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别离母校四九载 岁月悠悠难忘怀</h3><h3>一咋一呼认彼此 相逢校园笑开颜</h3><h3>2019年10月25日至27曰华纺纺化系65大班返校团聚。</h3><h3>收录了东华大学的宣传视频,我们无不为之欢呼,骄傲!母校,我们回来看你来了。</h3> <p class="ql-block">风华正茂勤耕耘 憧憬前程进华纺</p><p class="ql-block">特殊年代见风雨 砥砺人生意志坚</p><p class="ql-block">为国奉献几十年 用心创业事业成</p><p class="ql-block">四十九载一挥间 时光不老永相聚</p><p class="ql-block">这里收集了刻有年轮的黑白照片,值得欣赏、回味……</p><p class="ql-block">纺化651班共31人,其中男同学13人,女同学18人。班长陈玉林、团支部书记王惠娟、大班长孙延德。</p><p class="ql-block">现联系到26人,俞凤兰失联,照片是从其他照片中截来的。</p><p class="ql-block">朱秀英、徐光仙、洪悦如、章继良四同学不幸仙逝。</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先后顺序基本上是按学号顺序排列的!</p> <p><br></p><p>上面照片从上到下依次是</p><p>王惠娟 王震声 徐毓英</p> <h3><br></h3><h3>夏 明 徐刘兰 倪轶群</h3> <h3><br></h3><h3>向立铨 宛灿霞 颜秀珍</h3> <h3><br></h3><h3>吴玉珠 吴峰 陈兴鸿</h3> <h3><br></h3><h3>强静娟 李爱玉 俞凤兰</h3> <h3><br></h3><h3>史久龄 安明发 陈国强</h3> <h3><br></h3><h3>陈玉林 孙延德 张建东</h3> <p><br></p><p>罗邦华 刘敬民 汤国泰</p> <h3><br></h3><h3>周征熊 陶家声 董景和</h3> <h3>在那特殊年代,70年我们离校时没有颁发毕业证书,更沒有拍摄毕业留念的集体照,这二张可稍完整地表示一下!</h3> <h3>罗邦华 史久龄是华纺文娱宣传队的成员,当年有这才艺的学子是稀有金属,一直让人敬佩!</h3> <h3>手捧红宝书的红卫兵战士史久龄,我们都有过同样的身份和经历。</h3> <h3>1968年姚文元的巜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文章发表后,一大批工宣队进驻新闻、出版、文艺及大中小学校,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上海产业工人进驻了我们学校,我们与师付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的毕业分配都由工人师付们负责的,常忆他们。我所在工厂试生产时,他们还前来培训我们的新工,很想念他们,更多的是谢谢他们的帮助!</h3> <h3>我们是工科大学的学生,大多数直接进了跟我们专业有关的国营工厂,有的进了军垦农场,有的由当地上山下乡办公室再分配,所以当教师的不在少数,你们看史久龄的英语板书多漂亮!</h3><h3>在工厂里的同学基本都靠自学,向实践和书本学习、增加才干,来承担厂里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产品开发和营销。在设计院所和科研院所工作的同学更是上紧发条弥补自己的不足,通霄达旦地完成手头的任务。</h3><h3>1978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新定位让整个社会更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在那充滿理想的年代,我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腔热血投入各自的工作。那个时代的用人特色对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3> <h3>别离同窗四九春 相逢黄浦泪流痕</h3><h3>钟灵毓秀矣毓英 献上金曲歌一首</h3><h3>请听巜青春是一支难于忘怀的歌》,让我们共同点赞我们曾经的青春岁月!</h3> <p>1999年10月8曰,69、70届的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返校纪念会,纺化651班有15人参加:</p><p>徐毓英 李爱玉 宛灿霞 孙延德 徐刘兰 安明发 史久龄 吴玉珠 陈兴鸿 俞凤兰 王惠娟 王震声 倪轶群 陈玉林 章继良</p><p>这是离校后的第一次返校</p> <p>这二张照片中的右3是我们大班政治辅导员兼我们小班班主任华载文老师,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每次返校纪念会都由华老师一手操办,我记得第一次返校,就是华老师给我打的电话,他要给所有同学打电话或写信,工作量之大无法估量,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p><p>此时我们也想起了我们的化学老师一一汪士冠老师,我们一进华纺他就任我们的无机化学课,我们纺化651班好象是教改班,根据我们的专业方向,汪老师自己编教材,常带我们进化学实验室做实验。</p><p>有次他组织我班去拔草,问我,你是徐毓英吗?我答我是倪轶群,他说,那你是苏州一带的,告之我他到江苏招生,有印象,此小故事体现了汪老师亲切、平易近人。文革期间因二地生活而调往福建三明印染厂任厂领导,期间到陕西咸阳出差,得知史久龄在地区文工团工作,他去看望史久龄,史当时有西安演出任务,他急赶西安剧场见到了史久龄,史安排座位沏茶让他看演出,演出未结束,他告辞办事去了,来去匆匆还不忘看望一个学生老乡,史说从此再没见到过汪老师。在校期间有几次见王惠娟带汪老师漂亮女儿来校玩过,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p><p>愿他平安健康,遗憾的是无一张照片,但汪老师在我们心里有一个位置,他同样是我们的好老师!</p> <p>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校名1951年起一直延用到我们离校,《东华大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校名、亲切的校园,同学们离校近三十年第一次返校,在寻找我们的曾经!</p> <h3>我们来到纺化651班当年的教室,亲切无比!大家基本上找到了原坐位,举手请求发言,一下年轻了30多岁!</h3> <h3>罗邦华(重庆人)。安明发(上海人)出差到重庆,二人相聚在重庆南山向同学们挥手示意!</h3><h3>nice to meet you!那是2000年!<br></h3> <h3>2010年10月,七0届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返校纪念会,纺化651班有16人参加:</h3><h3>李爱玉 宛灿霞 徐刘兰 徐毓英 强静娟</h3><h3>安明发 刘敬民 罗邦华 陶家声 陈国强</h3><h3>颜秀珍 张建东 倪轶群 陈玉林 王震声</h3><h3>王惠娟</h3><h3>这是离校后的第二次返校</h3> <h3>2015年10月,七0届同学进校五十年返校聚会,纺化651班同学有21个人参加:</h3><h3>王惠娟 倪轶群 夏明 徐毓英 吴玉珠</h3><h3>宛灿霞 徐刘兰 向立铨 李爱玉 陈玉林</h3><h3>安明发 张建东 罗邦华 刘敬民 陈国强 </h3><h3>史久龄 孙延德 章继良 周征熊 陶家声</h3><h3>强静娟</h3><h3>这是我们离校后的第三次返校</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进校5O年的欢聚,陶家声照相机为大家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张建东也提供了不少照片,至今那微信相册还在大家的手机里,同学挚诚的友情永不删!</h3> <h3>小班座谈会上,史久龄同学贯例板胡演奏一曲助兴,同学们畅谈东西南北,其乐无穷!</h3> <h3>2019年10月25曰一27曰纺化系七0届同学毕业四十九年返校纪念会,纺化651班有14人参加:</h3><h3>李爱玉 宛灿霞 王惠娟 徐毓英 倪轶群</h3><h3>徐刘兰 夏 明 孙延德 陈玉林 陈国强</h3><h3>刘敬民 罗邦华 王震声 强静娟</h3><h3>这是我们离校后的第四次返校</h3><h3>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学校组织的集体返校,但我们小班又准备明年去武汉游。</h3><h3>岁月易逝心不老,时光不老念相聚。</h3> <h3>为华纺学子五十年返校,学校专门修造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校门,我们在那模拟校门前留影,仿佛身历其境!</h3> <p>向立铨有事没参加离校四十九周年聚会,她将她个人照片制作到集体照中去了,很逼真,很欣赏这张照片,更欣赏这种执着的精神。</p> <h3>《中国纺织大学》这一校名有气魂,这个学校为祖国输送了无数大纺织人材,从天然气到维纶、涤纶纤维,从天然纤维素到人造纤维,从通用纤维到防弹等功能性纤维,从棉花到纱线,从化纤、棉纱线到民用成品、国防和航天用品、汽车轮胎工业用帘子线等,纺织行业在辉煌70年中不愧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我们经历了国民生活中取消布票的年代,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博弈,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对外开放、出口创汇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她无愧于经济体制中的支柱产业。在我们工作历程中,各个企业的故事多多,我们身为纺织行业中的一员而深深地为之骄傲!</h3> <h3>10月25日是我们四十九年返校的报到日,654班王维早就请我和刘敬民当晚参加她班聚餐,由她个人请大家,我们谢谢王维的情谊。</h3><h3>当晚真实情况是纺化65大班的四个小班不约而同地都在东华食府小聚,我们都享用了侯妙林和叶薇华夫妇带来了美制葡萄酒,我班徐毓英下午特地到天山商店买了蛋糕,祝651班全体同学天天健康年年快乐!</h3><h3>谢谢侯侯妙林夫妇的美酒!谢谢徐毓英的祝福!</h3> <h3>华老师和同学们一一握手的视频是叶薇华提供的,谢谢叶微华。</h3> <h3>10月26曰上午我们集中在中心大楼302活动室开大班座谈会,会议开始前,这是华载文老师和所有同学一一握手的视频,华老师竟能不加思索地喊出每一个学生的姓名,我们对华老师如此超强的记忆力为之叹服,五十多年来老师心中有我们每一位学生,谢谢华老师,祝你健康永遠!</h3> <h3>这个70届回校聚会座谈会除了感恩学校感恩老师外,另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华载文老师、陈玉林、夏明三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辉煌七十年的纪念章!这是他们个人的骄傲,也是他们所在团队的共同辉煌成果,作为他们的学生和同学深深地祝贺他们!</h3><h3>陈玉林退休前是河南新乡上市公司白鹭集团(新乡化纤厂丿的董事长,是国家级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h3><h3>罗邦华是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的技术厂长,拜读他多篇论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h3><h3>夏明是苏州振亚丝织厂付厂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h3><h3>华老师更是印染后整理科研成果累累,论文丰硕。</h3><h3>有这样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一起为母校点赞!为母校骄傲!</h3> <h3>除了华载文老师参加了座谈会、郑利民老师、李良训老师、王慧娟老师也参加了,并且分别讲了话,老师们都很健康,我们为他们高兴!谢谢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教导。</h3> <h3>26日中午我们大班在东华食府大聚会,享用侯妙林、叶薇华夫妇提供的进口葡萄酒,同学们互相敬酒、祝贺,共享欢乐!</h3><h3>我们每次返校聚会,侯妙林夫妇总是给我们提供美酒,我们只能再次深深地谢谢!</h3> <h3>26曰晚,我们登上黄浦江游轮,共赏上海母亲河一一黄浦夜景。</h3><h3>27曰上午我们登上上海中心的52层朵云书院及118层,俯视上海城,当然也看到了呈带状的黄浦江!</h3><h3>28日有不少同学观看了上海佘山深坑酒店。</h3><h3>上海是最具魅力的时尚中心,是最发达的金融中心,她延续着过去的辉煌,保持着今天的繁荣,创造着明天的希望!</h3><h3><br></h3><h3><br></h3> <h3>上海佘山深坑酒店的部分摄象!</h3> <h3>在我们四十九年返母校聚会期间,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我们的同班同学朱秀英、徐光仙、洪悦如、章继良四位,在以往的岁月中他们相继离我们而去,为之惋惜且又无奈,全班同学祈祷,愿他们在天堂安好!</h3> <h3>在这美篇结束之际,史久龄、史久全二兄弟板胡、二胡二重奏,献上一曲《大中国》,让我们共同体会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体会祖国的自强不息!</h3> <h3>聚会组织者精心策划了上列内容,我们共同为聚会点赞!同时也向聚会的组织者华载文老师、梁德润、王惠娟、陈玉林、殷立慧、鲍华珍、水爱珠、王维、侯妙林、叶薇华等同学致以深深的谢意!</h3> <h3>刘敬民和罗邦华在同学回母校聚会之际有感,这段时间在纺化651群不断发表他们的感慨,我收集如下:</h3><h3>刘敬民 (一) </h3><h3>七旬鬓染霜,聚会话沧桑。<br></h3><h3>团团握手迎,娓娓道衷肠。 </h3><h3> (二)</h3><h3> 夏明获国奖,玉林得国章。</h3><h3> 华师堪典范, 吾辈情激昂。</h3><h3> (三)</h3><h3>七旬岁月老,喜发少年狂。</h3><h3>青春依旧在,愉悦青歌唱。</h3><h3> (四)</h3><h3> 纺园秋色好,景景勾沉想。</h3><h3> 欢声笑语“茄”,留影锁时光。</h3><h3>罗邦华</h3><h3> (一)</h3><h3>往事如烟又非烟,世纪之交情绵绵。</h3><h3> 不是兄妹胜兄妹,并非恋人也思恋。</h3><h3> (二)</h3><h3>张张照片张张过, 又见当年好儿男。</h3><h3> 岁月无情人有情,女儿国里享天年。</h3><h3> (三)</h3><h3>金秋十月华纺行,又见当年俏女儿。</h3><h3> 新闻旧忆笑声起,五载同窗一世情。</h3><h3> (四)</h3><h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人有情。</h3><h3> 历尽风雨兄弟在,期望明朝姊妹行。</h3><h3><br></h3><h3>我们的美篇在史久龄、史久全兄弟二悦耳的琴声中,在刘敬民、罗邦华深请的诗句中结束了。</h3><h3>这次我们回母校重温校园的温暖、感受大上海的时代特色,美篇中的我们始终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让我们各自多保重,携手走得更遠!</h3><h3>在此谢谢徐毓英 王惠娟 罗邦华 刘敬民 陈玉林 叶薇华 向立铨 李爱玉 等同学提供的思路、照片、视频,为我们共同完成此美篇握手吧!</h3><h3>老师、同学们再见!</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