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延安篇

贝博纳

<h3>  这次陕甘宁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延安。延安是中国革命非常著名的圣地,也是我心目中非常向往的圣地。 </h3><h3> 延安已经来过两次了,如今又一次走进延安。作为神圣之地,延安就像一座中国革命的大课堂。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了十三年的历史脉络,以及发生的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总是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我,促使我不遗余力去追寻和思考。而每次去延安,都仿佛是参加一次精神盛宴;每次回来,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启发和新的收获。</h3> <h3>⏸2016年9月在延安宝塔山留念</h3> <h3>  延安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人类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历史。 </h3><h3> 在这里,华夏始祖“皇帝”完成了他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国家的宏伟大业;在这里,大禹治水十三年,疏浚黄河入海,使百姓免于水患,造福千秋万代,从而奠定了其禹王的圣贤明主地位;在这里,匈奴铁弗族的首领赫连勃勃,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并将都城建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秦朝的蒙恬,汉朝的李广,宋朝的范仲淹、沈括、钟世衡等人都曾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这里,明末的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群陕北庄稼汉子揭竿而起,最终完成了推翻大明王朝的千秋功业;在这里,以谢子长、刘志丹为代表的一群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共产党人,将延安这块热土建成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同样在这里,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将长征的落脚点放于此,更是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甚至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业。</h3> <h3>⏸红军长征路线图</h3> <h3>  1935年10月19日,经过一年艰难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十三年之后的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从陕北吴堡县川口村的园子塔渡口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西柏坡。在这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党中央战斗生活了十三个年头。根据延安市委党校的研究成果,延安时期的十三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h3><h3> 第一阶段:落脚西北,走进延安(1935.10.19——1937.1.13); </h3><h3> 第二阶段:延安岁月(1937.1.13——1947.3.18); </h3><h3> 第三阶段: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7.3.18——1948.3.23)。 </h3><h3> 延安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三年时间里,在这块人口稀少、生产文化落后、交通闭塞、沟壑纵横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导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h3> <h3>⏸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路线示意图</h3> <h3>⏸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图</h3> <h3>  延安革命史是一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巨著。依本人的粗浅研究,只能择其概要而述之。咱们先从“落脚西北,走进延安”说起吧。 </h3><h3>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八万六千余人从江西的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被迫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那时候还不叫长征。最初的目标,只是去湘鄂西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湘江之战惨败,红军损失过半,让中央意识到既定目标无法实现。那么落脚点到底在哪里?中央召开了很多次会议,不断地修正着目的地。直到1935年9月20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宕昌县的哈达铺时,毛泽东在国民党的旧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毛泽东给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讲话时宣布了要到陕北去的决定。五天之后的9月27日,党中央在甘肃通渭县的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把中国革命的落脚点放在陕北。</h3> <h3>⏸毛泽东转战陕北路线图</h3> <h3>  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结束长征,到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进驻延安,在此期间的一年零八十四天时间里,尽管已经进入苏区,但事实上党中央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仍然辗转行进在陕北的沟壑之间。这期间,党中央机关先后经过吴起、甘泉、富县、延安、安塞、瓦窑堡、保安等县乡的数十个村庄,行程一千多华里。一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所经之处,在陕北农家的普通窑洞里,少则小住一两日,多则二十来天,最多则半年之久。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有时就爬在农民家的锅台上、小炕桌上批文件发指示,筹划着中国革命的未来。</h3> <h3>⏸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h3> <h3>⏸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h3> <h3>⏸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h3> <h3>  在进驻延安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党中央做了六件大事。第一,毛泽东亲自组织部署了“切尾巴”战斗、直罗镇战役、东征、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军事“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根据地;第二,及时制止和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问题,释放了被错误关押的刘志丹等陕北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干部,肃清了“左”倾错误对陕北苏区的影响;第三,召开了瓦窑堡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制定了党的方针政策;第四,实现了“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特别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化解了一场内战危机,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第五,胜利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结束;第六,安排接待了第一次来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长期污蔑和新闻封锁。</h3> <h3>⏸1945年,毛泽东和朱德在七大主席台上。</h3> <h3>⏸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谈判。经过四十三天的谈判斗争,双双代表于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图为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合影。</h3> <h3>⏸1946年元宵节,延安川口区六乡的老百姓向毛泽东敬献一块“人民救星”的金字牌匾。</h3> <h3>⏸1947年,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h3> <h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根据党中央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有关协议,驻扎在延安城的国民党守军于12月16日撤离延安城,12月18日,红军和平接管了延安城。由于延安是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处于咸(阳)榆(林)公路的交通要道上,因此,中央决定由已经驻了半年之久的保安(今志丹)移驻延安。1937年1月13日下午,党中央经过四天的跋涉,来到了延安。从此,延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灯塔。 </h3><h3> 从1937年1月13日进驻至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在延安居住了十年零六十五天。期间,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著述工作。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五十九篇文章中,有一百一十二篇是在延安时期写成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h3> <h3>⏸2016年9月在延安抗大留念</h3> <h3>  1947年3月,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军事进攻。边区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奋起抗争。但因双方力量悬殊,党中央在积极部署保卫延安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机关单位和群众主动撤离延安。 </h3><h3> 3月12日上午,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从延安枣园出发到子长县瓦窑堡附近的小山村王家坪办公。3月18日傍晚,敌人进到延安城南七里铺,延安王家坪已经能听到前线传来的枪炮声。毛泽东镇定自若地吃过晚饭,并嘱咐彭德怀把房子打扫干净,把带不走的书籍摆放整齐,让胡宗南的兵也读读马列的书。然后望着机关和群众已全部撤离的延安城,放心地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h3> <h3>⏸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旧址。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落成。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党的七大在此召开。会议历时五十天,参会代表七百五十五人。会议认真总结了党成立二十四年来的经验,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h3> <h3>⏸党的七大会场</h3> <h3>⏸七大主席台</h3> <h3>⏸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h3> <h3>⏸七大各代表团人数</h3> <h3>  胡宗南的部队占领延安后,1947年8月7日上午,蒋介石乘专机到达延安,亲自督战消灭陕北的中共首脑机关。第二天,蒋介石在延安视察了抗大、杨家岭、枣园、 王家坪等地。在延安抗大,蒋介石看到抗大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连个像样的教具都没有,黑板都是用木炭灰涂黑的,礼堂是露天的,听课时,标准配备是每人发个小凳子。蒋介石感叹说:若论设备,我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强多少倍,可是,我们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了,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老蒋发问后,众国军将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h3><h3> 在枣园,蒋介石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什么两样。当时,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坑凹不平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 </h3><h3> 有趣的是,蒋介石回到南京过了十几天,就传来消息:由他在延安亲自审定的作战计划惨遭失败,国军整编第三十六师两个旅共六千多人在沙家店被歼,在延安城里接见过的旅长刘子奇被俘。胡宗南在陕北的作战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了。</h3> <h3>⏸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旧址。中央办公厅楼于1941年建成,因其状如飞机,亦称“飞机楼”。1942年5月2日——23日,中宣部在此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h3> <h3>⏸杨家岭毛泽东旧居</h3> <h3>⏸杨家岭朱德旧居</h3> <h3>  毛泽东与中共中央机关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至1948年3月23日从陕北吴堡县川口的园子塔渡口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期间经过了一年零五天的时间,行程达两千多华里。在陕北走过了延安、安塞、延川、清涧、子长、靖边、横山、子洲、绥德、米脂、佳县、吴堡等十二个县,住过四十多个村庄,召开了清涧枣林沟、靖边小河、米脂杨家沟等重要会议,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和瓦子街战斗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并且在陕北农家的土窑洞里,在胡宗南军队的围追堵截下,不仅指挥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而且直接指挥部署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使全国解放战争由重点防御很快转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全面进攻。战争形势发展之快出人意料。正如周恩来在全国解放后说过的一样:“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h3><h3> 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居住了十年时间,留下了众多革命旧址,仅延安城区就有一百三十多处。比较著名的有: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清凉山、抗日军政大学等。所以,要了解延安,首先要从延安窑洞开始。于是,我们沿着毛泽东居住地的变迁,开启了在延安城的参观。</h3> <h3>⏸杨家岭中共一大至六大石雕</h3> <h3>  凤凰山麓,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凤凰山,又名西山,它绵亘于延安城的西南方向,从山顶向南北方向伸展着两条陡峭的山梁,从上往下看犹如一只凤凰凌空飞翔,因而得名。从1937年1月13日进驻,到1938年11月20日移驻杨家岭,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居住了一年零十个月时间。毛泽东和江青也是在这里结的婚。 </h3><h3> 党中央在凤凰山麓居住期间,彻底清算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肃清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维护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召开了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策;正式建立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白求恩大夫;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光辉著作。</h3> <h3>⏸枣园革命旧址</h3> <h3>⏸枣园的中共“五大书记”铜像。但铜像站位与历史不符。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从此,五人被称为中共“五大书记”。建国后,除任弼时于1950年10月逝世,毛泽东仍排第一位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在党内的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说,应尊重历史,不能把中共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与七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排名混为一谈。</h3> <h3>  第二站是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处,延河北岸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山沟里。当年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山陡沟窄,十分隐蔽。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旧城被炸毁,为安全起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连夜从凤凰山麓迁至杨家岭。之后,其他中央机关也陆续从凤凰山麓迁至杨家岭办公。至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迁往枣园,杨家岭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 </h3><h3> 杨家岭革命旧址现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大楼等中央机关单位旧址。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大楼等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经国家拨款维修后对外开放。</h3> <h3>⏸枣园毛泽东旧居</h3> <h3>⏸枣园朱德旧居</h3> <h3>⏸枣园刘少奇旧居</h3> <h3>⏸枣园彭德怀旧居</h3> <h3>  党中央在杨家岭居住期间,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届七中全会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组织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为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反共活动,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h3><h3> 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住了五年时间。在这里,他广泛接见中外人士,全面充分地阐释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尤其是在接见美国女记者斯特朗时,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克服物资困难,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h3><h3> 在阴暗潮湿的土窑洞里,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从事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五十余篇著作。毛泽东的一篇篇著作,闪耀着中国革命经验与科学总结的光辉,对于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h3> <h3>⏸枣园周恩来旧居</h3> <h3>⏸枣园张闻天旧居</h3> <h3>⏸枣园任弼时旧居</h3> <h3>  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毛泽东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他穿的衣服领口、袖口和裤腿全是补丁。小小的煤油灯尽管耗油量不大,照明度不强,但毛泽东还是很节俭。每当他思考问题时就把灯芯拧得很小,继续写作时才把灯芯拧大。 </h3><h3> 有一个故事给我印象深刻:一个冬日下午,延安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到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见他围着被子斜躺在床上办公,以为是病了,正要询问,毛泽东抬起头来指指地下的火盆笑着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萧劲光鼻子一酸,指示警卫员赶快到兵团去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毛泽东一听,连说:“不行不行,领来我也不要!现在大家都困难,我若要搞特殊,讲的话就等于放屁,没人听。他们会说你不是真革命,是蒋介石,是封建皇帝!”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劲光啊,我不能搞特殊,你也不能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搞。你要记住这句话,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就是共产党的领袖!</h3> <h3>⏸王家坪革命旧址</h3> <h3>⏸王家坪毛泽东旧居</h3> <h3>⏸王家坪周恩来旧居</h3> <h3>  第三站是枣园革命旧址。枣园位于延安城西,1991年春,我第一次来延安时,感觉枣园像个村庄,离延安城大约有七八公里的样子,如今已纳入延安城市中,成为一个环境优雅的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了。这里原是一个地主庄园,后被国民党延安驻军第八十六师师长高双成买去,作为公馆。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庄园收归公有。1939年初,中央社会部由杨家岭迁住园内,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仍有“延园”两字,是由当时的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所写。 </h3><h3> 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七位中央领导人先后在园内五处独立的院子里居住。1947年3月12日,中央书记处从枣园起程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党中央撤出延安后,枣园同样遭到严重破坏,现存建筑都是建国后依照原貌重建的。</h3> <h3>⏸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旧址</h3> <h3>  中央书记处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开始,中国革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期间,党中央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建立和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做了充分准备。 </h3><h3> 毛泽东在枣园住了近三年半时间。这期间,他先后接见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使国内外对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详细地了解;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积极争取和平建国。在枣园,毛泽东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学习和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h3> <h3>⏸延安革命纪念馆</h3> <h3>⏸毛泽东铜像</h3> <h3>⏸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谢子长和刘志丹。</h3> <h3>  第四站是王家坪革命旧址。王家坪位于延安市宝塔区,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一直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战胜国民党部队的“重点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 </h3><h3> 王家坪革命旧址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目前开放的是几个领导人的旧居,还有军委礼堂和会议室,里面都是按当时的场景复制的。特别是军委礼堂,里面是抗战胜利时的场景。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光复延安时,国民党正在这里进行演出,密集的枪炮声吓得他们来不及卸妆就仓皇而逃。</h3> <h3>  1946年初,为了便于指挥军委和总部的工作,毛泽东由枣园迁到了王家坪。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等重要文章;接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最后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同时,毛泽东在这里见到了分别了二十年、刚刚从苏联回国的儿子毛岸英,并将儿子送到“劳动大学”——柳林乡吴家枣园村进行劳动锻炼。</h3><h3> 在王家坪,毛泽东组织指挥了七天七夜的延安保卫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了用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毛泽东果断作出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从这里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h3> <h3>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在王家坪革命旧址的旁边。 </h3><h3> 这是一座大型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前宽阔的广场上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铜像。馆内展出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文物、图表、照片等,系统反映了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的光辉历程。整个纪念馆朴素大方,高大宏伟,具有传统民族风格,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h3> <h3>⏸延安精神之抗大精神</h3> <h3>⏸延安精神之延安整风精神</h3> <h3>⏸延安精神之张思德精神</h3> <h3>⏸延安精神之白求恩精神</h3> <h3>⏸延安精神之南泥湾精神</h3> <h3>⏸延安精神之劳模精神</h3> <h3>  漫步在革命先辈们住过的窑洞,触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过的简单家具,重温革命先辈们的斗争经历,我们不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回望延安,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寻梦之路是多么曲折艰难。 延安是一条精神纽带,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思想宝典,一座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心灵家园。在延安的两天时间里,我注意到在革命旧址的每一处,都簇拥着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一批风华正茂的学生。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口音的参观者,无不怀着虔诚的心情在朝觐,在追思,在探求历史和人生的真谛。<br></h3> <h3>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h3><h3> 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