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散记之乡村

天下无霜

<h3>  旅行路上的风景,有时候是一种偶遇,有时候是特意去寻觅。挺喜欢一种没有具体目标的邂逅式遇见,它不会让我失望,只是让我眼见为实。自驾游的路上,我喜欢设定一个方向,然后尽量不走高速,随时去遇见一种陌生,感受一份真实,去看那些不是景区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不错的旅行方式。</h3> <h3>【第一眼看到村口的房子】</h3> <h3>【外面引来的一管自来水,应该是村里的唯一水源】</h3> <h3>【水管多数不关闭,流成一汪水池】</h3> <h3>  从兰州新区出来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偶遇了第一个“景点”_景泰县柴家沟,那是一个地处荒山野岭中的未经任何包装的原生态西北小村落。一条土坡路连接着省道,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颓墙败瓦的院子,里面没人住了,让我们怀疑这里是不是整体搬迁了。但是路上新鲜的羊粪透露着这里的生机,果然,拐个弯就遇到一辆红彤彤的东方红牌拖拉机开了过来,司机大哥相当热情停下车来跟我们打招呼,堆满皱褶的脸上装满了真诚的笑容,感觉不到一丝生活艰辛的情绪,对我们几个陌生的闯入者毫无戒心。他告诉我们这里叫柴家沟东井村,还有十几户人家,主要靠种地和养羊为生。看着周边野草生长都艰难的山丘,我们问他种什么地,他遥指着对面一片平整的沙坡地,原来这样的碎石子上面还能长农作物,不知该赞叹生命的坚强还是叹息生存的艰辛。这里也看到一些扶贫痕迹,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他们自力更生的奋斗,不像某些地方某些人有了扶贫政策就等要靠。</h3> <h3>【老乡们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感觉他们拉着手推车比我们开着旅行车还幸福,你还有什么理由抱怨旅途的路难行呢?】</h3> <h3>【书记运用他娴熟的农村工作经验,带我们探访老乡】</h3> <h3>  刚好有位同行的兄弟是驻村扶贫干部,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在他带领下我们敲开一个院子。一位老乡打开了粗简的木门,原来这是个羊圈,里面的老乡正在为羊群打防疫,对陌生人的贸然探访并没有感觉到有所排斥,倒是感觉他们还有点拘谨。第一次踏进农家羊圈,地上厚厚一层羊粪,那些羊粪其实就是经过羊消化的草渣,带有浓郁的羊骚味,脚踩上去感觉挺干爽松软的,并无其它异样。羊圈里有几百头绵羊,看到陌生人进来,羊群安静地躲在一旁,白花花一片还是有点壮观的。老乡还为我们详细解释了养羊的周期,以及羊毛和羊肉的收入情况。听完他们的介绍,感觉他们的收入还是可以的,苍天没有亏待勤劳的人,此真谓天道酬勤。最后我们提议合影留念,略有扭捏后还是欣然应允了,大家随意站着拍了几张。诚认为,在普遍存在缺乏信任感的社会里,西北老乡们天性的淳朴与善良,给了我们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h3> <h3>【在这个原始的村落中间,有一户殷实人家,门口摆着一辆别克suv,一辆小货车,还有一辆三轮车。】</h3> <h3>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h3> <h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善良,己所欲施于人是不是善良?在那个小村庄里,我们没有看到学校,也没有听到读书声,看到荒地上那对还蛮新的篮球架,显然不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球架下面地上的杂草告诉人们,村民不喜欢或是根本无暇在那里运动。我相信那对篮球架不是村民自己种上去的,那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黔之驴》。“为我好”要我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而不是你觉得我好,否则就容易导致你的好我无福消受的现象,好心没办成好事。更有甚者,有些善行带有明显的功利心,因为头上有戴“ZZ”任务的帽子,做一些形式重于实质的事,那种帮扶不过是在自己的军功账上添上一笔,然后修饰以美辞以达成功绩。真正的善行应是上善若水,就像《春夜喜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h3> <h3>【司机大哥的帽子跟东方红是绝配哟】</h3> <h3>【书记教导我们:见到老乡,初次见面首要是孝敬一根香烟,并帮点上火】</h3> <h3>  出来时又遇见东方红司机大哥,我们申请进去他家的院子里参观一下,门面还不错的院子,里面一颗杏子树开始凋零,树下散落一些腐败的杏子,横屋两张破旧的门帘如同隔开时代的遮羞布,实在是相当寒酸,恍惚时光倒流进入了七十年代,只是树下另一辆东方红似乎在整装待发,让人觉得前路还有希望。</h3> <h3>【社会主义新农村民安村】</h3> <h3>【每排房子前都有一条马路,两排中间还有绿化带隔开】</h3> <h3>【路上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h3> <h3>【书记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老乡们的生活状况】</h3> <h3>  从东井村出来半个钟左右,我们又拐进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农村…民安村。放眼村里,一条条村道宽敞整洁,一排排绿树渐渐成荫,一栋栋房子新颖明亮,时代与传统的比较结果反差是巨大的。村头老人们悠闲地聚在一起,聊着村外特朗普特不靠谱的行径和村里八姑的风流往事等。时光不居,往事成忆,信息通天下小,相信老人们对当下是感觉幸福的。只是在这里我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对传统农村那种眷恋吧,就像前面的东井村,这里拐个弯那边上个坡前面搭个桥,鸡犬相闻又各自独立,那种原始的淳朴让我怀念我的小时候,虽然地理环境相差甚远,可是那种农村的气息和韵味是类似的。如今整个村子里的房子排成行行对对,倒是整齐有序的了,却让我感觉索然无味。一种现象的消失必然会伴随一种文化的失落,不知道像东井村这种类型的村落未来会走向哪里,时代不会停步,变迁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不能为了眷恋那种感觉而拒绝进步吧。只是希望这种变迁和进步是顺应自然的,尤其应以尊重个体意愿为原则,如果用笑容来衡量幸福感,东井村会明显胜出。也许,农村城镇化并不是农村改造最好都途径。</h3> <h3>【达公墩和连着的明代古长城】</h3> <h3>【几百年的风雨,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这个土堆子依然坚挺】</h3> <h3>【大靖青山古寺,倚靠着明长城,原址新修,其实古寺比明长城历史更悠久。】</h3> <h3>【大靖古镇唯一的古建筑,这种建筑其它城市多数叫钟楼,这里叫财神阁】</h3> <h3>  探访了两个西北农村,我们又搜索到了一个叫大靖的古镇,打算了解一下西北古镇风彩。大约是中午时分我们到达镇里,快到镇里的田野上,看到一条长长的土墙横亘在大地上,看起来很有些年代了,远处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个像炮台一样的建筑,不知为何物,有点神秘。初入镇里,感觉街道不少路面并不比荒漠平整多少,风尘里许多随地摆卖的摊贩,屋檐下杂乱的各种线路像蜘蛛网一样,两旁的建筑跟道路相匹配般的无序,这里各方面确实是一个欠发达的乡镇。作为古镇,我们没有发现古朴古香的石街古楼酒旗风等我们认为古镇该有的标配建筑。想来这里毕竟靠近沙漠比较荒凉,虽曾为河西走廊古驿重镇,有商贾络绎不绝,也只是来来往往为了赚钱,镇里店家老板和来往商人可能都是客属居多,赚到钱了还是会回内地老家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扎根建设,故此估计原来这里筑下的多是无法久远传承的“龙门客栈”式建筑,并没有留下什么豪门建筑吧。</h3> <h3>  这里显然不是旅游旺地,镇里旅业和餐饮都不发达,我们在一个新开发的小区旁找到一个小饭馆,里面有两三个显然是本地人的客人,基本上是点上一大碗面条当午饭。我们其中也点了两碗面分着吃,西北人擀的手工面条确实有劲道,我们分碗时挂在碗边的面条用筷子敲了半天愣是没敲断,还得老板娘用她娴熟的手法用筷子掐断。饭后我们在街上溜达了一圈,这个曾经历史上属于甘肃四大名镇之一的大靖,无论军事还是商业都曾经举足轻重,如今已不复往日辉煌,但是规模还是有的。分为新街老街,新街一边比较整齐有序一些,没有发现有气派的商业建筑,最漂亮的是新建的商住小区,我们吃饭旁边那个快将完工的小区就有些城市风范了,但价格不便宜,听餐馆老板娘说要四五千一平呢。老街那边有个财神阁在彰显着它古老的地位,其它只能用破旧去表述,而且这种破旧没有带着“古”味,应该是贫穷的表现吧。这个古镇留下可以让人凭吊的文物古迹太少了,可能因此就不具有商业开发的价值,跟我们以前看过的许多古镇完全不同。大靖,这里的历史只剩文字,至于未来,我一个路人就无以评价了。</h3> <h3>  大靖街道出来的东北方向有个山包,山顶上那个神秘建筑原来叫达公墩,明长城的烽火台和瞭望塔,这个墩已经成为国家保护文物,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大靖的历史地位,这个墩子之所以叫达公墩,是因为后来人纪念曾经驻守在大靖的一位战功卓著的姓达的将军而改名的。那条横亘在田野中的土坝原来属于大名鼎鼎的明长城的一段。小学教科书上说万里长城万里长,建设在崇山峻岭之间雄伟壮观。后来我们长大了去居庸关八达岭等地看雄伟美丽的长城,教科书确实没骗人。第一次在西部看到土包子长城,有国家证明,这确实也是真的长城,原来我以前对长城的印象是瞎子摸象了。在西北这边长城也叫边墙,多数都是用泥土擂实的土墙,隔开一段距离就有这样大小不一的墩子,西部沿线有成百上千个。这泥墩子虽然很土,但也不简单,几百年的风雨,它的身躯依旧伟岸,远比看起来坚固无比的混凝土建筑坚固耐用。</h3><h3> 墩子的另一面有个窑洞,应该是旧时存储战争物资的储藏室,我们书记兄弟大人在那解决了生活一大事件,让人印象深刻,特记上一笔,作为日后回忆线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