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br></h3><h3>《“天眼”》</h3><h3>(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h3><h3>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h3><h3>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10倍。</h3> <h3>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h3><h3>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h3> <h3>“天眼”(资料片)</h3> <h3>《球幕飞行影院》</h3><h3> 中国天眼自2016年9月25日落成后,平塘县就开始着力打造天文小镇。</h3><h3> 平塘天文小镇“深空之眼”动感球幕飞行影院为天文科普游游客带来精彩、刺激的独特观赏体验。</h3><h3> 球幕飞行影院位于喀斯特生态园内,影院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人一起进行观看。</h3><h3> “深空之眼”是当前国内最新型的动感球幕飞行影院,带给观众360°的极限飞行模拟体验。影院融合了投影技术、曲面融合技术、3D特效技术、动感平台技术等高新技术,集球幕影院、飞行影院、多维影院、过山车等主流特种影院设备优点于一体,置身其中,可身临其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快乐。</h3> <h3> 从动感球幕飞行影院出来,需要寄存身上携带的所有电子设备和装置,并接受严格的安检程序,乘坐特制的摆渡车约半个小时,便到达了“中国天眼”观景台的山脚下。再接受一道严格的安检之后,访客可步行789级台阶登上观景台了。</h3><h3> 为了保护FAST运行所需的宁静环境,早在2013年,贵州便颁布了相关保护文件,今年4月,新的《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施行。按照规定,每天进入观景台游客不超过2000人,严禁擅自携带手机、数码相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无线电发射设备或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子产品。</h3> <h3> 贵州平塘克度镇以前地处偏僻,少为人知,自从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这里落成并投入使用,克度镇成为世界瞩目的“天文小镇”。</h3><h3> 在对外开放刚一年的平塘天文小镇,是可以看中国“天眼”的旅游景区。但是,由于作为访客去实地看“天眼”时,手机、数码相机等任何电子设备都不让带,只能在观景台花25元钱,由专职人员用全机械胶片相机留影,所以没有在实地拍到真实的“大锅”。<br></h3> <h3>平塘天文科学文化园</h3><h3>国际天文体验馆</h3> <h3>《屈原问天》(雕塑)</h3> <h3>矮行星</h3> <h3>贵州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h3> <h3> 这次亲眼目睹中国“天眼”以及天文科普文化之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学到了一些天文科学知识,同时感受到了大国重器“天眼”的魅力,更加增添了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对这位科学家的无限敬佩。</h3><h3> 他以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学习,多年来他坚韧不拔,为了实现一个质朴的科学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走,最终成就了“中国天眼”项目;他淡泊名利,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却在主持"中国天眼"项目十年间,不但没有任何荣誉加身,甚至连他的故事也鲜为人知。</h3><h3>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他就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h3> <h3>“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资料片)</h3> <h1><b>相关链接:</b></h1><h3><i><font color="#167efb">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满族,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获学士学位。</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2006年,南仁东,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在国际射电天文界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南仁东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 FAST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以南仁东为首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三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克服诸多施工建设困难、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按工期高质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并产生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其中,FAST创新的索网技术成果获2015年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6年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font></i></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天眼FAST</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b><br></h3><h3><i style=""><font color="#b04fbb"> FAST是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超过了被称为世界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米射电望远镜,灵敏度比波恩望远镜提高了十倍。FAST比被称为世界十大工程之手的美国Arecibo300米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十倍,作为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FAST在诸多领域都有非常高的价值。比如发现宇宙边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缘目前还是天文界无法回答问题比如发现地外文明,FAST也许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也就是通过超远距离的脉冲星观测就能发现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缘,如果在不同的方位相同的超远距离内发现脉冲星的比例差距非常大,甚至是有一侧没有脉冲星,可以初步判定为宇宙是有边缘的,说明我们银河系是一侧距离宇宙边缘很近,另一侧距离宇宙边缘很远。也就是远距离脉冲星数量多的部位距离宇宙边缘很远,而远距离脉冲星比例很低甚至没有的部位有可能就是宇宙的边缘。当然这种观测也不能排除有第二宇宙的可能,也就是另一个宇宙距离我们更远,FAST也观测不到超级远另一个宇宙的脉冲星。</font></i></h3><h3><i><font color="#b04fbb"> 美国的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已经快飞出太阳系里,正因为美国有曾经全球最大直径射电望远镜Arecibo300,所以才有能力对快要飞出太阳系的卫星实施测控。如果没有Arecibo300,美国的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相当于断了线的风筝,根本无法接收到任何传回来的数据。我们的FAST比美国的Arecibo300提高十倍,不用说冲出太阳系的深空探测卫星了,哪怕是穿出银河系的卫星我们FAST都能做测控。如果核动力飞船飞船太阳系照样可以视频直播,甚至飞出银河系都可以视频直播。超低频卫星通信是西方国家非常保密技术,甚至曾一度印度都超越我国,因为在国防安全方面的作用非常大,FAST研发成功使得我国在超低频通信领域全球夺冠。既然可以给星际卫星测控,接受超低频通信信号,所以探测外星文明就不是问题。如果外星也有人类的文明,通信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我们是能够接收到的。不知道美国bu'zArecibo300是否发现过外星文明,这类事件属于国家机密,基本不会公布。当然我们的FAST技术实力更强,所能观测到的无线电波是美国的十倍,能否发现外星文明FAST最终会给我们答案。</font></i></h3> <h1><b>《脉冲星》</b></h1><h3><font color="#ff8a00"><i>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会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i></font></h3><h3><i><font color="#ff8a00"> 定义: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是中子星的一种,为会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直径大多为10千米左右,自转极快。</font></i></h3> <h3>视频拍摄:轻舞飞扬</h3><h3>摄影制作:春风化雨</h3><h3> (2019年10月1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