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老师认为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我觉得还有让人舒服的课。</h3> <h3>今天有幸走进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观摩,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五年级语文《四季之歌》,一节是三年级《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好教师研究院李院长在介绍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李万峰主任时说“未来,北京教育看通州……”管中规豹,略见一斑,李院长的话在两节课中得到了印证。</h3> <h3>第一节课由育才学校通州分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张鹏支教。《四季之歌》是日本清少纳言的散文,散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觉描述了春季黎明的柔和、夏季夜晚的有趣、秋季黄昏的温暖、冬季早晨的和谐。整节课张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以“独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在“这一篇”的独特感受,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却能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不必教师的亲身示范,却能让学生在老师的不着痕迹的指点之下读出内容、读出精彩。“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整节课干净、简单、明了、一气呵成,教学的艺术在这节课得到完美呈现。</h3><h3><br></h3> <h3>主线清楚,环环指向目标。课前三分钟背四季诗歌,感受四季之美——对比暗示“独特”——整体感受“独特”——细读感悟“独特”——写法迁移呈现“独特”——阅读拓展深挖“独特”。行云流水的教学,却环环相扣,环环指向目标。如导入时的三个环节“四季之美如果你来写,你会写什么?”“大家笔下是这样写的(呈现朱自清的《雨》)”“被誉为日本散文的鼻祖清少纳言,在她笔下四季是什么样的?”由“我”到“大家”再到作者,“四季之美”在清少纳言笔下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之处?就成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问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不可谓不高明。</h3><h3><br></h3><h3><br></h3> <h3>是一节言意兼得的课。言承载意,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它主要指两个方面:高度个人化的要说对象,作者眼里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的记叙、描写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这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感觉和知觉的所见、所闻,“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所思、所感。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谋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流露心扉的语句来充分表现。所以,散文阅读教学要体味作者的言语表达,要体味精准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h3><h3>在教学中,张鹏老师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体会作者精准的语言,通过精准需要去体味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如“让我们跟随清少纳言独特的视角去领略春天的黎明,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呢?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在学生朗读交流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如:你从她那“一点儿一点儿”读到什么?这个画面什么在变化?“红晕”应该是淡淡的、浅浅的,你能读出来吗?我想让萤火虫多跳动几秒,好吗?你的语速为什么这么缓慢?……如此不留痕迹的指导,让学生体味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感受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h3><h3>因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语文知识的不足,在体味时会遇到困难,这是张老师就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补充这个不足,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在学生朗读交流感受到的秋季黄昏之美时,面对学生的朗读,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教要怎样做,而是播放了一段虫鸣之声。虽然时间很短,但当这份天籁之声播出时,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不仅是学生,所有老师都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感受秋季的黄昏宁静悠远,这时,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只有那虫鸣诠释着这一切。再让学生朗读时,那份宁静,那份悠远,从学生的朗读中流淌出来,四季之美的独特也呈现在听者心中。</h3><h3><br></h3> <h3>这是一节“有所得”的课。“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张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还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体味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利用动态描写来表现独特的四季之美,然后在教学中强化这种理解,通过课堂小练笔:仿照课文,选取你印象最深的景致,用几句话写一写;尝试运用今天所学,体现景致的“动态之美”。这样的设计将知识转化为了技能,让课堂教学实现“一课一得”,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点遗憾的是此环节跳跃性太大,老师的指导太粗放,再加上时间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于写出“独特”,难于体现“动态之美”,即使能写出来的,也不能说是本节课的功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瑕不掩瑜,这节课不失为一节好课,一节令人舒服的好课。</h3> <h3>第二节课有美术、体育、科学,三节课同时进行,教师个人选课。因为科学也是统编教材,对于统编教材怎么教应是有互通之处,为此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学课。这节科学课是来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有没有确定的形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队伍三年级学生是很清楚明了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很快就过了。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因为可以直观呈现,学生也不难理解,老师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但无色无味且流动的气体如何来确定它有没有确定的形状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老师会怎样引导学生来突破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呢?”成了我最想知道的事情。在教学中,程老师巧妙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眼见为实”来探究气体有没有确定的形状。活动一:你能借助这瓶水完成空气由1号瓶到2号瓶的转移吗?活动二:我们怎样做能保证在转移空气时“不扣漏空气、不漏水”,你能设计一下实验过程吗?活动三:借助装置完成空气转移时“不漏空气,不漏水”的实验。三个活动,步步搭梯,学生是活动的探究者、结论的总结者,老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结论的归纳者,尽管学生在探究中不能一下子就做出预订的结果,但在生生的交流互动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与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这节课也有个小遗憾,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是同体积、近似形状的容器(饮料瓶),如果能提供不同yi形状、不同体积的容器,那学生对“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能有更深的认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h3> <h3>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实现了从“教的活动”到“学的活动”的转变,都经历了知识的发掘的过程,都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都实现了师生生命共同的成长,我想这就是令人舒服的原因所在吧。此刻我想到余新老师说的“要把老师的这一瓶水倒入学生的那个瓶子里,首先得把学生的瓶子打开。”打开学生的“瓶子”,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需要从“教”到“学”的转变,不要说“我教了多少”,要说“学生学到了什么”,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老师倒入的“水”,不单单是知识,更应该是技能,是学生学习的技能,让学生拥有“找水源”的能力。</h3><h3>今天的学习是明天的奠基,学习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