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逾越的心牢

悬铃木

<p>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无法逾越的心牢,这种心牢似乎是岁月的产物,年龄越大的人,心牢就越加的坚固。比如,许多的老人都喜欢收藏破烂,他们收藏的破烂可能不值一文,但对老人来说这些破烂可能是他们记忆的凝结,这种凝结会占据他们并不活跃的脑细胞,让他们很难再接纳新的事物,便是心牢的典型特征。</p><p> 前段时间,工作的原因,我与单位一些同事参观了本市的一所监狱。参观监狱时让人第一不爽的事便是上交手机,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自由人,上交手机便是隔断与外界的所有信息,哪怕只是一会儿的时间我们也觉得不习惯。参观监狱不让带手机进去固然是有原因的,牢房的本质属性是要隔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的,参观者若是带入了手机,便有让犯人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可能,所以杜绝让参观者带手机入内也便是牢房最本质属性的要求。我们进入监狱参观的两个小时,其实是初浅地体验了犯人的生活,只是时间过于短暂,若是让你在里面参观个把月或是更长时间,可能你就能更加真切地体验犯人的生活了。</p><p> 正如监狱里面的教官所说,牢房必须是让犯人心生畏惧的地方,犯人若无畏惧之心,便失去教育的意义。这是教官的一家之言。但我细听了几位服刑人员的忏悔报告,觉得犯人们似乎对犯罪的本身更加记忆犹新,提到犯罪细节更是悔恨交加,说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对不起家人,说明让犯人真正惧怕的不一定是牢房本身,而是来自灵魂的自我谴责。这种自我谴责便是犯人的心牢,若他们没有这种心牢,便彻底与禽兽无异了。</p><p> 还记得2003年的那场卷席全国的“非典”吗?那年恰逢我大学毕业,闹“非典”时,我刚好居住在校外搞毕业设计,“非典”闹的特别凶的那个月,学校居然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校内的人不让出去,校外的人不让进去,生活在学校里面的同学似乎在“牢房”一般,我在校外虽然自由,但也因进不了校门,无法与里面的同学相聚,十分地无趣,心里也滋生出了一座“牢房”,那个毕业季,应该是大学时期最无趣和晦涩的时光。这件事使我想到“牢房”这个词不一定就是指铜墙铁壁,有时候更是人心里的一座“心牢”。</p><p> 工作以后,我们的格局一般最大就是县城那么大点的地方,且大多数人都是在一个地方待到退休,最后在家等着老死,这还算有福报的善终。工作的这些年,“心牢”这种感觉尤为突出,每天单位、家、菜市场或超市来回地跑,打交道最多的,白天是电脑,晚上是床,且是同一台电脑和同一张床,这是一种我们一眼望穿而又无法逾越的的生活。特别是,近期我在一所中学的教室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则宣传标语:“你不努力,凭什么过你想要的生活”。我看到后更是感到一阵后怕,我怕我的女儿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也怕优秀的后生来与我在工作中竞争,像我这把年纪的老男人,在竞争中肯定会处于劣势的。</p><p> 每天过一种重复的单一的生活,便是我以及像我一样生活的人的心牢。虽然懂得,却无法逾越,更无勇气逾越。</p><p> 我想,既然心牢我们无法逾越,那么,在每个老去的岁月,还是让我们善待自己,从容生活吧。</p><p> 文:悬铃木 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