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山札记4 愿为大漠一棵杨

看见

<p class="ql-block">  时间如白驹过隙。援友们已经习惯了皮山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指挥部和学校之间,简单,但充实。其间,应教研组的要求,我作了一次专题讲座;抽空听了米日古丽老师和迪丽热巴老师的公开课;学校举行了我们入疆以来的第一次期中考试。</p> <h3>  和孩子们相处总是其乐融融。他们天真、纯朴,好奇心无处不在。平时,他们总是围着我们这些援疆老师,问一些有趣的问题;英语课上,我们互动频繁,做拼词游戏,背诵名言警句,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配有中文字幕),孩子们乐在其中,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渐渐地,孩子们的词汇量多了,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学习热情也比以前高涨了。期中考试,他们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我很开心,信心更足了。<br></h3> <h3>  我是学文科的,窃以为记忆力还不错,但至今还叫不全孩子们的名字,让我情何以堪。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简直难以想象。同一个班级,可能有三五个“阿里木”,也可能一下冒出六七个“古丽”。维族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阿里木”的意思是科学家;“古丽”,女孩常用名,意思是花朵。名字好听,寓意美,所以维族孩子重名的多,和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儿女平平安安,长本领,闯天下。孩子们很善解人意,每逢我窘迫的时候,总是笑着替我解围,课堂气氛轻松又愉快。<br></h3> <h3>  唯一稍感不适的是这儿的气候。进入11月份,“早穿棉袄午穿衫,围着火炉吃西瓜”,皮山温差特别大,感冒、咳嗽冷不丁就缠上你;风沙多,即便带着口罩,也防不住沙子进入你的口中,舔舔,有股淡淡的咸味;天气更加干燥——到皮山后,我几乎没见过一滴雨,天空似乎永远是一抹浅蓝。我嗓子沙哑,鼻孔里渗出血丝,手上裂开了口子。援友们不同程度地患有这些症状,只好去诊所买点药和护肤品,药服了,护肤品也涂了,不见好转,但好歹也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看来,一场持久战在所难免。</h3> <p class="ql-block">  困难就在眼前,未来尚不可测。我犹豫,茫然,陷入沉思中,我在想我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抬头向窗外看去,蓦然间,满目的金黄出现在我的面前,仪态万方,摄人心魄。这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美,祥和,厚重,不张扬,在深秋的暖阳中,分外灿烂。</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片胡杨林。</p><p class="ql-block"> 胡杨是生长于沙漠、戈壁中的一种落叶乔木。它扎根于沙石中,汲取不多的水分,抵御狂风,直面雨雪,顽强生长。每株胡杨都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或虎距龙盘,或骏马扬蹄,或亭亭玉立。它是沙漠中的英雄树,死而不朽,演绎着生命的壮美与神奇。每年秋天,人们慕名而来,深入大漠,想一睹胡杨的风采。我想,人们膜拜胡杨,更多的是折服于它逆天而生、不屈不挠的品质吧!</p> <h3>  我们咬牙坚持着,没有一个人抱怨,一如既往地站在教学的最前沿。援疆教师担负着学校最繁重的教学任务,备课,批改作业,义务辅导,还要帮扶青年教师,有时忙到加班加点;我们要组织教研,参与考评,举办讲座,积极献计献策。不言苦累,但等花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管理规范了,教学逐渐走上了正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h3> <h3>  茫茫荒漠夜孤单,细语胡杨度万年。环境再恶劣,无碍胡杨的炫目;条件再艰苦,援疆人无怨无悔,肝胆如初。安庆援疆干部何先强同志2016年就来到了新疆,春去秋来,教师们换了一荏又一荏,而他依然坚守皮山,这一待,就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人前赴后继,倾情付出,汗水洒于热土,青春献给边疆。他们,诠释着真正的胡杨精神;他们是平凡的践行者,更是无畏的开拓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