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今年九月,全国第二期市县妇联主席示范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举行,我有幸作为黑龙江省四个市县的妇联主席之一前往清华大学参训。从未想过今生会有机会以学生的身份去清华学习,怀揣着对清华的仰慕、憧憬和敬畏,我一步一步的走近了清华园。<br>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78年前,清华大学的办学经历可谓曲折动荡。自1925年设立大学部后,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几经周折辗转,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的清华大学设有13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教育、经济、管理及艺术等学科的综合型大学。<br> 由于住的地方距清华大学较远,学校便安排两台通勤车每天准时到住地接送我们上下课,这样除了上课时间,我们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在清华园里走走看看。<br> 每天乘车从北门进入,会途经一片家属区和宿舍楼,这里的建筑并无特别之处,甚至有些老旧,唯一吸引我的便是那一排排简便实用的自行车占据了并不宽敞的窗前屋后。我是有些年没有见到这样密集的自行车方阵了,倍感亲切的同时,便不自觉的拿起了手机开始记录。后来游走于清华园内,发现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的人比比皆是,有上学的大中小学生,有来去匆匆的学者教授,还有年迈的长者。无论是家属楼、宿舍、食堂,还是科研楼、教学楼前,到处可见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靓眼的豪车招摇过市,只在身边或迎面会经常邂逅一串串骑车而过的身影,他们或年轻或年老,没有喧嚣,没有躁动,有的只是我久违多年的朴素与宁静。<br> 我们每天用餐的食堂叫观畴园,是一幢砖红色的三层建筑,可以容纳万人用餐。食堂融汇了东西南北中各地的风味和特色,也有一些西式快餐,是清华园里最大的食堂。餐费并不贵,一天50元标准,我可以吃的既健康又营养。每天来这里吃饭的,除了在校大学生,还有一些学者教授。他们有的是须发花白的老人,也有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共同进餐的,想必他们原本就是住在清华园里的。但无论怎样,来此用餐的师生们给我的感受却是一致的,两个菜一个汤,简单的吃,安静的走。所见所感,使我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不要为生活所累……”想必连衣食住行都如此简单的人,一定将生活重心放在了别处,放到了他所钟爱和献身的学科专业中了吧!<br> 前两天上课都是在老年学研究中心熊知行楼。饭后便有两位7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站在食堂门口召集大家集合。先吃完的学员已经由一位老教授带路去教学楼了,我们这些对吃饭也很下功夫的,便由另一位早已等在食堂门口的那位较为清瘦的老教授带我们走。一路上,老人家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清华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他告诉我们,来清华一定要去“水木清华”看一看,还有“清华学堂”、“近春园”……走走停停间,我们便来到了一处廊桥溪涧,两岸极美极婀娜的垂柳相依相傍,美不胜收。和平房区妇联的陶主席互相摆poss照相,回放美景与佳人,却发现即使再高端的现代化科技手段,也无法还原和复制这里的清幽与雅致。渐渐地赶上了走在前面一拨的学员,远远看去好像是在拍照的样子,听老教授介绍,原来是到了二校门。<br> 二校门特指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二校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常被人们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春夏秋冬,年年岁岁,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因为距上课的时间还早,我们便也加入了拍照的行列。<br> 我们上课的地点在熊知行楼的二楼多功能厅,课前不少学员好奇的问老教授,这楼为什么叫熊知行楼呢?老教授告诉我们说,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在大学中设立的老年学研究机构,它是我校1941届熊知行老学长代表杏范教育基金会捐赠60万美元和学校注资共同兴建的。清华园里像这样以名字命名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逸夫馆、曹光彪馆、蒙民伟音乐厅等,这些建筑都是当年的清华校友反哺自己的母校的一份心血和壮举。这里矗立的不仅仅是一幢幢别具一格的建筑,更是学子们一份深深的眷恋和默默的陪伴。<br> 在熊知行楼上了两天课后,我们的授课地点转移到了新水利馆。这里是清华园的中心,著名的清华学堂和大礼堂就濒临左右。<br> 清华学堂是一幢样式别致的二层楼房,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属德国古典风格,这就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宿舍的主体建筑---清华学堂。著名的“四大名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等都曾在这里荟聚,培养了一大批国学研究家。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为“四大建筑”。<br> 大家最愿意聚集留影的还有那个郁郁葱葱的大草坪(据说也是由校友捐建的),平铺于一片美轮美奂的建筑中,那份宽敞和宁静惹得人们无不驻足流连。日晷位于大礼堂大草坪的南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日晷的底座上雕刻着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培养人才的生动写照。<br> 培训第四天,学校组织学员们在二校门拍集体照,身着各色鲜艳服饰的妇联主席们齐聚一堂,在清华园留下了自己最美丽的笑容。合影结束,之前一直引领我们的两位老教授分两路带领大家参观清华园。我们首先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的一座小岛,岛上有高高低低的山丘和茂密树木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我的心情也在刹那间凝在了那一刻。<br> 沿着荷塘走出不远,传说中的“水木清华”就跃然眼前了。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木山石,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好一个非凡仙居了得!拾级而下,在台阶下水边有块小石碑,上刻“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为往届毕业生所赠。我们走的恰巧,但见荷塘岸边一群离退休的老教授们,正围在一起点评诗画。一位正在写生的老画家边画边指着远处的景致给大家解说着什么,而一直围在左右的白了头发的“粉丝”们也在认真地点头、交流,活脱脱的又圆全了这一方的好景色。<br> 来清华之前,我就预先在家里做了一个游园攻略,几天下来,游走于红墙、碧树和绿荫之间,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远比之前想到的要丰富、丰满得多,即使学习课程安排得很紧密,但心情还是惬意轻松了许多。<br> 在清华大学聆听殿堂级的教授讲课,是我期待的另一个收获。清华人治学严谨、勤学善思的境界是早有耳闻的,今次来到这里学习,浓重的学院氛围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这些临时的外来取经者。五天的课程设计里,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解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构架、领导科学决策管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时期多视角下的女性维权等诸多内容。我们聆听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施祖麟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有强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部刘璐教授及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的各位领导和教授们精彩的授课。广博的知识储备、最前沿的思维发展理念和巨大的信息量,让我们这些基层妇女工作者倍感欣喜,如遇甘霖,受益良多。大概这难得的取经机会今生只此一回了吧!<br> 一周只问初心不问世事的学习生活,让我饱尝着这里新鲜的气息和浓重的学院氛围,真有些沉迷其中,不知魏晋了!我喜欢这里的建筑,端正、知性、厚重,整齐错落的红砖墙面上爬满了绿油油的植被,枝枝蔓蔓,像一片片的翡翠瀑布倾墙而下,使原本很庄重的楼宇增添了一份清新的灵动。我还喜欢这里的人,朴素、自然、热诚,来去间清清淡淡,从从容容,每个人都很自我,而每个人又似有一种忽略了自我的忘我在里面。那些晨练的踢着花样毽子的老教授们,那些投身科研、孜孜以求的中年知识分子们,那些朝气蓬勃、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的大学生们,无不让你在感叹之余,从心底生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人文的敬畏、对环境的敬畏。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古朴、知性、优雅而不乏灵动的人文图景,让我真的有些流连忘返了!<br> 一周的培训很快就圆满收官了。回望清华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我不禁感慨良多。曾经的凄风苦雨、颠沛流离,曾经的励精图治、不屈不挠,清华人用自己执着的坚守,砥砺前行。现在的她饱满厚重、海纳百川,她以坚实、严谨、朴素的根基深植于大地,她以广阔的视野、胸怀傲视蓝天。她是时尚的、年轻的,因为她对美好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她是老成的、睿智的,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了成熟的胸襟和包容的力量。<br>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下,新时代的清华人必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拼搏在时代科技的最前沿。愿我们不老的科学圣殿---清华园永远年轻、枝繁叶茂,四溢芬芳!<br> 2015年12月<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