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望来时路

杨爱平

<h3>国庆假日回乡探亲,适逢延安市委、市政府慰问本市离退休老干部。</h3> <h3>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杜金根来到我家;给父亲颁发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监制的纪念建国70周年纪念章。耄耋之年的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h3> <h3>父亲拿出他新近再版的书,送给了各位;并且相约二十年后,大家再一起庆祝建国九十年。</h3> <h3>哇!粗略地算一下,建国九十大庆时,父母亲应是百岁开外了,衷心地说一句:父母亲大人女儿祝你们快乐开心的活到一百二十八岁!</h3> <h3>客人走后,我在帮着父亲收藏纪念章时,还翻看了父母亲收藏的影集,那里面有父母年轻时的留影也有幼年时的我。</h3> <h3>这张是父母的结婚照。那一年父亲20岁,迎娶了他18岁的新娘。那时,我的母亲聪慧美丽。乡亲们送给她一个好听的名字:黑眼睛。</h3> <h3>一年后,他们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年轻的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以仁爱平和为名。我就是不挑明说,同学们也能猜出这是谁了。</h3> <h3>五十年代,延安人拍照的最好外景就是延河边。那天,父母亲给我穿上新裙子,我带上布娃娃,一起去延河边拍照留念。我清楚地记得临出门时,母亲给我发辫上系了一条红绸带。</h3> <h3>父亲每每回忆起拍这张照片时的情景就说,我小时候胆小,本意想给我拍个单人照,可我就是要粘着父亲不肯独自站在那里,所以就留下了父亲和我幼时的宝贵合影。</h3> <h3>星转斗移时光飞逝,转眼之间父母已经步入中年,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努力打拼,创下了一片天地。</h3> <h3>在父母的辛勤养育下,我也长大成人了。有人说我长的像爸爸;也有人说我长得像妈妈。</h3> <h3>而后:我也顺应自然规律,身为人妻身为人母,有了自己的小家庭。</h3> <h3>很多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瞧这一家子,多么幸福美满!</h3> <h3>从这张照片上不难看出进入九十年代我家已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这时,父母相继离退休共享天伦之乐。</h3> <h3>母爱年轻时,工作很忙。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皆由奶奶带大。母亲退休后,辛辛苦苦带大了她自己的五个孙孙。</h3> <h3>对每个孙孙都是疼爱有加。在我女儿出嫁时,母亲按照古老的习俗,为两位新人结发</h3> <h3>国粹书法是父亲一生的挚爱,离休以后仍然笔耕不辍坚持练笔。</h3> <h3>在我的家乡,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颇有一些名气。</h3> <h3>曾经获得过文化部门的不少奖励。</h3> <h3>父亲离休之后,多次参与全国老年学会和陕西省老年学会的学术研讨。</h3> <h3>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了中国老年学会和陕西省老年学会的奖励。父亲用毕生的经历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h3> <h3>母亲带上五百度的老花镜细细致致地完成一幅幅剪纸。这幅太平有象图,寄托着多么美好的愿望。</h3> <h3>母亲喜欢剪纸,父亲就信手画出了自己心中敬仰的民族英雄。</h3> <h3>闲暇之时,父母还会相携出游祖国的名山大川。</h3> <h3>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们健康快乐的足迹。</h3> <h3>父母亲还有一大共同的爱好,年轻时两人经常唱陕北民歌。记得有《妹子开门来》《揽工人儿难》《兰花花》等曲目。这一爱好一直延续至今,父母亲一生唱出了花好月圆唱出了幸福美满。</h3> <h3>近年来,母亲因病陈年往事大都忘却,可是唱起陕北民歌那可是一字一句都不含糊。在这首《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里面记录了陕北地区大革命时期一页壮丽辉煌的历史画卷那就是:男当红军,女宣传。</h3> <h3>生活和成长在延安那片热土,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我家几代人都对陕北民歌一往深情,兄弟姐妹每每相聚之时,保留节目就是陕北民歌大联唱。听吧!自家的狂欢。</h3> <h3>静好妹妹这一嗓子亮出来,对面疙梁梁上那个叫延凯的二哥哥肯定是听得真真的。</h3> <h3>婕好妹妹是大家庭里的开心果,她的演唱风格幽默诙谐妙趣横生,让人听得忍俊不住。</h3> <h3>我的同学和朋友们都羡慕我年近古稀,双亲健在;且生活自理经济独立。这是本人此生一大福分也。</h3> <h3>作家龙应台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我每每深情回望自己的来时路,都倍感父恩母爱天高地厚。此生无以回报。亲爱的父亲母亲:来生还愿做二老的大女儿!</h3> <h3>愿我的父母双亲健康长寿幸福吉祥;愿天下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