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春龙,将农民工兄弟拍成大片既视感

中国摄影报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部分农民离开家乡,脱离土地,进城“打工”以寻求生路。这种现象带动了全国各地农民的思想转变,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后被称作“民工潮”。这个人数庞大、聚散不定的务工队伍,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浇筑起城市的华丽,家园生计却仍在偏僻贫穷的乡村;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做的却是“工”的活计;他们欲融入城市而不得,欲反转回乡又不愿;他们试图跨越城乡,工农界限,却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3.10.20摄于南宁凤岭</h3></br><h3>女工在清运建筑垃圾</h3></br><h3>工作不仅仅是在建筑行业,而是参与到各行各业,如高铁、高速公路、电力、矿业、工厂、旅游业、餐饮、城市服务业、绿化城建等等,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在默默奉献着,李克强总理讲过“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功臣”。</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3.11.16摄于南宁</h3></br><h3>新城工地上的钢筋工</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4.7.23摄于南宁</h3></br><h3>冲洗永凯大厦玻璃的农民工</h3></br><h3>曾有摄影师拍摄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摄影作品,向社会揭开了农民工心中的隐痛。而我所关注的这群人,较之于出外打工的个体农民工,把根拔出得更彻底,他们的家人或和他们一起劳作于同一个工地,或就近从事着其他的工作,或纯粹是仅仅为了和家人在一起,以慰藉亲情,以保护婚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如同在干涸的泥坑中的两条鱼,相濡以沫。他们的孩子在城里人的异样目光下,委身于不被体制保护的“打工子弟学校”……</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5.4.24摄于南宁民族大道</h3></br><h3>航洋国际商场外,做外装修的农民工</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11.12摄于北京延庆区</h3></br><h3>延庆到崇礼高速建设工地的工人冒严寒作业中</h3></br><h3>摄影用于表述故事、传达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但要准确表达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选择拍摄《农民工》这一题材,也是经过深思,甚至有过反复。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摄影师和农民工之间有着一种本能的隔阂,照相机的奢侈性、镜头的侵略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阶层属性等等,都为拍摄这一题材设置了许多前置性的障碍。所以要消除这些因素、拉近距离、建立互信便是拍摄前的工作。</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4.4.12日摄于南宁新城,抹墙女工</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3.3摄于八达岭长城,卸灰的工人</h3></br><h3>我从2011年开始把镜头对准他们。当我第一次接近他们,他们会以为你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这时表现出的是热情和善良;当他们得知你要给他们拍照片,他们会告诉你我不漂亮或衣着不整,这时表现出的是羞涩;当你真的拿起相机拍他们时,他们便本能地躲避,甚至是惊慌和紧张。这些反应可以发现他们善良的本性,没有愤怒、没有埋怨。多数农民工居住在项目公司提供的生活区内,那里有若干排宿舍,每排宿舍又有许多房间,每间约15平方米大小,有的住着十几个工友,有的居住着以蚊帐隔成“单间”的四五个家庭。在这里既有集体生活的景象,又有小家庭生活氛围,这就是他们的“新家”。一顶蚊帐就是一个“家”,生活是透明的,朦胧外泻的私欲、若即若离的柔情,全然不顾帐外的风风雨雨,需要多么强大的神经,不仅是当事者的神经,还有周边不想参与而不得不参与的“邻居”的神经,真是无可奈何地自得其乐。</h3></br><h3> <h3>《农民工兄弟》</h3></br><h3>2018.3.12摄于贵州贵阳市</h3></br><h3>建材城门口等活的农民工</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6.14摄于北京园艺博览会工地</h3></br><h3>建设工地中午休的农民工</h3></br><h3>谁不想有个能遮风避雨的家,但他们的梦想距现实却是无尽的遥远,他们都有自己称之为“老家”的家,在老家没有温饱,没有温馨,在“新家”虽有温饱,却仍缺温馨,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为之,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工地上挥汗的男人、宿舍里缝补的女人、蚊帐中读书的孩子,拼搏、生活和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你面前。随着拍摄的范围逐步扩大,我开始进入他们的各种形式的“新家”,有住在工地的工棚,也有租住简陋的旧民房、临时帐篷,或新建的不具备生活条件的楼房里,包括改造区待拆的危房也是他们的临时住所。</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6.10.26摄于北京八达岭</h3></br><h3>修建索道的工人</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7.15摄于北京延庆,新农村建设工地</h3></br><h3>几位农民工老乡在自娱自乐</h3></br><h3>我经常到这些地方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这使我们之间有了互信,也进一步对他们加深了了解。我和许多农民工成为朋友,以至于他们过节或家里有什么事也会请我或和我商量一些家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相互对待,为我拍摄这组专题奠定了感情基础。</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8.5摄于北京延庆区 </h3></br><h3>来自保定的农民工在北京延庆区</h3></br><h3>新农村建设某工地临时住所的蚊帐里</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6.4.6摄于北京延庆,修鞋匠</h3></br><h3>平等意味着尊重,尊重决定了拍摄态度。在我拍摄这组专题的几年中,拍摄的图片有很大部分是给他们拍的生活照,所以一有什么事情大家就会想到我,甚至用于找对象的照片都找我拍,我也在给他们无偿服务的同时,注意抓取神态,定格有表现力的瞬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态保证了作品的现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5.5.11摄于南宁琅东</h3></br><h3>在管道纳凉的农民工</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4.3.5摄于南宁新城工地工棚内</h3></br><h3>农民工的天伦之乐</h3></br><h3>照片是给别人看的,你的作品别人能不能看懂,看懂了故事,是不是也看出作者所持的态度和思想。题材选择的社会意义、真诚友善的平等态度、积极勤奋的创作热情才是成功的保障。</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5.3.22摄于南宁苏圩</h3></br><h3>在322国道边轮胎店的一家人</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7.10.24摄于北京延庆区</h3></br><h3>某工地宿舍内民工们睡前玩手机</h3></br><h3>他们来自河北邢台市内丘县</h3></br><h3>真实、同情、关注、社会责任,是我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态度,为农民工兄弟们做件事,是值得骄傲的。</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5.6.15摄于南宁苏圩,下班后娱乐。</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3.10.14摄于南宁</h3></br><h3>农民工在工棚外商店前看电视</h3></br><h3>我以镜头记录下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把拍摄的作品展示出来,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他们,以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发表讲话,同时讲到农民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要加大力度做好农民工工作,一方面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工会的作用,把广大农民工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他们成为工人阶级坚定可靠的新生力量”。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给农民工送来了春风,也给有关部门如何做好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h3></br><h3> <h3>《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农民工兄弟</h3></br><h3>2014.1.18摄于云南</h3></br><h3>在外打工的苗族青年回乡举办婚礼</h3></br><h3>有一位人大代表叫王冬林,他既有亲身经历也有调研,他把农民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普遍关心的农村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带到了大会上。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要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体系。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下,存在于农民工群体中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h3></br><h3><strong>作者简介</strong></h3></br><p data-width="6%"> <h3><strong>李</strong></h3></br><h3><strong>春</strong></h3></br><h3><strong>龙</strong></h3></br><h3>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中国金融摄影协会会员,北京摄影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作品曾发表于多家摄影专业媒体,参加过众多摄影类展览并屡获殊荣。</h3></br><h3> 2017年12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共同主办了李春龙《农民工兄弟》摄影展并召开专题研讨会。</h3></br><h3> <h3><strong>合作联系:lisl@chinaphotopress.com</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6KjgNEJyZspyqNxX9_DV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