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精心锤炼设计——海珠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五年级A组研讨活动

李益男

<p>&nbsp; &nbsp; &nbsp; &nbsp;新学期伊始,海珠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五年级组全体成员在第一次集中时,确定了本学期的研训主题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确定本学期选取《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作为课例研讨的内容。成员们在会后认真收集资料,做好文本解读及初步设计,为第一次共同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br>&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10月17日下午,青年联盟五年级组的赵灿然导师、邓兆行导师及侯玉滢、汤拥政、宁丹丹、李昕、陈伯怡、李益男等六位成员齐聚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进行研讨备课。成员们在备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研讨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了教学目标,划分了课时内容,梳理了教学流程。</p> &nbsp; &nbsp; &nbsp; &nbsp; 成员们根据共同备课的指引,自主设计、试教、修改。在2019年11月1日上午,青年联盟A组研训活动在海珠区知信小学进行,三位老师就《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进行课例研讨,李昕老师和李益男老师执教第一课时,陈伯怡老师执教第二课时。<br>&nbsp; &nbsp; &nbsp; 李昕老师以“少年意气与春争”引入少年意气风发的形象,并结合新中国成就视频,让学生领悟“少年中国”的含义,初步了解梁启超先生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李昕老师带领学生读解经典,体悟责任,通过重新组合第一段的句子,顺势引导,读懂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之间的联系。整节课中,李昕老师还通过“走心”的引读和朗读指导,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文本,朗读富有层次性。整节课设计合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学生的感情在老师引导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br> &nbsp; &nbsp; &nbsp; &nbsp; 陈伯怡老师勇于挑战,重点突破本课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陈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梁启超用来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并指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象征物的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文意,而且感受到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以及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结合朗读与背诵,让学生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然后,她结合《少年中国说(节选)》原文,让学生拓展想象,尝试用“四字一句”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有一个挑战表达的平台,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她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和交流。 &nbsp; &nbsp; &nbsp; &nbsp; 李益男老师的课以“自学本位的互动主义教学体系”为设计理念,着重在于学生的自学。课前,让学生充分收集资料,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李老师先以以历代爱国诗词引入,从一开始就奠定课堂的基调,并通过对课题的解说,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借助资料,并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最后,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将今日中国之“责任”记在心间。 &nbsp; &nbsp; &nbsp; &nbsp; 课例展示结束后,邓兆行导师带领三位成员老师进行了集体评课。首先让成员们分别自评,再着重引导成员思考:如何更准确地解读文本,做到“由扶到放”,并讨论不同朗读方式的目的与作用等。 <p>&nbsp; &nbsp; &nbsp; &nbsp; 在点评之前,邓兆行老师引导大家回归文本,思考文章的结构用意所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文本解读。原文中的首段第一句话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为何“故”会放在文首?因为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基于前文提出的一个观点。而节选文段中,后文再就此观点进一步论述。因此,在文本解读时,可以在“责任”二字上做文章,引入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而对于“少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理清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导师认为,应该是“条件关系”。<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点评时,邓老师充分地肯定了成员们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准备,抓住课堂教学,对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br>&nbsp; &nbsp; &nbsp; 1.在文本解读时,可以在“责任”二字上做文章,引入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而对于“少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理清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导师认为,应该是“条件关系”。</p><p>&nbsp; &nbsp; &nbsp; 2.课程教学过程要“由扶到放”。课堂教学要注意梯度,以学生为本位进行设计。比如,在提问一个问题之后,可以先就问题进行学法指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老师再放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象征词想象画面说话的环节,可以设计得更有层次性:让学生先找出象征物,罗列出来之后,可以再抓字眼,让学生发现象征物的共性,最后再想象画面。老师搭建大框架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br>&nbsp; &nbsp; &nbsp;&nbsp; 3.朗读指导要有讲究。其一,朗读指导要体现层次性,要求老师对评价语进行斟酌、锤炼,可以根据单元中的“交流平台”的提示,从节奏、语速、语调三个方面进行朗读指导。其二,朗读指导应该让学生先感受再提炼,还可通过教师引读、“走心”的朗读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激发感情,进行课堂升华。这样可以体现朗读的层次感,突出课堂的起伏感。如此一来,课堂就更加“收放自如”。其三,整节课的朗读可以“由读到背”,从正音到熟读,从理解到积累。<br>&nbsp; &nbsp; &nbsp;&nbsp; 导师点评结束后,几位成员各抒己见,在这样一来一回的提问和解答中激发了更多的思维火花。简而言之,“解读得更深入一点,朗读得更有层次一点”。</p> &nbsp; &nbsp; &nbsp;&nbsp; 在研讨的最后,导师寄语道:“希望你们以后在讲台上,越战越勇,眼里装着的都是学生,带着学生游走在诗词歌赋吟唱咏叹中,穿花拂柳,披星戴月,那就成功了!”成员们深受鼓舞,必将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负导师的期许,心中眼里有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锤炼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一次次研讨中得到提高。 <p><br></p><p><br></p>

学生

文本

朗读

少年

老师

导师

解读

研讨

课堂

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