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天,是阅不尽的画卷,篇篇绚丽多彩;</h3><h3> 秋天,是诵不完的诗篇,句句动人心弦。</h3><h3> 在这美丽的秋日,为了能做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2019年11月3日,我们许昌小数人再次相约许昌实验小学,共同参加“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第六次专题研修活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专题研修。</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 <h3> 参加本次研修活动的除了各县市的工作室 骨干成员之外,还有来自杜伟强校长工作室成员校的朋友:河南大学附属小学的王杰校长、郑州市中原区淮河路小学的金焕芝校长、濮阳市油田第六小学的任思贞校长、许昌实验小学铁西校区的尹赛丽校长、许昌市魏都区光明路小学的尚建丽校长、许昌市新东街小学的吴凯歌校长、鄢陵县人民路小学的乔艳青校长以及来自南阳市镇平县雪枫街道办事处泰山庙学校的老师们。</h3> <h3>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1.许昌实验小学张娟老师的研讨课《线段、射线、直线》;2.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面与周长》;3.许昌实验小学教师的教研分享;4.吴老师的专题报告。</h3> <h3> 主持人还未致欢迎词,吴老师就结合本次的研修主题给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三个“课前思考题”:1.图形的认识从哪儿来?2.通过对它的学习,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3.接下来的两节课能不能落实和实现这些目标?</h3><h3> 仔细回忆,几乎每次活动,吴老师都会这样给我们留下一些课前思考,这些思考直击研修主题的数学本质,是每次研修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吴老师的良苦用心!</h3> <h3> 上午八时半,活动正式开始。</h3> 线段、射线、直线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 上课伊始,张娟老师就以“线”为引,亲切地问学生们:“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线?”学生纷纷谈到自己见过的直线、虚线、斑马线、毛线……由此进入对“直的线”的探究。</span></h1><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你的脑海中线段长什么样?”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和一条直直的线,并且还有长度。“那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段呢?”“大家画了3cm,5cm,10cm的线段,那你能画100cm的线段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体会到线段的两个端点是线段的开始和结束,是线段的头儿 和尾。</span><br></h3><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就这样,通过说自己心目中每种线的样子,到画出它们的样子,再到找出它们的特征,张娟老师带领孩子们步步深入,走进不同的“线的世界”,然后,通过动态图的展示,从直线上找到线段和射线,突出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对新知识进行了系统架构。</span><br></h3><h3> 看到这些线,你能想到哪些图形?为什么学角要先学线?角的两条边到底是什么线呢?课末的留白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出了铺垫。</h3> <h3> 课后,吴老师随机对学生进行访谈:“看着黑板上留下的两条射线,你想说点什么?”“一条射线长,一条射线短!”“同意吗?”</h3><h3> 就在吴老师的不断追问中,我们才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受到了墙壁的制约,不敢让射线“穿墙而过”,于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吴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就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这两条射线穿墙而过,甚至穿出校园,穿出许昌,穿出中国……不得不佩服,吴老师的这一番看似随意的点拨,实实在在地是“画龙点睛”呀!</span></h3> 面和周长 <h3> 第二节,吴正宪老师和三(6)班的学生们合作带来了一节示范课:《面与周长》。</h3><h3> “同学们,你从黑板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从颜色和形状谈到看到了粉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颜色长在哪儿?”“颜色长在形状上,长在面上。”“除了面,你还发现了图形的什么?”就这样在你来我往的交流对话与动手摸一摸面、边的不同体验中,吴老师一步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面”引向“周”,帮孩子们建立了面外有周,周内有面的认识,然后将问题聚焦在研究“周”的长短上。</h3> <h3> </h3> <h3> 这一环节可真精彩!吴老师竟然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上剥出了它们的“周”!</h3><h3> “如果我们要在操场的一周围上篱笆,你最想知道什么?”借此情景引导学生明确测量时要找准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单位、记录结果,同时又通过三个图形“周”的长度的直观对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h3><h3> </h3> <h3> </h3> <h3> 正是有了“摸周”、“指周”、“辨周”、“剥周”、“量周”这一系列的操作与体验,学生们对图形的“周”有了深刻的认识,“周长”的概念也水到渠成地活化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最后,吴老师把一个操场模型摆在黑板上,模拟小胖跑步,让学生们再次体会到底什么才是周长。</h3><h3> “除了关心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你还关心这个图形的什么?”课末,吴老师又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悬疑。于是乎,孩子们就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例如:<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些图形的“面”有多大,面和周之间有什么联系?疑问不断生发,探究意犹未尽……</span></h3> 教研分享 <h3> 接着,许昌实验小学的杨变红、马燕老师以《小学数学“单元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她们的教研团队在深度教学理念下的探索实践。</h3><h3> 首先,杨变红老师结合不同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她们在“单元学习”理念指导下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的调整与重组,如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教材编排是把亿以内的大数与亿以上的大数认识分开教学,而她们则大刀阔斧地将这两个内容合并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掌握方法,总结规律;接着,马燕老师结合她们对立体图形教学的单元分析,以《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分享了她们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单元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过程。</h3> <h3> </h3> 交流点评 <h3> 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深度学习下的单元教学的优点及实施方法,这时,吴老师顺势借用了两位老师的分享案例:《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万以内数的加法》教学中内容的重组,实现了台上台下的即时互动,聊起了老师们最感兴趣的深度学习。</h3><h3> 从吴老师深入浅出的案例剖析中,我们感受到了深度学习要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教学基础,通过对一类(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剖析,提取它们之间相通的数学本质,将看似分散、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衔接,使其系统化,然后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来源、发展及应用,除此之外,吴老师还提醒大家“深度学习”不是颠覆,而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持续深入,创新发展。</h3> <h3> 在吴老师的解读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词语:“纲举目张”(解释如上图),不甚了解,搜索之后,发现这或许就是对深度学习下单元教学的一种本质解读吧!</h3><h3> </h3><h3> </h3> <h3> 台上的每一次惊艳都是台下无数次辛苦磨砺与无私付出的成果。感谢吴老师,每次活动都率先垂范,亲自引领;感谢张红娜老师和查卓珩校长,心系许昌小数,精心筹划每一次活动;更要感谢许昌实验小学的核心成员们,不畏艰辛,勇挑重任,付出总有回报,待来日,看许昌小数,满园花枝俏!</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