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镇原慕姓的来龙去脉/慕创元

創元$语视 行

<h1>  甘肃镇原各乡鎮,慕姓之家达2千户,人数足1万人,在全国慕氏遍布的22个省市中,数一数二。据近年來的调查和慕氏家谱资料綜合表明,慕姓是复姓慕容演变过来的。也就是說,在最早的時候,慕姓人姓慕容,而且不排斥穆氏、容氏也來源于此。</h1><h1> 二千四百多年前,在东北三省的偏北、內蒙古大兴安岭的北麓,也就是今天科尔沁草原的大罕山,居住着鮮卑人,那时候他們以部落为聚,属于黄帝的曾孙繁衍,最早的始祖叫莫护跋,建国于棘城,即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义县。至东晋十六国时,鲜卑慕容氏建立了大小九个国家,较大的有前燕、后燕、南燕和西燕四个国家,面积除了東北三省,还波及到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所以,鲜卑慕容氏后人将莫护跋慕容廆尊奉为慕容氏的得姓始祖。也就是說,从名叫"慕容廆"的这位祖先这儿开始启用"慕容"这个姓。 "慕容廆"以前几辈名字上的"慕容"二字,是后人以后添加上去的。"慕"字代表天、地二仪,"容"字代表日、月、星三光。慕容的意思就是如此。</h1><h1> 一世的慕容莫护跋生下慕容木延。</h1><h1> 二世的慕容木延生二子:一个叫慕容耐(后被弑夺位);一个叫慕容涉归,算是三世。</h1><h1> 三世慕容涉归被部落里众人推为大单于。(单于、可汗都是少數民族王的名称,类似于今天小国家的总统、主席)。涉归生下两个儿子,哥哥叫吐谷浑(谷字念yu );弟弟叫慕容廆。同为四世。</h1><h1>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世 </span>慕容廆作为弟弟,建立了前燕国,人称燕王,又叫文明皇帝,算是辽东慕容氏这一分支的太祖。他又生下了慕容皝……等十个儿子作为第五世。</h1><h1> 五世的慕容皝又生下了慕容俊、慕容垂、慕容德、慕容恪等19个儿子,这19子便是六世。</h1><h1> 六世的慕容俊継𠄘前燕王位并生下了8个儿子。六世的慕容垂建立后燕国并生下9个儿子;六世的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并独立为皇帝;六世的慕容恪辅助七世幼侄慕容暐构筑前燕国最大版图。</h1><h1> 七世慕容暐做了前燕皇帝后生3子。七世慕容宝做了后燕的皇帝并生8子。作为弟弟,慕容𤋮継位于慕容宝之后。</h1><h1> 七世的慕容宏建西燕王朝(西燕建国比较迟)称文烈皇帝并生一子。</h1><h1> 七世的慕容冲继西燕位,称威皇帝并生一子。七世的慕容超继南燕皇帝即最后一帝。</h1><h1> 八世的慕容盛继后燕位并称昭武皇帝。</h1><h1> 自八世以后,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开始灭亡或崩溃,历时76年。</h1><h1> 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为促进少数民族与大汉民族大融合的伟大皇帝,值得我们所有慕氏后人铭记在心一一一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大家可在百度上输入查询)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语言、服装各方面开始实行汉化政策,清除慕容鲜卑族与大汉民族的隔阂,为慕容鲜卑族人南迁到全国各地打下了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当时慕容鲜卑族不论从人口或地域版图,与华夏大汉民族相比,毕竟只占七分之一比例,况且从大汉民族数千万民众心理上来说,是极力排斥鲜卑慕容氏少数民族的。所以我们慕氏后人应感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h1><h1> 接着说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世吐谷浑(谷字音读yu)在受不了弟弟慕容廆的怀疑和为保全性命的前提下,离开了前燕帝国。弟弟派人追来劝归,哥哥说看马群的意向决定。于是把向西的马群往回辽东赶,结果,马群不愿回辽东去。于是弟弟只好同意哥哥带一少部分人马向西而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弟弟慕容廆对哥哥吐谷浑的离去非常后悔,所以他做了《阿甘之歌》表示对哥哥离去的怀念。内容是:"阿甘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谓我为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阿甘身苦寒,辞我大棘住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阿甘就是阿哥的意思,嗟嗟就是叹气的意思,唉……唉……人生能有几个哥哥啊?</span></h1><h1> 吐谷浑带着人马,一直从东北三省走到了如今的青海省湟中、民和、大通土族自治县一带,通过武装打拚、扩大地盘,占领了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一部分地区,建立了长达350年的吐谷浑可汗王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h1><h1> </h1><h1> 势力遍及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大片的慕容廆后裔,后来经过隋、唐、宋、元数朝变迁,慕容氏已融入大汉,这几朝的前后一千来年已不可考,尤其是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与北魏孝文帝恰恰相反,特别仇视根基来源于鲜卑族的慕容氏,大肆屠杀姓慕容姓的人。为了保全性命,有的慕容氏弃掉复姓中的"容"字,改单姓一个"慕"字。此后,不断的战争和难民饥饿,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下去,慕容氏和慕氏再一步地东移或者南迁,逐步散落到全国各地。</h1><h1> 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镇原县万人始祖的甘肃环县贡生慕永忠。</h1><h1> 一世慕永忠,是明朝嘉靖年间贡生。被朝廷委派到镇原做教谕(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贡生是当时清朝拨给粮食养活着的书生,相当于现在清华大学享受奖学金的学生)。永忠公去世后,葬于镇原县城西郊的莲池村白香山,毎年逢年过节或者清明,均有慕氏后人扫墓祭拜。</h1><h1> 永忠公生有二子,长子曰:臣,精通医术(失考);二子曰:斌,设馆教学。两个儿子均为邑庠生(也是国家供养的书生)。这就是镇原慕姓的两个二世祖先。</h1><h1> 二世先祖斌生三子,分别叫志刚、志敬、志信,即分别为如今镇原县三个房头的祖先。</h1><h1> 三个房头的祖先自明嘉靖年间,至今共历490年近500年,共繁衍生息了如今镇原境内这2千户1万口人。490年中,共出进士5名,举人20人,贡生18名,国子监学生太学生11名,军工武生21名,黄埔生3名,不算现、当代的有名人物在内。从一世永忠公考至目前最小辈,排至26世。以近代较著名的三房十七世慕寿祺为例———</h1><h1> 慕寿褀(1874一一1947)字少堂,清光绪癸卯科举人。从事政、军、教三界,学研文、史、哲三科,陇上学界泰斗,辛亥革命领䄂人物,著作等身,重点有《甘宁青史略》《重修镇原县志》等著作。与于佑任,邓宝珊齐名。民国时期蒋介石每次到西北视察,必躬身拜访之。1935年担任甘肃学院文史系教授,如今的兰州大学的前身就是甘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于1946年合并建成的,是年慕寿祺72岁,次年离开教坛的12月在兰州病逝,享年73岁。他的故乡就是镇原县平泉镇古城山,按一世慕永忠排辈下来,他算是十七世。</h1><h1> 慕寿褀的父亲慕暲于同治二年以功保知县,官至西宁府教育厅长,宁夏宁灵厅教授。慕寿祺的哥哥也有功名建树;三房的十四世慕元春,被后世人誉为甘肃古代十大名医。</h1><h1><br></h1><h1> 慕寿褀的学生有的成长为副省长级高干,如陈成义;有的是早期留洋学生,如著名的刘养峰,且不多说。如今慕氏家族业绩蜚然的现、当代后人更是不胜枚举,不能一一道来。但是,愚在此援引一句老话"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必有源。"感谢为我们记录家谱的寿褀公等各房祖上!感谢曾任庆阳文史馆馆长的慕思恭先生!以及二十多年来为慕氏族谱重新修定搜集资料奔走全国的慕喜安先生,二十多年来撰文研究慕氏家族史的慕甲騉先生、组织筹划出版家谱的慕国柱等等诸多老师和尊长!</h1><h1> 抚今思昔 ,数我慕氏祖上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伟创,怎能不让人细说家史,倍感骄傲;瞻前顾后,看我慕氏后人生根中华大地22个省市,人丁兴旺,繁荣富强,怎不叫人暖在心窝,喜上眉梢?</h1><h1> 在此,愚谨向阅读到此文的慕氏家人一并问安,遥祝各地的家人平安、健康、阖家幸福!愿根深蒂固的慕氏后人在中华大地各个地方生生不息,兴旺发达!</h1><h1> </h1><h1> 2021年清明节前改定于北京大兴</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 </h1><h1> </h1><h1><br></h1><h1><br></h1><h1> </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