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808080">你是否听说过北纬35°的黄河源,那里飘流着冰冷稀薄的空气;你是否去过北纬35°的黄河源,那里有着旷古的原野;你是否已仿佛听到北纬35°黄河源里急促的风声和鹰鸣…北纬35°的黄河源在向我招手,无形中仿佛多了一条牵引绳死死的将我投放到此地…之后,我看向车窗外的黄河源,景观可以说是单纯的,可却并不单调。地平线的上方,是堆积起来时刻要压向地面的的云彩,而往下看,则是平坦的大地。上面镶嵌了各色湖泊,交织着各条河流,视线以外的天地间仿佛是若隐若现的雪山,加之各种高原生灵穿梭其中,真的只有美,才能形容这里…</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故事开始📒</font></h1> <h3>Day11📍玛多</h3><h3>八月三日晚,我们在海拔4200米的曲麻莱县里和黑帐篷酒店老板叶西次成在屋内畅谈许久。畅谈中得知他和黄河颇有渊源,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民间组织的黄河漂流队成功从曲麻莱黄河源头漂至入海口。此次漂流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这是中国人首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的对黄河的全程漂流探险,漂流队一寸不落漂完了黄河全程,填补了世界探险史的空白。此次漂流过程中有七名勇士壮烈牺牲,其中四位是河南洛阳人。而叶西次成大哥的家乡虽远在黄河源腹地,但是在后来举行的的黄河漂流纪念日活动时,他曾远赴我的家乡洛阳两次,来悼念漂流遇难的洛阳勇士们。叶西次成为人正直,率真,我们围绕着黄河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完,他也为我们明天走黄河源提了不少建议,我们在这个高原小城一直聊到很晚……</h3><h3><br></h3><h3>八月四日,黄河源地区的上空阴云密布,使得八月份本就清冷的空气又增添了一丝寒意。今天一天是刺激而又辛苦的一天,从曲麻莱到玛多全程约420公里,大部分路为砂石、搓板、弹坑和车辙的混搭路面。且还要从麻多乡附近下道走极差的路去黄河正源——卡日曲石碑,随后原路再返回到麻多乡的岔路口,这段路往返距离大致为80公里。加之后来去正源头来回又多跑了40公里,所以今天的总路程约为540公里且是烂路!</h3><h3><br></h3><h3>早晨六点五十,温度大致在3至5度间,同行伙伴均棉衣加身来抵御黄河源八月份的寒冷天气。七点一刻,6台战车准时出发朝着正源方向驶去,依旧我们帕杰罗头车,熊叔帕杰罗收尾。在今天一天时间内,我们会经过两个乡村——秋智乡和麻多乡。秋智乡距离出发点较近,仅90公里;麻多乡距离曲麻莱大致为200公里左右。所以,我们今天的一半行程应该是在无人区里度过。</h3> <h3><font color="#808080">曲麻莱至玛多大致轨迹路线</font></h3> <h3>去往秋智乡的前半段路大都还好,虽然是砂石状路,但是路面还算平整,车速可以照常行驶。在进入秋智乡时不看卫星图定位还真不知道这就是秋智乡,一个高原上级小的小乡镇,面积比内地的一个村落都差的远。而乡内大搞基建,以至于出去的那一刻,大家都以为经过了一处建筑工地。</h3> <h3>在这片广袤的“天上平地”上疾驰,领略着“第三极”地区的凛冽的寒风。冰清的逆风吹到我的脸上,仿佛又透过了我的皮肤,吹清了心中的杂念和所有的不美好。昔日体内种种的“毒素垃圾”在今日的黄河源被这八月间的寒风吹的完美卸载。此时此刻,眼中和心灵又增加了来自这里的美好事物,它就那么一跳,跳进了此时正在优化中的自己。</h3><h3>这里就如同歌词里写的那样:</h3><h3>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h3><h3>只愿这颗跳动不停地心,</h3><h3>永远有慈爱;</h3><h3>好让这世间冰冷的胸膛,</h3><h3>如 盛开的暖阳…</h3><h3>这里就是我们的世界!</h3> <h3><font color="#808080">我看向窗外的黄河源…</font></h3> <h3>在这片远离人类的阴寒星球上,倒也不缺乏孤独和寂寥,马上就要到达距离麻多乡25公里外的垭口附近了。我们行驶在这座小山下的湿地上,仿佛看见一头高原生灵在远处静止,没错,这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第一头藏野驴。环顾四周,眼睛所看到之处几乎没有一丝生机,而这头驴就独自一驴在这广大的黄河源大地上徘徊。临近山脚,这里仿佛变得更加阴冷,车内仪表显示外面气温降到了2度,盘旋至山腰时降雨已然转变成了降雪。这是我这九次进藏以来第二次在正暑时节碰见完整的降雪(第一次是在2016年七月去往羌塘腹地普诺岗日冰川的路上),虽下的不大,但这又为此次进藏此次的黄河源穿越增添了一份乐趣!翻过小垭口后不久,电台声音响起:头车头车,我(八号车)车胎好像漏气了。于是乎,就有了大家在“高 冷”的黄河源换胎的经历。</h3> <h3><font color="#808080">视频内容:黄河源</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视频内容:风雪黄河源</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换胎进行中</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这些丑陋的地老鼠</font></h3> <h3>换胎后行进途中,碰见了两位“藏地野人”。在我看来他们就是“野人”,令人钦佩的“野人”,反正我是喝不了牛血……</h3> <h3>离麻多乡越来越近了,同样,我们离黄河正源也不远了。在距离麻多乡15公里去往黄河正源的岔路口上,大家集结准备去往黄河正源。而8号车决定先行前往麻多乡休整等待,与此同时,胡姐的车胎也漏气了,所以两车一起先行前往麻多乡休整,我们四台车开始向西挺进黄河正源。</h3><h3><br></h3><h3>从现在开始,我们就真正走在去往黄河正源的路上,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这80公里。这80公里…是蛋疼的80公里,是令人崩溃的80公里,是怀疑人生的80公里…跑到最后返回上主路时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在去之前,关于黄河源的烂路我有所耳闻,可是万万也没想到,烂到这个地步。在我走过的所有正常车辆能走的烂路中,黄河正源的烂路程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搓板路在这里简直成了高速公路,大部分的路况为密集的大型坑和小型坑,这些坑密集的分布在长达几十公里的路上。而且这些坑的底部不比那些较为柔软带有缓坡的坑,而是几乎近大角度坡度的硬坑!领队千寻是个快车手,在这样的路上也不甘示弱,熟练的操控着方向盘来躲避那些密集的大坑,即便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地雷”。轮胎在行驶转动的过程中经常与路面上的硬坑发出强硬的碰撞声。此时此刻在心疼自己和其他人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山猫还是山猫!</h3><h3><br></h3><h3>由于没有黄河正源卡日曲石碑的具体位置信息。在跑了40公里左右后便边跑边四处张望石碑的具体位置。就这样一直跑,一直张望一直跑,期间过涉水点和黄河支流河滩数次,又沿着路跑了二十公里的样子,感觉不对,正好有户藏民牧民点,询问后得知,我们跑过了20公里。准备返回至40公里处时,突然车台里发出了熟悉的南方普通话声音。我了个天,胡大侠从岔路口单人单车杀过来了!卡宴的腿还受着伤,竟然就这么一路蹦蹦跳跳过来了…我心里想:胡姐你回去换车吧,本是高贵气息的“城市公子”,硬是让你带成了拆二代气息的“山野土豪”,卡宴跟着你可真的是受苦了😂</h3> <h3><font color="#808080">黄河源路况</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视频内容:过黄河</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大坑路段颠簸程度已接近乘坐极限,故没有拍照片</font></h3> <h3>在酷似初冬的阴暗大地,五台车又一起杀向黄河正源的40公里处。也许是前期功课没有做足的原因,石碑就在那里,我们就在这里。也许路过了它,也许从没有路过。我们在“可疑”之地徘徊,车轮印满了黄河正源的大路和小路,可依旧寻找不到它的身影。起初在玉树,我们在酒店的停车场遇到了来自河南郑州的两辆满是越野贴画字样的帕拉丁,一看便知是同道中人。交谈后得知,他们也要前往黄河源,和我们路线一样,都从曲麻莱至玛多。因为我们还要去昂赛等地,所以他们就先行一步。八月一日,得知他们冒着暴风雪找到了黄河正源的石碑,心里不由的激动且好奇。在七八月的藏地游走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藏区八月初还有暴风雪(除永久性雪山冰川地区外)。</h3><h3><br></h3><h3>八月四日,我们到这里了,雪也化的无影无踪。我们在40公里处一直寻找着石碑,这里看似是有人烟的,因为有房子和建筑工地,可是找了一圈没有一个人,可石碑确实像在这附近。我们拿着单反和望远镜不停地瞄瞄瞄,车队也从那个山头跑到这个山头。终于,我们还是未能找到。</h3> <h3><font color="#808080">八月一日下午 黄河正源</font></h3> <h3>其实,黄河正源实际意义上是指这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的广大区域,因为黄河源头不像长江源头是经典的大型冰川融水,而是在这广大的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大小不一的细小支流和众多小水泊。而饱受争议的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这三条主要的黄河源头支流,在1978年国家科考队对黄河源进行源头考察时才最终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所以,在我们所到之处都属于黄河正源区域,只不过到达石碑会更具有象征意义罢了。</h3> <h3><font color="#808080">众多黄河源头</font></h3> <h3>下午一点,在寻找正源石碑无果后,我们开始返回麻多乡前的岔路口,一如既往的密集坑路已颠的我们生无可恋,我们在满是硬坑的路上又跑了40公里,终于返回到了“大路”上。前方就是麻多乡,可去往麻多仅不到五公里的路简直比去黄河正源的路还要糟糕,说它大坑能卧驴实不为过。我们在探索黄河源的一路上基本都无信号,而八号车在麻多乡一直苦苦等了我们四个多小时,看见我们那一瞬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话说回来,八号车没有去在一定情况下还真是正确的决定…(真的能颠死,后悔没有照照片)</h3><h3><br></h3><h3>麻多乡,和之前的秋智乡一样,乡内大搞基建。秋智乡内是“扬灰路”,麻多乡内是“水泥路”,每辆车经过乡内的路面时都能碾出一道深深的车辙。在这个长400米宽150米的高原腹地小乡镇里,我们来来回回,兜兜转转硬是花了20分钟的功夫才出麻多,可见建设中的麻多有多么令人“着迷”。</h3><h3><br></h3><h3>寻找黄河正源已经花费了四个多小时时间,今天路程还有一多半,所以时间并不宽松。好在,下来的路面越来越好,道路也越来越直,接下来就是穿越真正的黄河源无人区,我们与自然相伴相随…</h3> <h3><font color="#ff8a00">黄河源精彩合集</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视频内容:驴车赛跑</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视频内容:藏野驴群</font></h3> <h3>2019.8.4我重返扎陵湖 鄂陵湖,又一次看到这两个黄河源最大的湖泊犹如绿宝石般坐落在这神奇大地上。这次,我们从曲麻莱走黄河源的小道由西向东穿过整个扎陵湖 鄂陵湖,在扎陵湖碰到了17年在这里时从没见到过的野生动物群。此次穿越黄河源地区,我们犹如逛了一圈纯自然的野生动物园,藏野驴、藏原羚、斑头雁、鸬鹚、秃鹫、雪鸢、雪猪子等动物层出不穷。所以,黄河源的穿越不只有孤独的我们,还有它们一直与我们相伴相随。</h3><h3><br></h3><h3>终于,在出湖区的那一刻也证明我们距离玛多县越来越近了,笔直的小搓板路慢慢的变成了笔直的小柏油路。车队在这里玩的不亦乐乎,走走停停,所以比较分散。疆叔开车太溜,先行一步到达玛多,我们和途昂还有霸道居中,胡姐和熊叔收尾。最后,历时十二个小时车队成功从曲麻莱穿至玛多。在整个青藏高原最冷的县,玛多在七八月份的最低温也能降至3°左右。所以,今天一整天我们可以说均在冬季里度过,而家里正热火朝天…在这寒冷的黄河源奔波一整天,我们所摄入的热量并不多。因为这里是无人区,而且一整天都阴云密布大风呼啸,环境相对恶劣,所以我们大都在车里吃行进餐。一路上,黄河源的美景和奇妙超过了这里的低温和狂风。因为我们热爱这里,所以早已忘记奔波,饥饿和劳累…玛多火锅真香警告⚠️</h3> <h3><font color="#808080">真香…</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土蛋车</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敬请关注压轴大戏之第七篇:攀登阿尼玛卿哈龙冰川,探寻消失的遗迹——扎尕那古冰川遗迹!</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1><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