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从广义上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龙脊梯田。龙脊梯田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和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
龙脊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垂直落差500米;共有梯田15862块,最大的0.62亩,最小的只能插3株禾苗,有“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之说。
农历五月初六插秧节标志着今年的插秧开始。赶在未插秧之前我们来到平安村。龙脊梯田景观让我震撼,龙胜女人的勤劳纯善更让我敬仰。 平安村目前有190户人家,800多人口,以廖姓为主,壮族,许多是亲戚关系。 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许多外出打工的中、青年都返乡边经商边务农,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几乎没有。 特殊的地理环境,村民出行都是背篓。 替游客背行李是一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而这项繁重的工作大多由当地的妇女在从事。 走进平安村感觉与许多农村不同的是村里青壮年很多,大都以家庭为单位经商,开旅馆、饭店、茶楼、商店等。 村委会对全村的经营时间都有统筹安排,大家轮流下山接客,农活、生意两不误,也不会因为抢生意而产生冲突。 因为梯田汽车没法开进村,只能停在半山停车场。许多游客的行李只能雇佣村民背上去,每次三、五十元不等,时间不同,重量不同,价格不同。 清晨,云雾缭绕,摄影爱好者就上山了,背篓里都是客人们的摄影器材。 途中,遇到一个卖茶叶的阿婶,大家自然会聊上一会。 廖阿婆今年62岁了,依然还在背活。 背篓的承载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保护完美的壮族民族服饰。 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阿婶的女儿在外读书,手机是她们主要的联络工具。 嫁到平安村的侯翠明阿嫂今年50岁,会唱山歌,会绣花,饭菜也做得好吃,我称她是全能手。 廖阿婆今年62岁,只要有生意,她就背上背篓跟年轻人一起干。我问她吃得消吧,她说背了大半辈子,习惯了。 有时候陪客人就没时间回家做饭,只能在山上解决。 大大的背篓跟阿婆的身材不成比例。 阿婆诠释了壮族人民的吃苦耐劳。 在路上 在村里 在田间 在地头,都有女人们劳做的身影。 廖婶和她的女儿、外孙。 壮乡多好客,龙脊水酒是待客的佳酿。 不出去背活,阿婆就会做些蔬菜生意。 山上有许多野菜,野韭菜、野茼蒿、野芹菜,都是城市里吃不到的美味。阿婆采摘回来换点零花钱。 几块土砖,一炉炭火。就地取材,土豆、红薯、芋头、鸡蛋......,天然美味可口的烧烤。 好山好水培养了壮族妇女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美德。 梯田放满水后,繁殖了许多蝌蝌。中途休息,顺便捞些蝌蝌回家喂鸭子。 我问她们每天这样辛苦吗,年轻的廖莉晴告诉我,每天有活背她就觉得很幸福。村里没有学校,廖莉晴把女儿送到县里读书,夫妻俩开了个客栈,收入也还好,但她依然会去背活贴补家用。大大的背篓,背负着壮乡的明天,壮乡女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