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亲友相聚江城(鄂)二O一九年十一月二日

沙海胡楊

<h3><br></h3><h3>朋友从远方来!十月二十五日我们相聚在“歺谋天下”酒店。</h3> <h3><br></h3><h3><br></h3><h3>十月三十日与济南朋友再聚简朴寨。</h3><h3>(孙秀荣妇夫与永美良已登机启程返彊)</h3> <h3><br></h3><h3><br></h3><h3>济南同乡董先生高歌一曲👍👍👍👏💐</h3> <h3><br></h3><h3><br></h3><h3>朋友们再次相聚武汉三五醇酒店。</h3> <h3>桥口轻轨站合影。</h3> <h3><br></h3><h3> 《黄鹤楼》 <br></h3><h3><br></h3><h3>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h3><h3>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h3> <h3><br></h3><h3> <br></h3><h3> 《万里长江第一桥》</h3><h3><br></h3><h3>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地处中游,有九省通衢之称。</h3><h3>1953年4月1日铁道部正式地成立了武汉大桥局(武汉大桥工程局)</h3><h3>1956年2月28日汉水公路桥建成(汉水的汉水桥正式地建成)</h3><h3>1957年9月25日武汉的长江大桥完工。</h3><h3>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h3><h3>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3><h3>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h3><h3>武汉长江大桥现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h3><h3>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h3><h3>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通车60周年。</h3><h3>2018年1月,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然后发现</h3> <h3><br></h3><h3> 《中山舰》<br></h3><h3><br></h3><h3>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h3><h3>中山舰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h3><h3>“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炮舰。它是1910年由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长崎三菱工厂订造的。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舰员为104人。造价为68万银元。</h3><h3>永丰舰的体量在当时的海军队伍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但在当时东西方同型的炮舰中,性能较为先进,火力较强。</h3><h3>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导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再筹巨款重建海军。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水师统制萨镇冰从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订购了同样款式的钢木结构军舰两艘,造价68万银元。</h3><h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1912年,军舰竣工下水,袁世凯执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余款。</h3><h3>1913年1月,两艘军舰开抵上海吴淞,编入海军第一舰队,并分别命名为“永丰”和“永翔”。</h3> <h3><br></h3><h3><br></h3><h3>当时打捞出水的中山舰。</h3> <h3><br></h3><h3><br></h3><h3>通过武昌造船厂修复复原的中山舰。</h3> <h3><br></h3><h3> 《江汉关》<br></h3><h3><br></h3><h3> 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大楼使用英国建筑形式,主楼四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四层,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汉口租界的核心建筑。大楼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其中钟楼顶端海拔83.8米。</h3><h3>汉口海关——江汉关于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成立60周年时,该楼举行奠基典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h3><h3>1924年开始,江汉关奏响《威斯敏斯特》序曲,文革期间曾改奏《东方红》,1987年又改用《威斯敏斯特》报时并沿用至今。</h3><h3>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开放包容的载体。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h3><h3>2012年11月19日,武汉海关正式搬离工作了57年的江汉关大楼。[1]经过3年的改造后,2015年12月28日,江汉关变身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h3> <h3><br></h3><h3><br></h3><h3>昔日的江汉关</h3> <h3><br></h3><h3><br></h3><h3>今天的江汉关</h3> <h3><br></h3><h3>江汉路步行街卖水的铜塑像。</h3><h3>(五六十年前买一桶水一分钱)</h3> <h3><br></h3><h3><br></h3><h3>辛亥革命博物馆。</h3> <h3>首义广场</h3> <h3>在1号码头的江轮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