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枪手部落》·摄影·撰文·编辑:陈茂金

陈茂金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最后的枪手部落</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题记•陈茂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 距从江县城7.5 公里处,岜沙村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距今己有近1800年历史了,全村约500余户,2500多人,“滚”姓占全寨80%以上,属“黑苗”支脉。岜沙人崇尚万物皆有生灵。岜沙人一生中,必栽三棵树:降生时、婚嫁时、离世时家人砍下出生时种下的树,制作棺椁安葬“自己”,而后他的家人又在被砍的大树旁再种下一株小树苗,就这样岜沙视为生活在森林里的人。都要在山上栽植三株树,旨在祈求神灵保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枪,象征着岜沙男人勇猛果敢!岜沙男人以能成为一名“枪手”,作为人生最荣耀的追求。岜沙人视枪如命,一生中枪不离身,就连睡觉也抱着枪睡。枪不仅是岜沙人抵御敌人的武器,也是岜沙人狩猎生存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变迁,枪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如今,成为岜沙男人象征的配饰。经国家批准:在特定的场所,岜沙男人可以配带“火枪”。故岜沙人成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被称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此次造访岜沙,正值阴雨绵绵,只算是作旅行的记录。浅浅的造访后,岜沙一个值得一去的部落,岜沙一个让您去了留念的地方……。</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岜 沙 人</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关于岜沙人,据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人的衣着保留秦时发式汉时装。</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岜 沙 人 的 习 俗</b></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深居大山冷坳,相对偏远,所以寨子里的苗族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跟周边的苗族无论是着装还是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辅。其装束似有秦汉遗风,岜沙女子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男子则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服装到有些像是侗族的风格。岜沙男子无论年长年幼,均有火枪,甚至小孩也有短小些的火枪供其打猎使用。成年男子则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如今,一个寨子里成年男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火枪,也算是一个奇迹了。所以岜沙苗寨被称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寨子以外的喧嚣的一切仿佛与岜沙无关,岜沙人依然按自己久远的方式生活着。沿着茂密的林间小路就可进入寨子。沿途的大树下随处可见芭沙人敬神的石块、砖块等,这些是万万不可动的。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岜沙人敬畏树,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走进岜沙,有如置身远古的部落一样。寨门口有年轻的枪手们站着,他们没有什么表情,但是当你主动和他们答话时他们就有了很淳朴的笑容。村寨里 凡成年男子都佩戴一只属于自己的火枪,目光凶悍深邃,喜怒不行于色,颇有远古武士风范。</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镰 刀 剃 头 </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岜沙男子的装扮很有特色, 光头上都挽着一个模式的发髻,身着自染自制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大大的裤管, 佩有腰刀、火枪,整个岜沙男子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里叫做“户棍”,是男性成人的标志。“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盘发为髻。据说,这种装束是由苗族先祖蚩尤传下来的,岜沙人也因此自认为是最正宗的苗族。“户棍”发式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而他们的剃头工具就是用镰刀。手部落沿袭着一个极其古老的习俗,令人叫绝,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镰刀剃头”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关于“户后棍”的缘起,众说纷纭。有人说,老祖宗蚩尤战败后,苗族从东方迁徙过来就是这样的;还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岜沙人的发型就是这样的……可以肯定的是,自从祖先在岜沙定居,他们独特的发型就未曾改变过。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男子剃头在岜沙算是一件大事。男孩出生后满五个月才可剃胎发,一周岁以后开始留发,就只留下中间一团。小男孩的那团长发就让它披散着,等到他自己会梳头了,再把户后棍挽起来。虽然在大人眼中挽户后棍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小孩子却对它满怀憧憬,它似乎意味着人生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抱 姑 娘 </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抱姑娘”的风俗,在岜沙,男女之间的恋爱交往与季节一起循环,春、夏、秋三个季节中,分别有三个关于恋爱的日子——</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正月里,男女青年们跳花坡、吹芦笙、游方。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夏季时,水稻扬花受粉的时节,青年们便聚集到树林中去“荡秋千”。那秋千是用稻草搓成粗大的绳索,系到大树上,小伙子和姑娘就一双一对地跳上去。秋千荡得越来越高,姑娘的叫喊声越来越大,小伙子就把姑娘紧紧地抱在怀里,继续往高处荡去……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秋收时节,岜沙的“闹姑娘”开始了。白天,小伙子和姑娘各人带着自家的饭团,结伴相约,收稻劳作;晚上就聚集在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抱几个姑娘,姑娘们也很乐意让小伙子抱,姑娘被小伙子抱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小伙子想娶她回去做老婆。如果姑娘没有被抱过是件羞愧的事。如果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那个姑娘在岜沙人眼中可就是顶顶出众的美人。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所以,凡是有外乡人来到岜沙,姑娘们必定千方百计留他住下,再用各种方式去逗他。岜沙姑娘非常大方,常会把胆小的人吓得狼狈逃跑。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抱姑娘也有严格的规矩,不可以逾越界限,否则,那姑娘和小伙子就会被严厉惩处,还会被赶出寨子。</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岜 山 人 的 服 饰</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岜沙妇女主要是带孩子、织布、制作蜡染。岜沙妇女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织布,再加工成蛋浆布。加工时先用蓝靛染色,然后用鸭蛋清捶布,使之发光发亮,具有金属光泽。这样的布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防雨。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百折裙是岜沙妇女四季必穿的衣服。裙子是纯手工的,很能显示一个岜沙妇女的工艺水平。岜沙妇女穿着长不过膝的百折裙下天劳作时很方便,她们只有在天冷时才打条绑腿,平时都是光着腿光着脚。 </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坚 守 传 统</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岜沙人一千多年来,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深信自己是蚩尤的后裔。他们坚定地称自己是“最正宗的苗族”、“蚩尤大帝的子孙”,可能正是有了这种坚定,才能守护着1800多年未断的传统。</span></h1> <h1><i><font color="#167efb"><b>  </b></font></i></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最后的枪手部落》•美篇:摄影•撰文•编辑:陈茂金</b><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川省中江县人,研究生学历,上校军衔,正团职,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北京大学工商总裁课程班等。1982年入伍,先后在原昆明军区工程兵某部,原成都军区云南省军区边防守备某部、原陆军第十三集团军防空旅、四川省军区某部服役。历任:战士,学员,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旅组织科干事,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某部政委;曾在雪域高原康巴藏区任职;先后两次参加中越边境防御作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记者协会·会员、中国航拍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会员,国际影艺联盟·成员;《中华摄影》杂志社·特约记者,中国摄影通讯社·特约记者,《四川画报》•特邀摄影师,《世苏中国》•副总编•首席摄影师,四川省杂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分别在《中央电视台·4频道》、《解放军报》、《中国外交·传媒》、《印度尼西亚电视台》、《中国摄影报》、《中国乡土文学》、《香港文汇报》、《世苏中国》、《四川航空》等媒体发表。一位“追光影行摄无疆,随步履丈量人生”的业余爱好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