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洪哥警影

<p><b>△从1930年底至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曾先后5次对中共在福建、江西边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红军在前4次的反“围剿”中取得了胜利。图为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打败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与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领导人在福建建宁合影。</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中国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b>文章摘自:SOUL迪尔 腾讯网 <i> </i>2019-10</b></p><p><b>洪哥警影: 收集汇编 制作美篇 2019-11</b></p><p><b></b><br></p><p><b>工农红军的编制和装备配置是让人头疼的一个话题,通常一个军的兵力少的有一两千,多的有近两万,似乎没有规律可循。这是因为在红军中,既有主力红军与地方红军之分,也有1930年编制和1933年编制之分,且由于长期的流动作战使得部队一直处于缺编状态,所以才会让人对具体编制摸不着头脑。笔者今天来聊聊红军一个正规师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置标准问题。</b></p> <div><b> △红军的大刀队</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从小师小团到大师大团</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b>1930年春,随着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的爆发,各地工农红军数量也急剧扩大,5月,各地工农红军代表在上海召开会议,讨论统一全国红军编制与协调指挥的问题。会议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决定按照苏联红军三三制的方式编组红军,并决定在军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组集团军(军团)和方面军。</b></div><div><b></b><br></div><b>由于受地理隔阂,各地的红军基本以「军」为某一地区的活动单位,每个军辖两或三个师,比如广西的红7军、江西的红4军等。同时由于兵员数量上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红军都取消了营一级的编制,改由团直接指挥三个或四个步兵连,这样每个红军步兵师的兵力能达到2000-3000人。</b> <div><b> △早期红军</b><br></div><div><b><br></b></div><div><b>1930年编制的红军虽然规模小,但指挥灵活,编余人员较少,能适应山地运动战的需求,且军的番号数量多,给国民党军埋下了迷魂阵,让他们一时间搞不清楚红军规模有多大。</b></div><div><b></b><br></div><div><b>当然也有例外的,由许继慎和徐向前指挥的红1军在没有增加新番号的情况下,利用半年多时间,将所部发展到1万余人以上,因此到1931年初,红1军充实健全了营一级的组织。</b></div><div><b></b><br></div><b>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认为土地革命战争已经进入正规战时期,过去的适应游击战的编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因此下令对红一方面军及其卫星苏区的各地方红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来的「军-师-团」建制关系改为「师-团-营」建制,军团降级为军级编制,直辖两或三个师。</b> <div><b>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检阅授旗仪式</b><br></div><font color="#ed2308"><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1933年编制的利弊</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b>整编后的一个红军步兵师满编状态下兵力可达6044人,在外线作战时还能临时配属诸如担架队、运输队、地方工作团等辅助部队。比如,北上抗日的红7军团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军团,但实际兵力只有一个红19师,虽然该师基层步兵连队普遍缺编,但加上辅助部队,全师实际兵力仍能达到5935人。</b></div><div><b></b><br></div><div><b>虽然1933年编制是针对全国范围的工农红军,但受国民党军分割包围的影响,实际按此方式整编的只有中央苏区及其两个卫星苏区湘鄂赣、湘赣的所属部队。</b></div><div><b></b><br></div><b>经这次整编,中央苏区的3、4、5、7、11、13、15、19、21、22这十个军及其他独立部队被整编为红1、3、5、7军团的九个师,湘鄂赣和湘赣苏区的第8、16、17、18四个军则被整编为红6军团的三个师。红四方面军虽然进行了扩编,但每个师实际只有3000-4000人,流动作战中的红2军团(3军)则压根没空整编。</b></div> <b> △红军1933年步兵师编制表</b><div><b><br></b><div><b>当然在实际情况下,受人员伤亡、逃亡或是重武器不足的影响,通常很少有哪个师能达到规定的编制人数,比如长征出发时,两师制的红5、8、9军团每个师均只有5000人左右,这还是刚刚补充了一批新兵后的水平。</b></div><div><b></b><br></div><b>在与国民党军连续作战的环境下,受大量伤亡的影响,每个步兵师的实际人数只会更少,广昌会战结束后,保存最完整的红1军团第1、第2师分别只剩下3593人和3277人,满编率不足60%。</b></div> <p><b> △影片《浴血广昌》剧照</b></p><p><b><br>对于1933年编制,现在大部分观点都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部队进行集中整编,不仅暴露了红军的军事实力,而且严重削弱了地方武装的实力,加重了主力红军的负担。特别是放弃了红军一向擅长的游击战模式,去打正规战阵地战,可谓是得不偿失。</b></p><p><b><br>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次整编充实了基层连队的实力,整理了原先混乱的部队番号编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大规模战斗是有积极作用的。</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红军步兵师的装备</b></font></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b>1933年编制的装备方面,根据以往红军的作战经验和实际装备情况,每个红军步兵连有九个步枪班,每班满编状况下是12人,自动火力则配属到营级,每个步兵营拥有一个轻重机枪混合的机枪连。而在团级层面,红军能得到的火力支援则更为强大,为拥有6挺重机枪的一个重机枪连,其强大而密集的火力通常是红军大部分战斗中获胜的关键。</b><br></p> <b> △红军1933年步兵师武器配置表</b><div><b><br></b><div><b> 上图为笔者自制的红军1933年编制所应配备的各类武器数量,可以看出其中除轻重机枪外还配有大量的驳壳枪(红军称之为自动手枪),驳壳枪一般配备给在战斗中负责带队冲锋的步兵连队的连排长,和侦察连、侦查排这类有着特种作战和首长警卫性质的部队。虽然每个师名义上配属有数门迫击炮,但炮弹不足,在战斗中实际能调动迫击炮的都得到军团一级。</b></div><div><b></b><br></div><div><b>表中一个步兵师应配属2916支步枪,会有人说工农红军的装备不行啊,平均两个人共用一条步枪。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可笑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天真得以为一个步兵师中每个人是步枪兵,每人都应该拥有一支马步枪。</b></div><div><b></b><br></div><b>但事实上,在红军的一个步兵师中,除了步枪兵外,还存在着许多徒手的士兵,比如通信兵、内勤兵、运输兵、机枪副射手、医疗人员和政工人员人员等。</b><br></div> <p><b> △国民党军的重机枪</b></p><p><b></b><br></p><p><b>那么这样的轻武器装备,与国军相比是什么水平呢?<br>1932年的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诸如胡宗南第1师、卫立煌第10师等部,每个步兵营拥有24挺轻机枪,在团级层面还有6挺重机枪和4门迫击炮,如此强大的轻机枪火力配置是造成红军步兵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红军步兵师的装备水平只是相当于那些步兵连不配置轻机枪的国民党军杂牌部队。</b></p><p><b></b><br></p><p><b><font color="#ed2308">国民党军编制的调整</font></b></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在工农红军调整编制的同时,蒋介石也在调整师一级的编制。国民党军原先拥有三旅九团甲种师、二旅六团乙种师和二旅四团丙种师三种编制,由于原先甲种师规模过大不宜指挥,1930年中原大战后将师调整为二旅六团和二旅四团,尽管如此,在1931-1933的几次战斗中,国民党军还是吃了不少败仗。<br></b><br></p><p><b>痛定思痛,为准备第五次围剿的作战需要,国民党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师级编制调整,具体表现为取消了旅一级的指挥,因为在实际作战中发现这一层多余的编制有碍于应对突发状况的部队调动。这样,每个国民党军步兵师直辖3-5个步兵团。<br></b><br></p><p><b>此外还模仿红军的侦察连编制,增编一个便衣搜索队,队员都是装备驳壳枪、冲锋枪的老兵油子,负责侦察敌情,为大部队探路。这类师的编制在国民党军内部被称为「剿匪师」。</b><br></p><p><b></b><br></p> <div><b> △国民党军的师属野战炮</b></div><div><b><br></b></div><div><b>在武器装备方面,鉴于红军普遍缺乏重武器的情况,「剿匪师」普遍裁撤了意义不大团属迫击炮连和师属野战炮连编制,这样增加了部队的机动性,能适应山地战和反游击战的需求。当然剿匪师中也是存在嫡系和杂牌的区别的,除了中央军、粤军和东北军外,其他地方军连级轻机枪火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b></div> <p><b> △到达陕北的红军</b></p><p><b></b><br></p><p><b><font color="#ed2308">1933年红军编制的弃用</font></b></p><p><b><font color="#ed2308"><br></font>1934-1936年的长征中,除红25军外,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均受到很大削弱,等到达陕北时,二、四方面军的红2、4、6和31军均已沦为每师2000-3000人的二师制小军,红32军更是沦为由军直接指挥团的游击军。一方面军虽然在东征和西征作战中得到了扩大,但所辖各师依然也是这个数目。</b><br></p><p><b><br></b></p><p><b>幸好这时的中央军委已经不再有整编部队的执念,且为了照顾各军的历史荣誉感,一直到抗战爆发全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前,各军的编制再也没动过。</b></p><p><b></b><br></p><p><b>不仅如此,为了适应陕北游击战的需求,还陆续成立红27、28、29、30这四支由军部直接指挥团的小游击军。这样,1933年编制等于是基本作废,红军全军又回到了1930年编制的水平。 </b></p> <b>△到达陕北后的红四方面军一部</b> <p><b><font color="#ed2308">【备注】</font></b></p><p><b>“洪哥警影”本人作为老红军战士的后代,认为:关注并弄清中国工农红军从创建初期、长征之前,到长征途中,乃至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条枪”?这对于阅读有关红军历史的书籍、观看红军题材的影视,对于理解红军重大战役胜败的战力因素,对于传承红军和长征的革命精神,都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和内涵价值!特转录上文于美篇,加以保存和传播。在此,特向原文作者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