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首辅是宰相吗?

张轩

<h3>说一个笑话,蒋公去世后,经国先生先任行政院长后任总统,时人问道:民国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br></h3><h3>答曰:蒋先生做行政院长,便是内阁制;蒋先生做总统,便是总统制。</h3><h3>宰相的权力也是皇帝赋予,这是根本。传统中国虽然也是文官政府,但并不存在一个由汉弗莱爵爷们组成的公务员集团———或者说因为没有哈克大臣这样的职业政客,所以所有的中国汉弗莱都得兼职哈克。除非他是九品之外的胥吏。</h3><h3>因此,不能把宰相理解为内阁秘书那样的实权事务官僚,他们更接近现代的政务官。就此而言,他们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才是主业。你让高拱和徐阶把自己认同成一伙儿人,认同成“文官集团”,他俩还没等你说完呢,自己就得先掐起来了。</h3><h3>西汉前期的萧何曹参陈平可谓理想中的宰相,但没过多久,景帝的智囊,内史晁错,就把宰相申屠嘉气死了。试问此时谁才是真宰相?这样的相权,在武帝朝更是被打压到极点,公孙贺拜相时就感叹全家药丸,最后果然完了。这也不是啥太大的先见之明,武帝朝宰相里,有好下场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h3><h3>元帝以后,权臣标配是大司马大将军,丞相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h3><h3>东汉更不用说了,三公坐而论道,事归台阁。</h3><h3>唐朝是比较典型的群相制度,但也有门下侍郎被中书舍人怼回去的先例,所以这种情况下主要就是看个人本事了。群相制度就意味着“异论相揽”,就意味着大家互相牵制各办各的事,看谁能讨好皇帝(或者太监),谁就发达。而只要你的势力够强本事够大,不做宰相也没人敢把你不当回事。唐朝中后期党争剧烈,说白了也不过如此。武则天让面首做大将军出征,宰相给做行军司马———李昭德可是公认比较“沽权”的宰相,这都能被薛怀义欺负,这宰相做得也够憋屈的,还不如那些能被皇帝叫“老先生”的明朝阁老呢。至于周兴来俊臣等辈,权倾朝野,整死的宰相都有一箩筐了。同样,李林甫办得成的事情,杨国忠张九龄就不行。元载独相十余年,末了差点被一个没相位的刘晏架空。至于裴度李德裕这些真正的强势宰相,他们的相权强势对应的恰好是宪宗武宗两朝的皇权强势,更可见相权本就出自皇权,皇权不振相权也就不振。</h3><h3>晚唐以至五代,军阀政治达到顶峰,枢密三司各有职衔,宰相不过虚位理民政而已。冯道历仕四朝十君而不倒,其实就是说他老作为宰相,四朝十君的重要决策都插不上手。宋代以后冯道名声渐差,一个原因也是宋人以今度古,拿本朝实权宰相去衡量五代的虚衔宰相,自然觉得冯道毫无气节。大宋特色,想当然尔。</h3><h3>北宋家法就是异论相揽,更不用想宰相独大的事情了。王安石变法那么重要的事,神宗都让死硬旧党文彦博挂着枢密使在一边儿看着。至于说到能和皇权抗衡的相权,要到南宋的秦相公史相公了,但这俩我想起来就恶心。</h3><h3>归根结底,如果是定义问题的话,那么明代首辅不是宰相,明代的丞相在太祖朝就废掉了。如果以权力而论的话,那么是看人不看位,是政治实力到位才做得宰相,而非宰相本身能带来足够政治实力,更不用说是和皇权抗衡的政治实力。谓予不信,可以看我大明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他老手里的权力,与严分宜徐华亭何如?更进一步,与太祖何如?</h3><h3>最后说一句,我大清也是有宰相的。自雍正朝开始,只要是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就是公认的真宰相。李鸿章和袁世凯闹翻,也是因为老袁在甲午战败以后急着去找李中堂,劝他退休,实则是让他把大学士的位子辞掉,好给老袁新主子军机大臣翁同龢腾地方,李中堂岂是好糊弄的人,一顿臭骂狗血淋头了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