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之路』我的几位恩师

烟台.王林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刘庆孝<br></b></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b> 刘庆孝教授原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课题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民间美术的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国内设计界享有盛誉。</b></span></h1> <h1><b>  小的时候,我长得又瘦又小。母亲认为,长大后我干不了体力活儿,怎么也得学一门手艺为生计。1972年的秋天,母亲领着我去了烟台轻工业技术学校刘庆孝老师住民生胡同的家里拜师。当时,内心还生怕老师不肯收我。哪成想,一学就是三年整,直至刘老师调济南山东艺术学院任职。这期间,为自己的绘画艺术成长,打下了坚实的素描速写基础。学画那年,我才14岁。</b></h1><h1><b> 一起跟刘老师学画的有三个孩子,我们是晚上去他家等他下班回来。他总是先给那两个孩子批改习作,把我留在最后。等那两个孩子走了,张老师便掀开床褥子从底下抽出几张专用素描板纸和两枝中华牌2B绘图笔让我带回去。这个细节,一辈子都忘不了。</b></h1> 刘庆孝先生作品 <h1><b>  1976年初,我刚从医训班毕业,分配到烟台山医院手术室不到几个月,就参加了卫生上纲要医疗队,当时我和妇产科主任杨华驻初家镇南塂村。恰好,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几位老师,帮助该村排练文艺节目,为南塂村新建的大礼堂落成典礼演出。这几位老师中有一位美术老师叫张宁涛,他负责画巨幅油画毛主席像。我们住在村招待所,晚上睡在一铺火炕上,吃住了几个月,成了好朋友。大概是1978年夏季,张宁涛给我电话,说艺术馆要举办“水墨人物画研习班”招收有绘画基础的学员,让我报名参加。正好那时候我在医院政工科帮忙画专栏,工会刘青林主席经与政工科长刘涛老师商量后,给我报销了学费120元。那个年代的120元可不是小钱,差不多顶我4个月的工资。</b></h1> 研习班几位老师 <h1><b> 主讲老师烟台画院的创作员李桂笙先生,代课老师是烟台画院的创作员杜恒范先生。班主任是张宁涛老师。主要在晚上授课,老师边画边讲。从此,我就以国画人物为主,稍有涉及花鸟画,并一生乐此不疲。近四十年,由于工作关系也恐怕人们说我“不务正业”,曾经停笔一段时间,但工作之余还是私下练笔。故且,卫生系统的老人,也包括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几乎没人知道这段特殊的经历。当他们参加我的首次个人画展,纷纷表示惊讶,意料之外有玄机。</b></h1> <h1><b>李桂笙</b></h1><h1><b> 生于1938年,山东宁津县人。196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退休前曾任烟台艺术学校美术科副主任、高级讲师,现为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烟台一多书画院常务院长,烟台市政协书画联谊会顾问,《胶东书画》主编。</b></h1> <h1><b>  李桂笙老师上课,这节课先讲美术理论和艺术概念,我们低头忙着做笔记。然后下一节课就把上一节课的理论和概念,用他的作品表现出来,易懂易记,可惜我搬了四五次家,这些珍贵的笔记不见了,也没留下只言片语。</b></h1> 李桂笙先生作品 <h1><b>  由于杜老师是兼课,记得</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他不怎么来授课,偶尔来个两三趟,来了也不讲,杜老先生的特点是,笑眯眯的以画代讲。所以,学员都围在他身边,看怎么用笔用墨。大家都挺喜欢他的平易近人。</b></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b></span></h3> <h1><b>杜恒范</b></h1><h1><b> 杜恒范(1928—2008)山东梁山人。曾任烟台画院办公室主任、烟台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艺术顾问,芝罘区政协书画之友社副社长、民盟烟台一多书画院名誉院长、烟台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烟台市现代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b></h1> 杜恒范先生作品 <h1><b>  跟史征夫先生学书法,纯属机缘巧合。卫生局机关司机高考臣原来在博物馆当司机,给史先生开过车。高考臣问我,给你推荐个老师吧?我一听吓了一跳,史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我辈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他见我犹豫便说,不要紧的,史馆长八十多了,你去求他指点,他反而高兴。人都这样,他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人来求他,说明自己活得还有价值。事后还真如高考臣所言。我与史先生的忘年交,一直延续了四五年。</b></h1> <h1><b>史征夫</b></h1><h1><b> 史征夫(1912—1998)山东栖霞县人,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1940年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胶东中学校长、烟台地区博物馆馆长、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b></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b></span></h3><h1><b> 史征夫先生书画着笔苍老,刚劲有力。早期喜画山水,晚年专攻兰竹,肆意于笔墨,吟诗赋词,直抒胸怀。先生一生坎坷,不求名利,与诗酒为友,以书画自娱,自号“四不够斋主人”,即书、画、诗、酒无尽止之意。 其作品亦多流传于香港、东瀛间。</b></h1><h1><b> 史征夫先生晚年为烟台画院顾问、山东书法协会烟台分会理事。书法艺术名人大典亦有先生辞条。</b></h1> 史征夫先生作品 <h1><b>  第一次见张连之先生,他是老烟台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因为组织举办全市卫生系统青年书画展,去求张先生给写幅字装门面。由于市府办与卫生局是上下楼,偶尔把自己写的字送去求指点。张先生嘱咐,练小楷要多临摹赵孟頫的《千字文》,是入门的捷径。</b></h1><h1><b> 晚年张先生患癌症了,几次住在市中医院保健病房,每天我都和蔡英奇书记去看看他,他对此挺不过意,出院后托人捎幅字给我,不久张先生就过世了。</b></h1> <h1></h1><h1><b> 张连之(1937.12—2010.6),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烟台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烟台画院名誉院长、烟台书画研究院院长、烟台书画联谊会副会长。曾担任烟台市芝罘区政协第八、九界主席。2010年6月,因患胰腺癌不幸去世。</b></h1><h1><b></b></h1> 张连之作品 <h1><b> 大概1983年秋季,我在地改市前的老烟台市卫生局负责团委工作。团市委组织全市各大系统团干部,在市郊的小沙埠市委党校培训一个月。当时,宿舍根本没有床,地上铺的麦管草,我们十四五个人住一起,其中就有轻工业学校学生科长兼团委书记宁兰智。培训期间上午听课,下午班组讨论。于是乎宁兰智就在下午讲书法,并且给我们每人都写一幅勉励人生的书法,至今我还收藏。多年以后,他想收回当年的字,都被我拒绝了。我以为那已经不是书法了,而是记录的岁月。</b></h1><h1><b> 再后来,宁兰智老师调到烟台市书法家协会,恰好与市卫生局机关所在的经委办公楼相邻,那段时间我正临摹诸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定期找他指点,宁老师教了许多用笔用墨的技巧。</b></h1> <h1><b>宁兰智</b></h1><h1><b> 1953年3月生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印社副社长,烟台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编有书画专辑30余部,日常书写多以楷书、行草为主。曾多次在全国、山东省书法展赛上获奖。作品20余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多次赴国外交流。编有书画专辑十余部,作品被中南海等许多文博单位收藏。</b></h1> 宁兰智先生作品 <h1><b>  经市企业家学会副会长顾正建兄长引见,与张德政先生相识,从张先生的教诲中,更多的受益是怎么做人,万事德为先,我从中有些觉悟,人啊,没有德,则艺就无从谈起。西园画院成立后,使自己又能有机会,向张德政先生继读讨教学习了,幸之又幸。</b></h1> <h1><b>张德政<br></b><b> 1945年出生,烟台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烟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烟台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芝罘诗社社员。</b></h1> 张德政先生作品 <h1><b>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