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10日上午8时,我们按团分乘8辆豪华大巴,在平坦广阔的公路上向老厂进发。如今从三明到明溪的公路,早已不是当年的沙石土路了,坐在车上再也不会有当年那种左摆右晃、上颠下簸的感觉了。一路上大家无心浏览沿途的风光,只想早早地回到老厂,去看看那里的厂房、宿舍、食堂、礼堂、办公楼、车库、道路等,还是不是当年的模样?</h3><h3>大巴进入明溪县境内不久便驶离省道,进入一条通往老厂的水泥叉路。这条水泥路约长4.5公里,当年是由我们各车间分段包干浇灌的,如今长年失修的路面已经坑坑洼洼,我们乘坐在大巴车上,一路不停地颠簸着,好在距离不长,总算进入了厂区。</h3> <h3>首先映入我们眼睑的是一座用毛竹松枝搭建的彩门,彩门两边的立柱上用大红的颜色书写着一副对联:红二代青春奉献三线厂 五十载相约携手返故乡 横批:回家</h3><h3>彩门前的道路两侧八名美女,有节律地擂响了迎宾鼓乐,地面上数挂长约二十米的鞭炮也“劈哩吧啦”响成一遍,那是当地镇乡政府为我们组织的欢迎仪式。这样隆重的安排,一定与组委会前期和当地政府细致地沟通、策划分不开……</h3> <h3>大巴车在当地交警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停泊到了指定的停车场。为了此次活动,这个停车场也是组委会通过当地政府协调人力物力临时平整出来的。这里原来是三车间和九车间的生产大楼,不知从何时销声匿迹的?如今改作停车场虽然面积不大,但停泊8辆大巴还是绰绰有余。</h3><h3>按会议议程,下车后的任务便是拍摄集体大照片,这可是事先告知参会的每一个人的,如果因自己的原因没赶上合影,那只能自己哭去吧!</h3> <h3>每次活动拍好一张集体大照片,是整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这项任务的完成,组委会特地将拍照的议程放在到厂后的第一时间,拍摄的地点当然是选择在当年最热闹,最宽敞的灯光球场了。</h3><h3>这座看似简易的灯光球场,如今除了少了两个篮球架外,其它各方面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容貌。水泥球场地几乎完好无损,球场两端竖立的四根电线杆依然挺立,甚至连上面用钢缆悬挂的照明灯,还坚守如初地挂在上空。这十盏灯曾经俯望过我们的欢乐,见证了那一段艰苦,但又快乐的时光和我们。如今,它们虽已风烛残年,但还是忍受着万般寂寞和日晒雨淋,默默地祈盼着、等待着当年的我们重新到来!因为这里曾经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共同的家园!</h3><h3>灯光球场边上,专门为拍照搭建了一座长约20米的四层站台,重修的厕所也恢复了原貌和功能,为解决一些人如厕的困难,组委会还专门添置了坐便椅,从这些看似小事的细节中,可以感触到组委会考虑问题的全面和细致……</h3><h3>摄影师团队早已选好机位,架好器材,从不同角度和方位,为我们留下难忘的时刻和精彩的瞬间。</h3> <h3>组织一次大型的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这不仅是活动的主线,也是活动灵魂和精神所在。据悉, 组委会在2014年成功举办45周年聚会之后,便开始酝酿确定2019年聚会的方案和主题,如果说2009年40周年聚会的主题是“友谊”,2014年聚会的主题是“温馨”,那么2019年,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是否应该回到我们走出小家,迈进大家的大家园呢?于是,一个以“回家”为主导的思路逐渐展开,最终,“回家”成了我们2019年50周年聚会的主题。</h3><h3>在拍摄集体大照片的现场,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人阮晓榕,举起了一幅大照片,高声地向大家讲述了这张照片的含义:<br></h3><h3>“这张照片拍摄于五年前,那时组委会便开始酝酿、筹划50周年聚会的方案和主题,片中的人物便是全体组委会成员及热心为组织活动献计献策献力的人员,地点是在北京最著名、景色最美的野长城——“望京楼”。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象征着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象征着我们的领袖。在这里我们拉起了“习近平您好!”的横幅,用以表达我们三百多个人的共同心声!并借今天这个重要的场合正式对外公布。”</h3><h3>随之,大家在“主席好!”的高呼声中,完成了集体大幅照片的拍摄。</h3><h3>长城的精神和象征,不仅贯穿于“回家”聚会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回家”的聚会活动,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h3> <h3>我们的老厂象一条巨龙,盘卧在长约4.5公里的狭长山坳里。当年全厂按车间部门相对集中的片,划分成了四个区域,并分别设有四个食堂。其中作为龙首的四车间,独立在外自成一体;第二块区域主要是机关、家属区;第三块区域主要有一、三、六(部分)、七、八、九车间,这块区域人数最多;第四块区便是处在“奶头山”脚下的二、五、六(部分)车间。</h3> <h3>下面这张组合照片是2009年9月之前,组委会负责人阮哓榕为了举办40周年聚会活动,专程进老厂拍摄的。那一年老厂的建筑已破烂不堪了,而如今又过去了十年,饱受大自然侵蚀的这些建筑更是雪上加霜,日渐衰亡……</h3> <h3>如今的厂办公楼看外表破损的还不算严重,只是已更换了新主人。从一楼室内遍地的羊糞便可看出,新主人可能已不属于人类了。</h3> <h3>如今的厂大礼堂像被炸过似的,房顶已完全坍塌。当年这里可是大家的活动中心 。看电影、演出节目、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溜轮滑、图书阅览……这些都一去不复返了。</h3><h3>如今每当去电影院看电影时,看见年轻人手捧着大桶的爆玉米花的样子,我就会想起当年在老厂礼堂看电影的情景:那时,在门口花上五分一毛的,买上一竹筒纯天然的山珍零食——椎子(小椎栗),边磕椎子边看电影,同时听着满电影场“咔、咔、咔”的配音效果,那才是绝美地享受呢!哈哈哈,再也享受不到了。</h3> <h3>如今的厂服务社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那绝对是赞美词。当年厂服务社可是全厂1300多号人(含家属)的生活保障部,在这座不大的二层小楼里,拥挤着日用百货、粮油米面、糖茶烟酒、剪发剃头、缝补衣裤等等,总之,想花钱就只有这一个地方,别无分店。就这么个小楼要应对一千多号人,你便可以想象到它有多“繁华”,多热闹了。</h3> <h3>这是老厂的洗澡堂,那时好像没有“浴室”这个文雅的词。由于当年锅炉房的蒸气不足,洗澡堂难以保证男女澡堂同时开放,于是,就规定了一三五男生洗澡,二四六女生洗澡。记得有一天晚上,在车间里加工制做烧结用的石墨模具,一直干到深夜才完工,大家浑身上下都是石墨粉尘,一个脸花的像井下挖煤工人,不洗澡根本上不了床,于是收工后大家直奔澡堂。我主动提出回宿舍帮大家拿毛巾肥皂,当我返回澡堂,刚跨进门就听见里面“啊”的一声惨叫,我走进去一看,一个个都光着身子,脸面贴墙,不知道是咋回事?当大家看清是我后,便心有余悸地对我说:刚才进来了两个女孩子,你不在让你合算了!(福州人常用的词,意思是便宜我了!)哈哈哈!这时大家静下来想了想:不对,今天应该是轮到女孩子洗澡吧?!但很快有人又为自己找到了无过错理由:现在已经过了半夜十二点了,应该是男孩子洗的!哈哈哈,就这个插曲让我们笑谈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添油加醋的,越学越逗……</h3> <h3>如今的一食堂门窗已损,但房顶和墙尚完整,当年所有的食堂都是馋嘴“小贼”惦记的重点目标,特别是有点荤腥味的食品,保管的稍有漏洞,就会被“馋猫”叼走。那时我们这群人正值长身体的时期,因为缺少油水滋补,一个个饭量大的出奇,许多人每顿的饭量都在一斤以上,一斤一卷的“白玉牌”面条下锅煮好后,只够一个人吃的,现在想想,那时吃下的东西都不知装在哪儿啦?</h3><h3>别看很多人惦记着食堂的食品,但车间里的黄金白金却没有人动过念头,在大家的眼里真的是视金银如糞土。比如我们八车间的电镀班,镀金用的原料常常是一些黄金首饰,这些首饰被随意地扔在抽屉里,从没听说过丢失。烧结炉使用的热电偶,都是稀有的铂金材料制作的,烧坏的热电偶全都被当作废料垃圾,一箱箱地堆在墙角无人问津。一线生产车间的蒸金工艺,时间长了蒸发台的罩壳内壁上都会留下一层金箔,但也从未听说过有人为此动过心思。假如这些东西放在现在,估计要派武警站岗了……</h3> <h3>一车间的大楼门窗已不见踪影,但整座楼的结构还算完整。当年这座大楼尚未正式投入使用前,我们十班曾独立的在这里住过近两个月。那时厂区尚未正式通电,整个山沟到了晚间一片漆黑,风吹山野草木的“刷刷”声,夹杂着野兽的吼叫声,不禁令人毛孔悚然。好在我们班配有10支56式步枪和100发子弹的武器壮胆,所以,并没有让我们感到特别恐惧。记得有一天晚上巡逻时,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山沟的寂静。我们本能地反应,立即就近贴靠隐避物观查四周,但不见任何动静。随之,大家检查武器,这才搞清原来是王加生的枪走火了,没伤着人真是万幸。</h3> <h3>如今的四车间的建筑算是保存的最为完好的了,可能是工厂搬迁以后,这里被当地人用于办厂继续使用有关。</h3> <h3>“奶头山”脚下的二车间、五车间、六车间四周已是杂草丛生,完全失去了当年的活力和生机。</h3> <h3>如今的氮氧站厂房</h3> <h3>如今的电镀班厂房</h3> <h3>如今的水工班厂房</h3> <h3>在“奶头山”脚下的“夹皮沟”里,如今的二车间的这栋宿舍,是保存的最为完好的,这座宿舍的每个房间,如今都住着一些非本地的外来人员,他们在这里靠山吃山,过着与世无争,自由由在的日子。</h3> <h3>想当年刚进厂那会儿,我们大都是尚未发育成熟的毛头小伙和小姑娘,在这大山深处亲自参与、亲身经历、亲手创建了这个国防工厂,我们曾为这座工厂挥洒过热血,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故事……</h3><h3>下图站在车间大门口的六位小帅哥中,右二便是我们历次大型聚会活动的赞助人——郭建军老友,他如今已是一家集团公司的掌门人。左二是本次聚会活动的总策划人阮晓榕老友。</h3> <h3>瞧瞧当初我们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h3><h3>《八一寄语》戊戌盛夏</h3><h3>作者:胡卫东
</h3><h3>曾怀理想卧茅棚,<br></h3><h3>困苦艰辛励志诚。
</h3><h3>夏暑征伏挥汗雨,</h3><h3>冬寒抗九抚冰嵘。
</h3><h3>亮装草绿军工梦,</h3><h3>标语血红战友情。
</h3><h3>今世有缘夸共事,</h3><h3>往生无畏再结盟。</h3> <h3>陈金香是我们群体中优秀的代表人物,在一次扑灭山火的行动中,不幸与另外两名老友陶述芬、李艳艳一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至今我们都不会忘记她们……</h3> <h3>1973年数学家华罗庚发明的“优选法”推广小组来到工厂,他们的到来如同给全厂的兄弟姐妹们打了一针鸡血。记得那天在一食堂的大厅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就连窗户也被人堵的严严实实,大家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聆听着推广小组的人在讲解“优选法”,讲解“0.618”这个神奇的数字,生怕漏掉一个字。“学以致用”,从那天开始各车间、各班组、各工艺,都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运用“优选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全厂居然发表了一百多项运用成果,还专门在第一食堂大厅布置了成果展示会。这的个消息惊动了华罗庚,他特地赶到厂里,了解“优选法”推广的情况,并逐一认真地查看了每一件发表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华老对一项出自二车间丛东民之手的项目很感兴趣,他向丛东民详细地询问了运用的过程及对“优选法”的理解。后来丛东民被华老借到“优选法”推广小组,并随小组到其它地方传经送宝……</h3><h3>图为华罗庚先生来厂时的工作情景</h3> <h3>我原是八车间的一名模具钳工,对自己呆过的车间,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h3><h3>八车间冲床班门前有一条通往“威虎山”的坡道,在这片山上的集体宿舍里,住着三车间、八车间、九车间的员工。由于山坡较陡,依山纵向建有两排六座平房宿舍,远远望去,这些平房如同叠罗汉似的,一座骑在一座房顶之上。如今这里已夷为平地,砖瓦石基都被拆尽移做他用,看着那长满野草,荒芜凄凉的场景,不由地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心中泛起丝丝酸感。</h3><h3>借九车间老友林治进来此留下感言,也许能让你体会到那种失落地伤感:虽说时隔多年,对我来说,每每念及,仍有颇多感受,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大约是在2001年深秋,我与厦门鹭星公司的同事(原八一厂职工)重返七七八一厂,当我独自爬上(本人当年住在威虎山)时,极目之处,已是荒草遍野,原有的排排宿舍,已被夷为平地,难觅旧迹,据说砖石被拆做它用,只有成群叫不出名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似乎在责备我这个久别迟归的旧邻。此情此景,令我嘿然,只有将身躯匍匐下去,亲吻这片让我百感交集却无法言说的土地。我知道,离去并不意味着背叛,别离有时是为了更好的归来。伤感之余,我开始用目光在四周熟悉的山峦中梭巡,暮然,跳入我眼帘的是一颗田坎上的枫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已然红透的叶片,闪射着亮丽的色彩,每有山风拂过,飒然有声,且光点粼粼。更令我不解的是,树的姿态是前倾的,似作迎迓之状,说真的,此树我并不陌生,在我的记忆里,它的躯干笔直,枝叶向前伸展,每每经过我都会拍拍它的躯干,以示问候,可此时此景,让我感到深深震撼,万物有灵。难道我的离去,让它陷入深深的寂寞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轮层叠,星转斗移,不见归人,不见归人——“征人归来石应语”,我辈回时,满山草木泣有声。我知道,这么多年,陪伴它的是只有清冷的山月山风,和无穷无尽,没有结局的岁月。我想,人的思念在脑海,在心头,挥之不去,去还复来,下眉头上心头。而树的思念则以它独有的方式,每条枝芽,每片红叶,面向苍穹,摇曳着只有它自身才能明白的昭示。不论白天黑夜,凄风苦雨,兀自站立在漫漫的岁月里,守护着无望的期盼,许是沉重的思念,已然化成前倾的姿态,我担心会不会有一天,它因不堪重负而轰然倒地,与大地融为一体,归去兮,物我两忘。不写了,以上便是此事的由来,我想树尚如此,况人乎?不知诸君有否同感:“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稼轩词)。</h3><h3>……</h3><h3>林治进</h3><h3>于公元二零一九年十月十六日子夜</h3> <h3>八车间冲床班边上的这块场地,建厂初期一直作为大件设备、材料的露天中转站,设备材料进厂后,经常在此卸载堆放,而后再根据各车间建设的情况,将设备材料转运到相应的车间就位。</h3><h3>记得1974年夏季的一个晚上快10点了,八车间生产用的液氨罐到达厂里,这是一个重达800公斤,直径约1.5米的大密封罐体。为了不让汽车承载过夜,我们八车间的弟兄们便用最简陋的装卸工具,三角架、手拉葫芦、枕木、滚杠等,开始卸车。当氨气罐缓缓降落,在离地面不到70公分时,突然吊装的绳索断掉,沉重的气罐极速砸向地面上的枕木,导致安装在氨气罐底部的阀门引管,撞击到枕木轨道上折断。随之,液态的氨变成了巨大的气体冲出罐体,一时间,浓烈刺鼻氨气布满了狭长的山沟。我们一班人当时惊吓的不知所措,本能地反映驱使我们急冲冲地奔向威虎山高处。在山上往下一看,白色的氨气布满了整个山坳,那山下还有一车间、七车间、八建工程队的人员闷在宿舍里面,他们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情况?!“人命关天”,此时此刻没有比通知人员撒离险区更重要的了!于是,我们一帮人又忍受着刺鼻刺眼的氨气,冒死冲下山去,挨座楼地呼喊,挨个门地狂砸,提醒大家不要睡觉,赶紧转移到高处躲避……那一晚惊心动魄,那一夜心绞力竭,所幸的是没出人命……</h3><h3>数天之后,从八车间到四车间这段长约一公里的山坳里,20米以下两面山坡上的植被,全部被浓氨侵蚀,草木枯萎、满目焦黄……</h3><h3>真是太恐怖了,此事令我终身难忘。</h3> <h3>这里曾是八车间的机加工、钳工车间,在这里我们的主要任务便是为各型半导体管子提供冲压、烧结的模具。</h3><h3>曾记得1975夏季的一天,快到下午下班的时间了,突然孟庆荣发现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条挺大的蛇,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赶制起临时的捕蛇工具,孟庆荣手脚最快,在一根锄头柄上绑定了一个钳工用的划规,便匆匆地冲向后山,不一会就见站在一棵倒伏的大树上,手按着锄炳高呼“快!快!快!抓到了!”后在大家的助力下,将大蛇抬到了车间里。此时,有人翻出一本关于蛇的读本(那时车间有发此书),按图片一对照,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条大眼镜王蛇,其毒性剧毒无比,一旦被咬必死无疑。当时吓坏了众人,要是一开始便知道是大眼镜王蛇,相信拿枪逼着孟庆荣他也不敢去冒险。当然,事后大家还是把他当英雄一般吹捧了好一阵。这条大眼镜王蛇长3.05米,重9.2斤,是一条真正的山中毒王。</h3> <h3>这座楼的集体宿舍,当年我们八车间的人也曾住过,后来“威虎山”的宿舍盖好后,我们才搬离这里。</h3> <h3>八车间的兄弟姐妹们游览老厂时,在一车间大楼前合影留念。</h3> <h3>一车间的集体宿舍就在灯光球场附近,集体合影照一结束,姑凉们便迫不及待地结伴登上了当年所住的宿舍楼,并在老旧不堪,但深藏回忆的室外楼梯上合影留念。此时此刻,她们应该找到了家或故乡的“赶脚”……</h3> <h3>三车间的兄弟姐妹们游览老厂时,在二车间大楼前的合影留念,原本属于自已的车间如今已荡漾无存、了无踪影……</h3> <h3>四车间的兄弟姐妹们,在原四车间的大门前合影留念。(张慰军提供照片)</h3> <h3>五车间的兄弟姐妹们在车间门口合影留念</h3> <h3>五车间姐妹们在当年住过的集体宿舍前合影,如今的宿舍楼已破烂不堪,根本无法住人……</h3> <h3>六车间担任着工厂的水电气动力保障,图为六车间的兄弟姐妹们在氮氧站门前和电工班门前合影留念。(胡卫东提供照片)</h3> <h3>七车间的兄弟姐妹们在车间大楼前合影留念(刘忠东提供照片)</h3> <h3>七车间兄弟姐妹们在曾经住过的宿舍楼前合影留念(刘忠东提供照片)</h3> <h3>九车间的兄弟姐妹们游览老厂时,在二车间集体宿舍楼前合影留念。九车间的厂房与三车间厂房原在同一座楼,如今此楼已夷为平地。</h3> <h3>以“奶头山”为背景,我们俩口子必须留一张合影,毕竟我们在这个厂生活工作了14年……</h3> <h3>离家几十年的游子,回家后最想追寻的莫过于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它不需要多么奢华,只要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那种滋味,以喚醒早年的味觉就好!</h3><h3>为了这顿特殊的午餐,组委会一班人可为绞尽心机,费尽周折。据宋晓峰介绍:为了最大限度找到接近旧时的感觉,组委会安排了怀旧午餐。特别要提到这顿午餐,用的是瑞金红井的水,井冈山的红米,延安的小米,古田的菜籽油,龙湖地瓜干。这是一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午餐,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是红二代,我们取材就是沿着我们父辈打江山所走过的路,不忘初心,这是我们心中刻骨铭心的路。</h3><h3>以下照片出自宋晓峰美篇</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h3><h3>瑞金的水取之这口红井</h3> <h3>井岗山的红米,采集于毛泽东朱德旧居前。</h3> <h3>延安宝塔山下连夜加工小米</h3> <h3>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做饭,给人一种野战部队野营拉练的感觉,特带劲儿!好久没有见到这种场面了……</h3><h3>当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缺油少肉,副食供应也十分紧张,食堂一日三餐的菜多以便于收藏的海带、粉丝为主,日子长了,大家戏称海带为矽钢片,粉丝为漆包线……不知今天的菜品中有沒这两个食材?</h3> <h3>这几个大瓶是组委会在瑞金市场上现买的,而后倒空原装水,用大瓶灌装了红井的水,再用车运回了老厂……</h3> <h3>排队吃饭,这是当年的老传统!</h3> <h3>这注满正能量的的饭菜香气四溢,吃上一钵,准保强身健体,邪气不侵!</h3> <h3>郭建军及组委会成员,陪同来宾共同享用这顿注满红色基因的午餐,回味当年的老厂生活……</h3> <h3>看看大家吃的多香啊!饭菜里充满着“家”的味道!</h3> <h3>工作人员与我们共享午餐,为了聚会活动顺利进行,真是辛苦他们了!</h3> <h3>吃完饭钵头可得洗干净,那是赠送给大家的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也许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在我的心中它却有着沉甸甸的份量!我喜欢,并珍藏!</h3> <h3>八车间的兄弟姐妹们要拍一张合影真不容易,好在午餐的时间,总算凑齐了人数,可一转眼又少了几个,大家都太忙了。哈哈哈!</h3> <h3>午餐场地有一处《留言纪念》墙,聚会的老友们纷纷在此留下大名……</h3> <h3>我即兴挥毫,临时创作小诗一首,并一蹴而就以表达当时的心情。也许小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更谈不上工整对仗,但那确实是我有感而发!</h3><h3>五十年前少年郎,</h3><h3>今日重返龙湖岗。</h3><h3>井岗红米瑞金水,</h3><h3>延安小米熬稀汤。</h3><h3>回首当年青春志,</h3><h3>不负祖国勇担当!</h3><h3><br></h3> <h3>1969年11月,那时工厂还沒有一座建筑,龙湖村便是我们刚进厂时的第一个落脚地,那年我们400多人(含军代表)一下子涌进了这个龙湖村,使得这个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我们被分作三个连,其中女生人数较多被分成二个连,一部分住在村里的礼堂和哨所的大库房里,还有一些人则被安排在老乡家中。男生人数较少,被编为一个连,共分成四个排十一个班,全都住在老乡家,并按每班入住一户,被分在十一个老乡家里。早晨早起出操,几百号人统一行动,哨声、口令声、脚步声、口号声,能让全村的老乡们都睡不成懒觉,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h3><h3>龙湖村曾是红军驻扎过的村庄,村口的“扩大红军”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写着大字的墙已不见了,但“红军村”的历史不会改变。</h3><h3>回龙湖村探访,也是本次聚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们一行12人提前几天已先行来过龙湖村,并在美篇50周年老友聚会之二《明溪,我们来了!》一文中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便不再累赘。</h3> <h3>《破阵子.龙湖》</h3><h3> 作者:胡卫东</h3><h3>越岭龙湖起步,
</h3><h3>踏沟电子连棚。
</h3><h3>闻号晓催群早奋,
</h3><h3>伴曲夕晖众晚行。
</h3><h3>激昂会战迎。
</h3><h3>曾启遥天旧梦,
</h3><h3>又封闽地新呈。
</h3><h3>一代风华辞故里,
</h3><h3>几度韶颜化壑嵘。
</h3><h3>笑谈花甲情。 </h3> <h3>我们这次聚会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入明溪县后,整个车队通行由警车前导开道。为了防止聚会过程中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救护,120救护车也开到了现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车也到达现场跟踪采访,并在新闻头条栏目中给予了及时报到……</h3><h3>这一切都说明了组委会的工作细致周全!</h3> <h3>欢迎晚宴就设在三明宾馆的宴会大厅内,这是一间可容纳500人同时用餐的大厅。大厅内明灯高悬,绒毯铺地,显得大气但不张扬,进入厅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h3> <h3>欢迎晚宴上,数次活动赞助人、首批进7781厂的老友郭建军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谈到了创业历程的艰辛,战胜困难的勇气,助人为乐的胸怀以及对企业未来的展望,他的情绪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h3> <h3>借四车间吴小宁回顾聚会的文章,以表达当时大家的心境:(全文)</h3><h3>期盼已久的五十周年回家大聚会圆滿结束了,兴奋、激动、欢声、笑语再加上美景美食,构成了相聚的主色调,但同样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有许多不经意间流淌的热泪。</h3><h3> 欢迎晚宴上,郭建军讲到“八一厂的兄弟姐妹,我真的很爱你们,我真的很爱我们党、我们国家”时,声音哽咽,热泪夺眶而出。那一刻,作为同一块热土成长,感同身受的我们,禁不住也潸然泪下,全场掌声久久响起。过去,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郭总的成功,今天,他又突显了他感人至深的兄弟姐妹家国情怀,我们只知他有着傲人的财富,却很少了解他创业过程中的理想、抱负以及坎坷和艰辛。那一晚,我们对这位五十年前的“顽皮”少年有了更多的敬重。我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品格、至真至善的为人,应该是他成功的关键。北海曾在相见时对他说“感天动地”,沙平的点评是“大恩不言谢”,这言简意赅的两句话已道出了我们的所有心声,可不知为何,那一晚望着已露少许白发的郭总,我却不禁升起絲絲怜悯之心……</h3><h3> 许是年纪大了,心理承受情绪控制力都差了,聚会几天差点多次落泪:三明报到时、去老厂刘军对我说“我要哭了”时、大家告别时……我们都已渐渐老去,生活中都要面对身体及家庭的种种问题,但八一厂的友谊,八一厂的情怀,八一厂的精神会一直是前行中的乐活力、正能量,还用建军那句话结束这小小的随想:八一厂的兄弟姐妹,我爱你们!</h3> <h3>老友们争相合影留念,以定格那相聚的精彩与美好的瞬间……</h3> <h3>结束语</h3><h3>五十周年老友“回家”的聚会活动虽已落幕,但活动期间的点点滴滴依然在我的脑海中荡漾,那一幕幕美好的瞬间着实令人挥之不去!</h3><h3>我之所以选用这张160*60公分的精美合影大照片作为本文的压轴,是因为这张照片浓缩着组委会的智慧结晶!此次活动的总策划堪称民间巨作,而巨作的成功又来自对细节把控,没有总策划的蓝图,细节无从谈起。没有细节的支撑,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从活动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组委会一班人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真心感谢你们!同时也真心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岀劳作和汗水的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摄影师团队、生活保障团队、领队导游团队、交通运营团队、安全保障团队。另还要感谢老友宋晓峰、吴小宁、林治进、胡卫东,借用了他们的美图及诗文为本美篇壮色……</h3><h3>为了留住这段美好的时光,为了老时贮藏精神食粮,特编辑此美篇,聊以心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