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包极简史</b></h1><p style="text-align: right;"><b>温州市实验中学八16</b><b>林新力</b></h3><h3>书包,乃书生最为熟悉的事物。但它的历史未必众人皆知。</h3><h3>网上传言:“有书开始就有书包了,只不过那时候大多是斜挎包而已。”世间发明千千万,能沿用至今的又有多少呢?书包大概只是创新史上的一个小小的剪影罢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包起源</b></h3><h3>书包起源于古代装书的袋子。最早的背包形态是中世纪的一种大口袋,口收紧,为了方便背负,将收口的绳子拉长绕在双肩上,多是山间农夫牧羊人使用。</h3><h3>到了16、17世纪以后,开始用皮革制作,形状逐渐呈方形,可以参见拿破仑时期的燧发枪兵所用的背包。</h3><h3> 古人背负书籍的工具有很多种,较早的有书箧、书笈之类的书箱,这里箧、笈实际上是一种藏东西的小箱子。西安大慈恩寺有一幅摹刻《玄奘负笈图》,画面上玄奘便背负着装有佛经的行囊,称为行笈。</h3><h3>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h3><h3>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汉朝时的“出家人”</h3> <h3>古人包的样式</h3><h3>古代相当与包的东西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包袱,就是一块方布四角对折将东西包起来。</h3><h3>但大多数情况下出门时不用带包的,因为古人的衣服设计上比较巧妙,怀中可以装东西。其他还有竹篮、背篓、褡裢、荷包……但本质上要看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古人出门肯定也带行李的,只是没有现代人这么多,普通人出门带的是书架一样的书箱。要是短途出游就带个包袱,里面装些衣服细软之类的。富人家有马车,板车,仆人随行。自然可以带很多</h3><h3>东西。书包细说</h3><h3>荷包,男用随身小包</h3><h3>荷包,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服饰中,人们随身佩戴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因为古代人的衣裤没口袋,但又有些必须要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就有了荷包。它不仅可手提还可肩背,也可挂在腰间。</h3><h3>《明宣宗行乐图》局部,画中人物腰间均有佩囊,故宫博物院官网图</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荷包大多用皮革制造,故有“囊”之称,也叫“荷囊”、“持囊”或“挈囊”。现存最早的囊是在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里发现的,以羊皮为之,呈长方形,长6.7厘米,宽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带,为春秋战国时的遗物。</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到南北朝,佩囊制度正式确立,人们所佩的囊,名称虽没变,依然叫“囊”,但其材质开始多样化,有皮制的,也有丝织物做的。唐朝时,少数民族大多有佩戴荷囊的习俗,其制作也越来越有特色,做工考究,甚是精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失绵衣贫女耐嗷嘈”,描绘《红楼梦》第九十回中,凤姐使丰儿送衣裳给邢岫烟,邢岫烟拿了一个荷包给丰儿的场景。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红楼梦九十回插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来,荷囊渐渐成为珍贵的佩饰物,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互馈赠,但其盛物的功能依然没有消失,男女将荷囊常佩于腰间以盛杂物。而直到宋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了“荷包”这一名称。真是荷包虽小,乾坤却大。还有一种另类的荷包,那就是烟荷包。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都知道,剧中的纪晓岚因为烟瘾大,被称为纪大烟袋。每次抽烟前,都会将烟袋锅伸进一个袋子中装烟,这个袋子,就是烟荷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烟荷包的形式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口袋,下半部装饰花纹,口部素色无花纹,一般只做两个大折,用丝绦系紧,这样非常方便烟袋锅能伸入口袋里装烟。北方使用烟袋的烟民们,荷包都是必备的烟具,在民间,给情人绣个烟荷包也是姑娘们传递情感的手段之一。</h3> <h3>清 红缎辫绣蟾宫折桂烟荷包 藏于故宫博物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香囊,不用香水也能身带香气</h3> <h3>清光绪 彩色斑钉绫鞍小马香囊 藏于故宫博物院</h3> <h3>现在,很多人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香水视为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利用香气增加个人魅力的做法在古代也同样流行,不同的是,古人利用天然香料的挥发,来增加身上的香气。而盛装香料的香囊也就应运而生。</h3><h3>香囊是随身佩饰,香料缝在各种造型内,坠流苏装饰。现在故宫院藏的香囊,有器物造型、花卉草虫造型、动物造型、植物果实造型以及人物造型、几何造型等种类。</h3><h3>扇套、火镰套、扳指套,古代男人的各种随身袋子</h3><h3>别以为古代生活不如现代便捷,古代人的随身物品众多,穿着讲究的的古人为这些随身物品按照其形状一一缝制了小袋子,并且各有各的名称。</h3> <h3>清光绪 黄白缎绣人物风景扇套正面 藏于故宫博物院</h3> <h3>扳指套</h3><h3>扳指是满族成年男子射猎时的必备之物,又称为搬指、挷指、班指,古称为“韘(音同“射”,shè)”。清入关后,征战少了,扳指逐渐由实用的征战工具演变成用料讲究、做工精美的装饰物。扳指套外形为筒状,表面装饰织绣面料,可以装一至二枚扳指,盒盖与盒穿上丝绦,开启方便。</h3><h3>小结:小小的荷包虽然仅仅是服装的佩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但也有着它独到的作用。</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代包的演变</h3><h3>先说本国:到了八十年代,书包的种类和颜色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布的、皮的,突破了以前黄色的单调色彩,可以说是色彩缤纷,它也不是薄薄的了,增厚了不少,当然它的容积变大了,里面的书也不是两本,而是四五本,不少人有了学习资料了。</h3><h3>走进九十年代,书包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变长增厚,而且包带的数量也有了变化,有原来的一根发展到两根甚至四根,有的还在腰间配根保险带。里面的书也成倍成倍的增多,书的数量绝对超过了主人的年龄,仅书就让人叹为观止,什么语文、数学、英语(论坛)、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社会、自然、手工、音乐、体育、美术而配套的辅助资料之类那可就没法在此一一列举了,因为数也数不尽啊!</h3><h3>也闹不清现在学生背着的是书包还是包袱!估计将来学生的书包不应该叫书包了,应该更名为:书箱。</h3><h3>再言他国:十九世纪初,欧洲打开其世界之门,大型的旅游袋便成为进出欧洲的必需品。大袋子顺应而生。二十世纪香烟的兴起,使得小烟盒成为了女士们出席交际场所的一种装饰品,小盒子式的包饰也因此被大量地投放入市场。1929年,荷里活明星热令存放粉底、唇膏的化装袋大行其道,各式的化妆袋,如贝壳、足球、门锁、花瓶及鸟笼形状的包饰,一一涌现。但到了二次大战期间,物资短缺,包饰顿时成了奢侈品,女士们的袋子都采用了粗糙的帆布料,却令当时的设计师设计出一系列的购物袋和单车袋。战后,在包饰行业里出现了好几个名牌:一个是CocoChanel(可可.夏耐尔)的金链挂肩带包饰设计,成为当时品味的象征。LV(路易.威登)的水桶型包饰Noe,用以承载香槟,大获好评。Hermes的HightBag,经皇妃GraceKelly采用后,身价顿升十倍,即时声名大噪。Gucci也自然加入战围,推出竹柄手挽袋及水滴型包饰。二十世纪中,女士都以名牌挂帅,包饰成为了身份与权贵的象征。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被电脑充斥着。手提电脑的兴起,令宽阔的信差袋、相机袋成为了年轻人的宠儿。后期,包饰的世界变得更缤纷多采,有简约主义的盛行,有中国的刺绣热,更有动物皮毛的应用,例如蛇皮、豹皮、鳄鱼皮等,此时韩国圣喜美包饰在此时得到极大发展,获得时髦界人士的热烈支持。</h3> <h3>一种比较热门的包-LV</h3> <p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章配图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