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共读十个月、 友谊长存五十载

推诚相见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在福州二十中待了十个月就初中毕业,69届初中毕业生就是我们当时的身份,十六、七岁的青涩少年,就投身还处于文革动乱的社会。有的去了闽北山区的生产建设兵团,有的参军到部队,更多的成了回乡知识青年,我们天各一方,几乎没有联系。本来就少的可怜的中学时代的记忆,随着漫长的半个世纪时间的消磨几乎遗忘殆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在我的微信里有很多的微信群,但就是没有中学同学群,有的朋友问为什么,我说我们这批初中同学在校时间太短、分离时间太长,难啦。</p><p class="ql-block"> 前几个月,微信中突然跳出中学同学群,非常惊讶😲,打开一看,群里三十多位同学,除了三、四个原来的小学同学外,基本不认识。但心里还是很佩服群主怎么找到这么多同学建立同学群。</p> <p class="ql-block">  在群主邵炳珠同学的提议和主持下,在“排长”陈世培同学的具体安排下,2019年11月3日,分别近五十年的初中同学终于相聚了。见面瞬间没有激情、没有感动,只是默默地注视、轻轻地交谈,努力从记忆深处寻找他(她)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许海塘同学的一份泛黄的资料,一句亲切的“老班长”,打开了自己记忆的闸门,原以为遗忘殆尽的中学时代的记忆还存在心底的某个角落,原来我们同学之情五十年后依然还在。</p><p class="ql-block"> 当年学校也进行半军事化管理,年段为“连”、教学班为“排”、学习小组为“班”,也与部队一样,学年结束要评“五好战士”。这是一份许海塘同学“学生创四好争五好运动总评小结”,作为他的班长(组长),我在他的评价拦上签名,他能将此资料保存至今,见面后的一声老班长让我感动。</p> <p class="ql-block">  李家桐同学赠与的字幅“同窗共读 友谊长存”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虽然我们在校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但在那特殊的历史时代,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是深藏心底,可谓“同窗共读十个月、友谊长存五十载”。</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66届小学毕业生,应该在1966年9月至1969年9月念初中。1966年6月,我们已完成毕业考,正准备参加市里统一的小升初考试。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很快席卷而来,学校停课了。直到了1969年3、4月间,采用划片的方式,我们分到福州二十中学复课,在校只有十个月时间,1970年1月我们就“速成”初中毕业,成了69届初中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福州秀坂小学的小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  记的当年开了五门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工基)、农业基础知识(农基),实际上把物理改为“工基,简化为如何装电灯,把化学改为“农基”,简化为如何使用化肥,大家都把这两门课戏称“公鸡、母鸡”。</p><p class="ql-block"> </p> <h3>  流落社会、缺少教育并处于叛逆期的我们,的确让老师头疼,经常在课堂上把老师气的当场流泪。</h3> <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底的某一天,天气阴沉寒风刺骨,在冰冷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正在给我们上最后的一课,他刚讲解完“罄竹难书”这句成语的典故、含义,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室里异常安静,没有人离开,老师叹了口气说道:“明天你们就要毕业离开学校了,你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可惜我不能再教你们了”。几十年以来,老师这种无奈惋惜的神情、沉重的话语经常会出现在脑海里。</p> <h3>  这两张五十年前班里女同学的合影,从照片色彩、着装发型完全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如花似玉的年轻女孩也只能选择那单调的时代色,但掩盖不住她们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风采。</h3> <h3>  我们是坎坷的一代,吃过苦、挨过饿,下过乡、下过岗,书读少、活难找,子女少、忧养老。我们又是坚强的一代,不管遇到什么磨难,都能乐观勇敢面对,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是幸运的一代,见证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又要强起来的全过程。</h3><h3> 五十年沧海桑田,祖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民富国强,我们虽然步入老年,能生活在当今国泰民安的和平盛世,享受科技发达带来多彩多姿的生活,我们是幸福的。</h3> <h3>  光阴似箭,当年的翩翩少年,如今是白发老者,希望同学们都要像“排长”陈世培同学所言“保重身体,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许走”。</h3> <p>2019.5.2同学们第一次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