料,我跑到木工室,找来木方块,在木头上刻印,并创作了第一组印是《国歌》。在机关大院图书馆见到了想往已久的篆刻字典《汉印文字征》《篆刻学》和书法字典,如获至宝,真是爱不释手啊,并积极创作,潜心研艺,投稿各报刊杂志,作品陆续被发表。对我来说,鼓励很大,更加促使我创作的积极性,努力研究篆刻艺术。</h3> <h3></h3><h3>我的篆刻也开始入门,走向规范。有一次,领导让我出差,我正好去了北京的琉璃厂,见到印谱、石头,才开始做金石梦。我们有一个辽宁战友家乡出产滑石,给我背来一大块石头,我就用这些石头刻了一套《百寿图》,一套《林海集锦》,在大兴安岭地区美术书法大展中,一组获得一等奖,一组获得二等奖。获得奖品《中国书法大字典》。在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关注关爱和鼓励下,我篆刻作品也不断得到了提高。</h3><h3> 到86年,我回家来探亲。在沧州展览馆橱窗里看到了,沧海印社篆刻展,从此我就又和沧海印社韩焕峰先生认识了,接上了关系,当时我是在部队上服役,我们就靠书信联系,他看到我的作品和申请书后,特批吸收我为沧海印社社员。另外我又报考了上海青年报篆刻函授培训学习,河南书法院篆刻研修班学习。当时都是靠书信联系,每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也没有灰心对于篆刻的学习。我一直都是处于激动的心情,留恋这么多年。后来我们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迁到长春工作,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回老家,因为有沧海印社这个组织,有韩焕峰先生,更有利于我在篆刻艺术上的发展。</h3><h3>(三)跨入篆刻队伍,要感谢沧海印社。</h3><h3>1989年11月,我调回家乡,在沧州市运河区委组织部工作,后调运河区武装部工作,96年4月根据国家的需要,武装部又归部队建制,我又当了一次兵。来到沧州工作后,我就和韩焕峰先生一起玩起了石头。沧海印社就是因为有韩焕峰先生这么一个领军人物,才这么兴旺发展起来了,并且名气也越来越大。杨鲁安(已故)内蒙古北疆印社长,西泠印社理事、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曾说过:</h3><h3>“南有西泠,北有沧海”,在沧海印社十周年庆典时研讨会上,很有风趣说,“你们发扬铁狮子精神,我们发扬千里马精神;千里马斗不过铁狮子”。实践证明,确实也这样。沧海一直在折腾,现在在全国影响都很大。全国印社几百家,沧海已经排在前几名了,成为全国篆刻队伍的一支劲旅。印社由原来建社的33人,现在发展到了165人。其中加入西泠印社就有韩焕峰、冯宝麟、李泽成、孙长铭四人,现在河北是6人邢台2人,国家级会员50人,青县的王善增也够加入条件了,现在印社年长的有耄耋之年,也有90,80后,当老中青三结合的梯层型篆刻队伍。并在全国大奖赛中屡屡入展获奖,成为全国篆刻队伍的一支劲旅。今年的国展沧州就占了2个。沧海印社社刊,一年两期,还经常组织活动,我们出台一个好举措,奖励办法,没有经费,大多都是靠韩焕峰先生自己去筹集经费。现在好了,政府开始支持了,靠印社社员的努力,我们的印社从人才的发现培养,印社的壮大及各方面都很好。</h3><h3><br></h3><h3><br></h3><h3><br></h3><br><h3><br></h3> <h3>会员和爱好者,在认真的听并且记录。</h3> <h3></h3><h3>在一个,我欣慰的是,这些年把我们家庭也带动起来了。因为买石头,夫人不理解,我就想方设法让他接近并且喜欢石头。印社一有活动我就带她去,在二十年庆典时他就被影响了,过去他常打麻将,我就引领她,结果她还真的喜欢上了,所以我们存了好多的石头,她也开始往外投稿,也有篆刻作品入选,还加入了中国书协。儿子就更得让他刻了啊,我从小就看着他长大的,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也喜欢了篆刻。开始用胶泥刻12生肖,最后参赛也有作品入选入展,他爱好古文字,古琴,他很有思想,现在他也加入了中国书协。儿媳妇是搞绘画的,我让她开始练习大篆,慢慢的她也喜欢了,因为篆刻现在她也成了省书协会员,现在孙女也开始学习,用胶泥刻,在沧州“清风市集”上小朋友们都愿意要孙女的盖有小猪佩奇的书签。我的家庭也很幸运,处处遇到贵人的帮助,给创造好条件、好环境。</h3><h3>搞业余创作确实不容易,为了追求文化艺术,2001年末,我打报告,向军分区申请,自谋职业,批准后,我才有了充足的时间开始研究了,现在已经近二十年了,一开始就是兴趣玩,我们不管哪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学,艺不压人吗,有一个爱好也挺好的。</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篆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韩焕峰先生总结为二十四个字。就是“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从实用到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对中国的篆刻感兴趣。特别是2008年8月的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了中国的篆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讲入门,没有奥妙,篆刻首先有文字基础,在研究,有工具,大部分就是一把刀子,一个印床,印尺,这是必备的,其他的还有拓边款,拓包,等辅助的东西,有人拓不好边款。刻边款,拓边款,实际比印面难。</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刻印章首先要认识石头的外观,落印款在左侧,好辨别印文字的方向,刀子用平口的,主要是提现与印面的角度,一般都是三十度。有冲刀法,切刀法,执刀三指法。先写好了纸稿用普通办公浆糊适量图擦在印面上,而后把印稿贴在印面,轻轻用水打湿,(磨平印面所用纱布400目即可,印稿纸用宣纸或拷贝纸)我刻印的时候,就是直接粘上就刻,但是刀子要快。我治印必须打草稿,我爱人是用铅笔直接往上写,治印大多都是入篆书印较多,其他书体入印比较少。初学入手还是从汉印,因为它是横平竖直,从工稳的入手练刀。横,竖,回文。细节性的用冲刀,切刀出不来那样的效果,刻印刀法很关键,熟能生巧。无论我们怎么说,最后还要落在勤奋上,体验上,练习上。只有多刻,才会摸索出经验和技巧。</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再一个就是篆法,文字搭配也是关键,大小篆不能混用,必须用一种字体,印面用字造型根据六书,自己再创造,不可以照搬照抄。初学就是模仿,但是要学的像。古玺印朱文的边缘不要太宽,宽了有压抑感,那就要破。白文边框太宽了也不好,那样就会显得印面收缩了,破残就会显得大气。篆字笔画的伸缩、挪让,字的搭配,都很重要。大家要多看书,多临摹,这是进步的必然的渠道。基础主要就是字法,刀法,章法,再加上审美学,就会显得更美观了。线条上的弊病,特别光滑不行,残破太多也不行。学印先从汉印双刀法,用冲刀较多。在学点古玺印,看看线条的变化。古玺印线条美,变化多,较难些。线条太细了也不好写,但要使线条有张力,方显遒劲。不然就会没有精神。</h3><h3> </h3></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边款,如果参加国展的作品,最少不得少于两幅附带边款。其内容有最少的穷款,只落个名字,多几字显示什么时间刻的,有说明刻的内容,有一首诗的,有创作手记的,等等不一。刻边款的刀法主要是冲切刀并用。拓边款就是把有边款一面擦净,薄薄的涂一点点浆糊,把宣纸附上,然后在蒙上一层薄塑料纸,压住了拿小刷子适当的用力刷,而后再用拓包蘸墨轻打,等均匀了即可就完成了。</h3><h3><br></h3><h3><br></h3><h3>(文字根据李泽成先生的讲话记录整理,如有不妥之处请诸位先生提出批评指正)</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随后李泽成先生又给会员们点评作品这是吴玉龙先生刻制的銅印。给指出了不足之处。</h3> <h3>这是李泽成先生为参加培训的张法亭先生点评指导书法作品,使学员受益匪浅。</h3> <h3>大家近距离观看李泽成先生讲解拓制边款的过程。</h3> <h3>最后和部分学员合影留念</h3> <h3>最后和部分学员合影留念</h3> <p>作者简介</p><p>张宝恒,1956年10月生,河北青县人,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青县人民武装部后勤科退休。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青县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青县老年大学副校长。</p><p>邮箱:13780276458@163.com</p><p>手机:13780276458</p><p>微信:zbh5610</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