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沂蒙女子火线桥

逍遥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逍遥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1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沂蒙好红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冰河架人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肩扛门板冷水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弱女重担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队源源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兵洒泪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良崮战役胜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民团结牢。</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沂蒙女子火线桥</b></h1><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李桂芳突然接到联络员的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从这个地方过河。为了节约时间,让你们在5个小时之内架一座桥。”这可难住了李桂芳,齐腰深的河水,一二十米宽的河面,5个小时之内,又没有建桥材料,男人又都上了前线,只有这些妇女,怎么架桥?经过商量,终于诞生了一个独出心裁的计划:用门板当桥板,用人来当桥墩。然后分头准备,并事先进行了试验。大约晚上9点,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有谁能想到,在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这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沂南“红嫂”用身体架起的通向胜利的火线桥。</p><p class="ql-block">在沧桑岁月版块有四位老人家,她们就是当年带头架桥的四姐妹。李凤英说:“我是妇救会长,我领着上。”任修也说:“我是党员家属,我也带头上。” 这块就是当年她们架桥时用的门板,王凤兰说:“这块门板伴她走过了60多年,”直到现在这块门板依然在她儿子手中保存着。</p><p class="ql-block">这边是电视剧《沂蒙》中再现了当年恢弘感人的架桥场景, 通过这一个个的原景再现,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山区的女人是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托起了革命胜利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当年李桂芳率领32名妇女,就是用这样的门板架起了火线桥。</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女子火线桥</b></h1><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中,根据作战需要,沂南、蒙阴、临沂三县组织公路沿线群众,冒着连绵阴雨,苦战三个昼夜,抢修公路50余千米,石桥、木桥40余座。战役开始前一天,沂南县马牧池村妇救会长李桂芳[1]接到通知,需要在5小时之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一座桥。当时村里绝大多数男子都上了前线,既无专业技术人员,又无架桥材料,李桂芳就发动妇女们讨论,最后决定用人扛着门板组成一座“人桥”。李桂芳动员了附近村庄的32名妇女,找来7块门板,组成一座"人桥“。晚上9点多时,先头部队来到,看到这种情形后,都不愿意上桥,经过李桂芳的恳切说明和要求,部队一个团的兵力才从这座”人桥“上通过。就这样,她们在冰凉的喝河水中站了一个多小时,但是谁也没有叫苦,最后光荣地完成了任务,这就是被广为称赞的”女子火线桥“。后来,部队首长和士兵们知道了这件事无不为之深深地感动。[2]</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的第二天,通往战场的水桥被敌机炸断,后方部队的辎重、武器过不了河,前方的伤员运不下来。在这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附近的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砍树木、拆门板,连夜架起了一座浮桥。由于水深浪急,桥面不稳定,行走困难,架桥的群众纷纷跳入水中,双手抱着桥墩,肩膀扛着桥板,形成了一座”人桥“。就这样,一批批枪支弹药从桥上运往前线,一批批伤员从桥上送到后方。</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桂芳简介</b></h1><p class="ql-block">李桂芳(1925年10月?日-2017年4月19日),14岁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后当过识字班队长,干过军工厂工人、野战医院护理员、药材所配药员等工作,带领村里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运军粮、送弹药。沂蒙老区妇救会会长,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3日,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p><p class="ql-block">因病于2017年4月19日在临沂去世。</p><p class="ql-block"> 李桂芳同志,山东沂南人,1925年10月出生,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离休。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沂南县妇联主任、副县长,沂水县副县长、妇联主任、统战部长,莒南县统战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沂地区民政局副局长(正县级),享受副厅级医疗待遇,于1990年12月离休。</p><p class="ql-block">  1939年,李桂芳同志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1940年被安排到山东被服厂负责民运工作。她跑遍了几十个村庄,走家串户,发动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磨面、烙煎饼。1941年,上级党组织安排李桂芳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野战医院当看护员。在此期间,她不怕战士的遗体发出的难闻的气味和周围恐怖的环境,主动要求去看护烈士遗体。1942年,因为表现突出,李桂芳作为后备干部被选调到山东青年学校学习,后被分配到山东纵队药材所工作。当时环境极为恶劣,药无来源,李桂芳就和同事们到山上采集土药材,晒干或研磨成面,配制起来,及时供给野战医院。1944年1月,李桂芳被选为艾山乡妇救会会长,积极拥军支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3]</p><p class="ql-block">李桂芳是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近两年来的三大红色文艺精品: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以及在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沂蒙》都是以她为原型进行创作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