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青年学堂已经到第八课了。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杭州市语文和数学的名师的教学风采,从本学科和异学科的角度对课堂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一周我们听了青年学堂两位学员的常态课,一起领略咱们新教师对课题内容涉及、课堂结构安排以及课堂把握情况。 首先大家观摩了英语老师何雨辰老师一节课堂实录,接着分别邀请了异学科和本学科的老师进行了听后感悟分享。 <p>曹泽阳老师(数学):</p><p>首先全英文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较少,主要以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同时听说二字始终贯穿全文。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说与听说模仿练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p> <p>付雪洁老师(语文):</p><p>首先我听出这是一个听说课,在听课中大概可感受到这一课型的特点。前半节课以对话训练为主,后半节课以听说模仿练习为主,课程特点明确。教师的指令也明确简单,学生的对话式操练也有明显的两处。而从学生的练习与回答情况来看,学生也已经基本达成了课堂的学习目标。</p> <p>李梦琪老师(英语):<br>整节课听下来的感觉很流畅,各个环节就英语听说课来讲设计很完整。首先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接着讲解新知识,从听说两方面着手先初步学习听说然后是学生的输出。除此之外,何老师在课堂中比较注重模仿训练,这对学生后面说的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在对于学生评价环节也多采取鼓励性评价、引导性纠错,值得我学习。<br></p> <p>杨梦宇老师(英语):</p><p>刚刚李老师的发言也是我想说的,我再补充一些看法。首先环节设置完整,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对于重点句式不断操练。然后在讲授过程中与单元学习目标和旧知识相联系,将课堂知识的讲解放入整本书的框架中。接着何雨辰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反馈,这也是我比较欠缺的,相比之下我的反馈比较单一。</p><p><br></p> 接着大家观看了科学华静静老师的课堂实录,并进行了交流分享。 <p>孙家振老师(社会):</p><p>这节课我听懂了由岩石圈的组成引出岩石这一教学重点。然后通过提问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岩石。接下来华静静老师讲解了分类的方法与岩石的分类。而其中根据岩石的成因分类更是重点,对于不同岩石的区别更是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华老师上课十分自然,值得我学习。</p> <p>张榆老师(科学):</p><p>我今天刚好也讲解了同样的内容,华老师上课的结构与我的课堂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我觉得华老师这节课四个教学环节设置明显,课堂内容也比较充实。另外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华老师第二环节讲了岩石的成因,第三环节讲了岩石的特征,其实这两个环节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比如变质岩为什么是片状的?因为它只在那一个接触面形成,很薄所以是片状的。另外对于课堂上突发情况的处理非常好。最后我建议在主板书以外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副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p> <p>陈晓洋老师(科学):</p><p>我和张老师在同一校区,所以上课的结构是一致的。我上课中与华静静老师不同的一点是与生物联系起来。在讲解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时是依据血缘关系、生活习性等分类的,但实际识别时是只能根据形态结构来识别。然后在讲解岩石时是根据成因来分类的,但识别同样是通过形态结构来识别的。另外根据沉积岩的上下分层,可以判断形成年代不同这个点没讲。</p> 最后,主持人马郡老师对本堂课进行了总结:今天通过对何老师的英语听说课与华老师的科学课,我们也学到了许多。比如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指令清晰,教学知识点温故知新、相互串联,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华老师课堂过渡自然,环节设置清晰。希望我们各位老师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都可以加以落实。 有意义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青年学堂第八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收获颇丰的同时,期待着下一节课赶快到来。 主持:马郡<br>拍摄:朱琳、徐洁华<br>撰稿:裘凌云<br>美篇:张榆<br>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党委 校长室 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