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婆婆

平沙落雁

<h3>  2019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三十五分,我86岁的婆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守在她的床前,目睹着她的生命就像一支蜡烛,燃尽了最后一丝光亮……婆婆走得非常安详,直到最后一刻她的意识都十分的清楚,她用无比坚强的毅力一直等到她最远的亲人归来,我知道婆婆是不想让她的任何一个亲人留有遗憾吧……</h3><h3> 婆婆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着想,在娘家兄弟姊妹多,婆婆排行老大,帮助父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自是不用说,婆婆出嫁时,2岁多的小姨硬是跟着花轿哭着追出了几里地……婆婆走后听到父亲无数次叹息“家里的大树倒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感受。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父亲由于工作经常顾不上家,于是田里、地里、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是婆婆一个人扛下。甚至于连爷爷过世的时候父亲都没能回家,是婆婆独自料理完了后事。婆婆含辛茹苦一手抚养大了五个儿女,曾经还听婆婆说起过,不知道是我先生他们兄弟中的哪一个出生时因为身边没有人,还是她自己剪断的脐带自己接的生。</h3><h3> 婆婆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一点都不妨碍她积累了无数的生活智慧。婆婆很有经济头脑,心算能力也很强,八十多岁了还能打得一手好牌,脑子从来不糊涂。我总觉得,婆婆如果读得一些书,一定能成为一把经营的好手。</h3><h3> 我与婆婆的缘份二十多年,记得第一次去家里时她从柜子里拿出一叠钱硬是塞到我口袋里,说是给我买一个戒指的,必须得收下。婆婆家的亲戚很多,她怕我记不清,每一次见面时总不厌其烦的给我介绍。婆婆晕车,每坐一次汽车就像大病一场,记得我儿子出生的时候,婆婆放下家里所有的活从南县赶到长沙照顾我整整两个月,她用她认为最正确的方式,让我吃得尽可能最营养,让我不吹空调、不用外出,为了让我不接触生水,她每天会用一个大桶提一大桶开水放到温度合适时再叫我洗澡,以至后来碰到院子里的每个人都说,你婆婆真是身体好,提得动那么大一桶水……我儿子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县婆婆身边带的,那时候每周一天休息,我基本上都是连上二十多天班再将四天休息集中回一趟南县,由于交通不便,除掉两天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实际上呆在家里的时间也只有两天,但现在回想那样的日子,感受到的仍然是满满的开心和幸福……后来,我考上奖学金去日本学习研修,儿子在公公婆婆身边一直带到三岁半才接回长沙上幼儿园。为了帮我们照顾家里,父亲随我们来到长沙,一晃就是近十年的时光,公公和婆婆可说是聚少离多,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婆婆在南县帮助照顾孙女读书直到考上重点大学,儿子快要高考的时候,八十多岁高龄的父亲还来长沙为孙子做了几个月的饭……往事历历在目,可叹时光不能倒流。</h3><h3> 我在婆婆身边尽孝的日子最少,一年中寥寥几次回家也像是做客,总是被父母和兄嫂姐姐们照顾着,每一次回南县都会觉得有父母在的家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婆婆病倒以后,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回到家那十分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陪在她身边,晚上睡在她房间感受着她被病痛困扰,陪着她一次次起床上厕所,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然后回到长沙又期盼着能有奇迹出现……最后和婆婆说上话是国庆假期在家的时候,临走时给她2000元钱她无论如何也不肯要,还从床头柜里拿出她已准备好的子孙钱给我看,说她什么都准备好了,不需要钱,只希望我们过得好……我心突然像刀割一样的痛,忍着没让眼泪流出来,我在心里宽慰自己,这就是一次很平常的对话,这样的日子还会有很多、很多……</h3><h3> 在办理婆婆后事的日子里,我和儿子的主要任务就是陪伴照顾好92岁的父亲,我们深深体会着父亲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他总是一遍一遍地去看婆婆,去触摸她的身体,反复问是怎么就走了的,我们只好陪着他去看,陪着他去回忆,那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必须要经历,这样才能让他尽快一点度过怀疑和否认期,进入接受期。我相信父亲一定能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儿女们也会努力让父亲的余生过得幸福!</h3><h3> 婆婆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您的音容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您的精神会永存!</h3><h3> 于2019年11月3日凌晨</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