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爱情之路——国庆反穿乌孙古道记(上)

八脚

<h3>  两年前的新疆伊犁之行,慕名前往天山脚下著名的八卦城-特克斯县一游,第一次听说了乌孙古道的传奇历史。这条在户外圈名闻遐迩的徒步路线指的是乌孙族当年被匈奴人驱逐为了生存被迫从甘肃的河西走廊整体迁移到新疆的伊犁河谷,翻越天山所走过的神秘通道。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乌孙族人也藉此建立了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古国,特克斯县当年就是乌孙古国的夏都所在地。随着独库公路的开通,古道逐渐湮没,2008年被新疆西盟户外的安少华(网名安行者)团队重新开发成功,成为新疆的三大顶级徒步线路之一。在这段横跨天山南北的110公里风光之路上,囊括草原牧场、阔叶密林、高山草甸、风蚀石浪、高山湖泊、雪山冰川等各类景观,一路移步换景,达坂深处有最美的天堂湖,古道两端有草原古战场及戍堡关隘遗址。乌孙古道也被称为爱情之路,西汉时细君与解忧公主从乌孙古道北上和亲,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公主在长安因音乐结识了年轻的龟兹王归来后也由此南下远嫁到古道南端的龟兹古国。曾有人将最虐的狼塔古道比做面容俊朗的年轻男子,将最险的夏特古道比做睿智冷峻的老人,那么最美的乌孙古道就是待嫁怀春的少女,有着最美的容颜,养在深闺人未识,那山那湖的诱惑力是令人难以抗拒的。古道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遗迹一直吸引着我想前去一探究竟,所以当八月份爬山时偶遇多次到新疆进行长线徒步的三月,谈及国庆计划徒步乌孙古道,便兴冲冲地加入了,后来又拉入两位驴友,组成宁波四人帮。</h3> <h3>下图是安行者初次走通的乌孙古道正穿路线,因为前几个月有两位驴友冰河失温出事导致正穿被封,这次我们走的是从拜城县黑英山口到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的反穿路线。现在的穿越已不绕道阿仙家过木桥了,直接从科克苏河上溜索渡河,因此行程从130公里精简为110公里,翻越的达坂也从包扎墩达坂换成了琼达坂,天山深处的阿仙家已成为一个传说。</h3> <h3>出发前收拾行囊准备打包。</h3> <h3>9月29日下午从宁波经淮安转机凌晨飞到乌鲁木齐,入住预订的停泊青旅八人间。青旅环境不错,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浴,大堂还有一个很大的书吧,书吧边上的墙上贴有许多结伴自驾的信息。</h3> <p class="ql-block">与刚从喀纳斯徒步归来入住青旅的三月联系上了,上午退房后一起从青旅直接奔赴领队刚刚好的丝路征途户外俱乐部,见到了领队刚刚好。宁波四人帮的另外两位秋风与蓝月在十二点左右坐火车到了乌鲁木齐,下午四个人终于汇齐了。</p> <p class="ql-block">在俱乐部边的川菜馆用完中餐,立即整理好装备与食物,坐公交去火车站,宁波四人帮之一的秋风全程重装,负重四十五斤,自愧不如。不过没啥装备的秋风连包也是借来的,高海拔长线居然没带雨衣、冲锋裤、羽绒衣,就靠三枪牌内衣加抓绒衣御寒,我也是服了,刚好我带了两件羽绒衣匀一下。这家伙的鞋子也不是防水透气鞋,导致后来全程六天鞋子始终没干过,脚上起了七个大水泡,吃尽了苦头,这是后话。</p> <h3>三月的包也比我的大好多。</h3> <h3>我们坐的是9月30日下午六点临时增开的绿皮火车,燃煤作为动力,连开水房里也是使用一个小煤炉烧水,定时开放,这在江浙一带已N年不见了。因吐鲁番地域刮起了飓风,火车停开,大家都在候车大厅等待。在大厅往库车方向的站台有多人背着登山包在候车,一看就是准备去徒步乌孙古道的。一直等到晚上十一点多站台才开闸进人发车,但不到吐鲁番又停了。</h3> <h3>D0:在火车上观看国庆节现场直播的阅兵,吸引了一边的维族少女。</h3> <h3>国庆节的中餐</h3>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半终于到库车火车站了,晚点了八个多小时。这是同行的四人帮里的蓝月,因一起走过云南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而相识。这次她选择了重装,全程背负36斤,比我厉害多了,不得不服。</p> <p>在库车饭店跟先期火车直接到这里的队员汇合后,下午三点半坐上领队租好的商务车与面包车,背包另外集中放在一辆货车上,向库车与拜城交界的黑英山口出发。沿着独库公路前进一段之后,行驶到一个三岔路口,左拐即往拜城县方向也是我们的目的地,右拐不远处就是独库公路的终点标志碑,过标志碑再前行就是著名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库车大峡谷。这次库车王府与女儿国都来不及去了,不过最具观赏性的库车大峡谷8月初走独库公路的时候已经来打过卡了。</p> <h3>过库车县与拜城县交界的检查站时,同队的帅哥让我帮忙打卡。</h3> <p class="ql-block">过了检查站逐渐荒凉,呈现雅丹地貌,事后方知这里就是克孜尔魔鬼城。附近有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克孜尔千佛洞,比敦煌莫高窟还早一百多年,可惜没时间过去瞻仰一下。</p> <h3>继续前行,荒凉的魔鬼城后出现一个绿洲,绿化与植被逐渐多了起来,经过黑英山乡检查站之后继续向北,终于到达进山前的最后一个村子—玉开都维村。大家下车登记,看到路边有烤羊肉串队员们赶紧腐败一下,村里有一家扶贫超市也就方便面火腿肠等有限的几样物品,这是徒步前最后的补给了。我们四人帮还到村里的一户农家院子里摘了一袋小青苹果,不过味道不咋的,没伊犁的好吃。</h3> <p class="ql-block">一行人坐着商务车与面包车离开玉开都维村继续向山口进发,越往前沿途路迹越不明显,一路都是碎石,坑坑洼洼颠簸得甚是厉害,车子一过就扬起漫天沙尘。由于我们的一辆车冲在前面,我打开预先下载的轨迹,协助司机向进山口进发。下午六点多,车被一道铁丝网拦住了去路,透过铁丝网可以看到山口前有一块石碑上刻着‘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这便是黑英山口的龟兹古国左将军刘平国的镇守遗址所在,也是徒步的出发地。天色已晚,待守关的牧民开门后,大家就在山口露营。晚餐很丰盛,刚队给轻装的队员用高压锅焖了白米饭,还炒了三个菜。</p> <p class="ql-block">D1:半夜下起了雨,一直等到上午十一点多雨势稍歇拔营起步,穿上冲锋衣、冲锋裤、溯溪鞋与潜水袜全副武装出发。前面就是博孜克日格河谷,需要沿着河谷向上游进发,出发前都先留个影。这是我们宁波四人出行的召集人三月,此前她已经徒步过天山博格达、夏特古道,这是她第三次来新疆。</p> <h3>当河的一边成绝壁没路了需淌河到另一边的河滩继续向上,这一路反反复复在淌同一条河,并不是像游记所说的淌了几十条河。河水是天山上的雪水与冰川所融,只有2度,这淌下去寒冷刺骨的滋味确实太虐人了,幸好先期走过乌孙古道的驴友将潜水袜借给我,穿上后缓冲保温效果很明显,感觉好了很多。</h3> <p class="ql-block">秋风的头发被雨淋成三毛了,身上披的雨衣也是临时从领队办公室找出来的破自行车雨衣。😅</p> <h3>这是同行的嘉兴林哥,此行一共五个浙江人,也算半个老乡吧。</h3><h3><br></h3> <h3>路过沙棘林,看到鲜红色的果子忍不住尝一下,酸酸甜甜的还不错。</h3> <h3>在悬崖上凿出来的栈道</h3> <h3>为了少淌两次河,大部队贴着悬崖前进。</h3> <h3>雨一直没停,大多数人的衣服也湿了,还有女队员在河里没站稳被冰河急流冲倒,幸好领队作了应急处理。下午五点多路过第二个露营地,领队怕队员失温,赶紧扎营,取柴烤火。在蓝月的帮助下我在一片沙棘林旁找到一块平地,铲去中间的牛粪安营,晚饭时雨也渐渐小了。临行前咬咬牙新买的鸟衣确实给力,我是四人帮里唯一没被雨淋湿透的,并且全程没有用上不透气的雨衣。</h3> <h3>D2:徒步第二天还是绵绵细雨,为了不耽误行程十点多还是收了帐篷出发了,这时我的睡袋与内帐都有点湿了。</h3> <h3>本来以为第二天不用淌冰水河了,湿透未干的潜水袜与溯溪鞋都收起来了。不料起步没多久就遇到过河,为了不湿鞋只得脱掉登山鞋与徒步袜光脚过河。五六次之后,正当我被冰冷刺骨的河水刺激得怀疑人生的时候,随行的马队牧民告诉我们前面的冰河已架上了木桥,到了一看所谓木桥只不过是两根杉树放在上面,雨后湿滑,还得借助登山杖小心翼翼地通过。一旦掉进脚下汹涌的河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三个月前就有一男一女两位驴友在冰水河里被急流冲倒,因背负重装未能及时起身,迅速失温,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千年古道上。</h3> <h3>河差不多过完了,得瑟一下,可以看到河谷两侧山上的积雪了。</h3> <h3>路上看到马的头骨,感叹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一旦坚持不了,你也可能像那匹马一般,人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h3> <h3>河淌完了,河谷两侧的植被也没了,只见裸露的石块,一路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h3> <h3>走到这里领队让我们扎营,前面就是明天要翻越的阿克布拉克达坂,营地海拔2845米。低头一看,积雪下面是一层马粪与羊粪,雪地露营也是我人生的第一遭了。</h3> <h3>一起走的另一支队伍探险之地杀羊煮羊肉,我只能在一边咽咽口水。不过好心的三月后来要来羊肉汤分了点给我,在冰天雪地里真是人间美味啊。</h3> <h3>D3:收拾行囊,准备向第一个达坂进军。</h3> <h3>在新疆蓝(天空)与天山白(雪山)的映衬下,达坂上的雪景太美了,忍不住来几张。</h3> <h3>宁波四人帮</h3> <h3>蓝月与来自广东山友志(山红布衣),志长须飘飘,显得仙风道骨。</h3> <h3>来自宁波北仑的强驴蓝月,这次全程负重35斤,厉害啊。</h3> <p class="ql-block">已经走过夏特古道、博格达环线的三月,这是她第三次来新疆徒步了。</p> <h3>体力稍差的队友开始骑马。</h3> <h3>积雪已经没过脚踝了</h3> <h3>负重最厉害的秋风大神,上达坂也走得呲牙咧嘴。</h3> <h3>还是要嘚瑟嘚瑟,这毕竟是我第一次走长线。</h3> <h3>前面就是阿克布拉克达坂顶了。</h3> <p class="ql-block">回望走过的上坡路,白雪茫茫,后面紧跟的是负重三十多斤的蓝月。我顾虑六天重装膝盖吃不消,又是第一次走长线,雇马驮了白天不用的装备,只负重十多斤轻装前进。</p> <h3>达坂已近在眼前。</h3>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海拔3800米的达坂顶了,一顿狂拍。</p> <h3>达坂顶的积雪已深达膝盖,幸好有马队踩出来的马道,路迹清晰可辨,不会迷路。</h3> <h3>陡峭的达坂下坡路,有多位女队员因没带冰爪而摔伤。</h3> <h3>最陡的地方只能屁降了。</h3> <h3>同行的广东山友山红布衣拍的阿克布拉克达坂下坡视频,连钉了铁掌的马都刹不住打滑,有好几位女驴友在这里摔伤了。幸好此行我带了冰爪,关键时刻帮了大忙。</h3> <h3>从达坂顶向下望已经可看到下方的天堂湖露出一角,根据攻略,在到达天堂湖前,应该还要路过一个小湖泊,驴友们称之为“天堂二湖”,天堂湖就隐藏在二湖边的雪山后。</h3> <h3>这个就是天堂二湖,绕过二湖前面就是天堂湖了。</h3> <h3>终于看到朝思暮想的天堂湖了,这淌过冰河翻越达坂历经万般辛苦之后遇到的美景比唾手可得的更让人有强烈的感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