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第二章学习反思

罗同芳

<h3>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br></h3><h3>1.回顾过去的20年</h3><h3>实践: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h3><h3>2.改革的方略</h3><h3>在教师培训中,靠演讲和讨论来“起大作用”的研讨会实在是多得过分。</h3><h3>演讲:让学校白忙一场,因为学校时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h3><h3>触及心灵的演讲远不及因势而导的实在教研!但演讲有时也能触及灵魂,给人一段时间的改变</h3><h3>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额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是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h3><h3>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学校是一个顽固的组织,不是靠一两年能改变的。</h3><h3>促进一个学校真正发展的是教研、以及由教研活动而触及的课程改变和设置</h3><h3>3.打开教室的大门</h3><h3>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h3><h3>每个教师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学校内部同事间的权力关系。教室的墙壁、学科的隔阂,是在校园内部运作的最强有力的权力。如果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打开教室的大门,并且从内部彻底粉碎这种权力关系,那么,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h3><h3>二、相互开放的教室——改革的第一步</h3><h3>1.第一年的课题</h3><h3>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h3><h3>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呢? &nbsp;&nbsp;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呗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说长道短,同样地,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这种“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学校内的人事关系。</h3><h3>教师文化</h3><h3>2.为了打开教室的大门</h3><h3>如何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两个条件:校长的领导能力、“充实”的教研活动)</h3><h3>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h3><h3>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h3><h3>1.应对学生的教学</h3><h3>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然而,现在一般的教学研究都是围绕教材的研究、授课过程的研究以及提问、指导的研究而展开的。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h3><h3>一般来说,教师上课时总是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h3><h3>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h3><h3>形成互相倾听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h3><h3>1.&nbsp;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h3><h3>一、&nbsp;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h3><h3>1.&nbsp;一次尝试:尝试废除改革校务委员会。</h3><h3>2.&nbsp;更大的挑战</h3><h3>3.&nbsp;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h3><h3>二、&nbsp;召开公开研讨会</h3><h3>如何准备和举办这样的公开研讨会呢?</h3><h3>1.&nbsp;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h3><h3>2.&nbsp;公开课日常授课</h3><h3>举办公开研讨会的希望:尽量减少印刷物,只包括每天的工作计划和简单的授课方法的介绍;公开课日常的授课情况,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口头报告的形式来汇报研究成果,都最好例举出学生的具体名字;希望举办公开研讨会时适当地收些费用。</h3><h3>3.&nbsp;与参观者的应对</h3><h3>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授课的好坏无关紧要。只要平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学习,到时坦然地迎接公开研讨会的到来就行了。</h3><h3>有多少看课、观课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观看呢;评课之时,更多的是忽略学生的学而直接评教师的教。有些评课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学情,而没有关注这间教室的这些学生。所以,老师上公开课的为难情绪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老师更不愿意上公开课。</h3><h3>努力改变: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h3><h3>三、&nbsp;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h3><h3>1.&nbsp;&nbsp;&nbsp;教师和家长的合作</h3><h3>现今学校的不幸就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改变一单学生遇到挫折教师就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家长又把责任推</h3>

教师

教研

学校

授课

学生

教室

公开课

学习

研讨会

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