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说——

月冷风清

<h1><font color="#010101"><b>蒋英:我爸蒋百里,我哥徐志摩,我弟是金庸,我老公“两弹元勋”</b></font></h1> <h1>“两弹元勋”钱学森顶着那么多的头衔,获奖无数,却总是在是获奖后,很俏皮的对妻子说:“奖(蒋英)是我的,钱(钱学森)是你的”<br>能成为钱学森背后的女人,自然也是大有来头。<br>民国诗人徐志摩是她的表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是他的表弟;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而她自己本人也是民国著名的名媛,被誉为我国欧洲古典歌曲艺术权威、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h1><h1><br>1<br>1919年9月7日,出生于浙江海宁,是蒋百里的三女儿。:</h1><h3></h3> <h1>蒋百里</h1><h1><br>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两人早年就读于杭州的求是学院,同窗三年,是无话不谈的密友,后同赴日本求学。所以两家关系匪浅。<br>在蒋英3岁的时候,两家就时常在一起玩耍。蒋氏夫妇育有5个女儿,而钱氏夫妇膝下无女,又特别喜欢蒋英,一直盼望着自己家里也能有个女儿。于是恳请蒋百里夫妇将她过继给自己做女儿,得到蒋氏夫妇的应允。<br>4岁时,在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百里和任职于北洋教育部的钱均夫等的共同见证下,举行一场隆重的认宗仪式,就此蒋英改名钱学英,让她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与钱学森以兄妹相称。</h1><h3></h3> <h1>4岁的蒋英</h1><h1><br>没过几个月,蒋百里夫妇十分思念三女儿,蒋英也闹着要回家,于是就反悔了过继的事便不了了之。<br>晚年的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br>“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哥哥不知道怎么和我玩,他只是看着我想逗我笑,但是他那些球啊,口琴啊,都不拿给我玩。那个时候我特别想回家。我们家多热闹哇!<br>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把我认做干女儿,长大了做钱家的儿媳妇。后来,我管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br>万万没想到,这个“交易”最后居然“成交”了。<br>2009 年,蒋英在央视《音乐人生》中忆起往事,笑称自己是“钱家的童养媳”。</h1><h3></h3> <h1>2.<br>这一对干兄妹,钱学森在科学领域,而蒋英则在艺术领域,都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前行,殊不知前方的交汇处在等着他们,那将是他们永远的交集。<br>1935年,钱学森踏上赴美留学之路,临别时,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别美,可以一直保留下来吗?”<br>蒋英低头未语,只是送给他一本唐诗,里面夹着一片火红的枫叶。每每思乡之时,钱学森就拿出它来,反复观摩。</h1><h3></h3> <h1>蒋英年轻时照片</h1><h1><br>1936 年,蒋百里奉命,赴欧美各国考察军事,17岁的三女蒋英和13岁的五女蒋和一起随行,自此两人便基本断了联系。<br>在欧洲,她先在德国学习钢琴,蒋百里为蒋英找了一位专家,那位专家觉得蒋英嗓子很好,建议蒋英学唱,不要弹琴。而后蒋英开始学习声乐。<br>1937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研习,于1941年毕业。<br>在和父亲欧洲一别,竟是天人永隔。<br>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悲痛不已的蒋英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br>已经在欧洲苦学了多年美声唱法的蒋英,在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女高音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也是整个东亚获胜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名震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br>两个人在不同领域里,为国争光。<br>结束了长达十多年欧洲求学生涯的蒋英,回到了祖国。<br>于1947年5月31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的个人演唱会,由钢琴名家马果斯基教授伴奏。<br>每一次演唱都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br>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报界评论:<br>“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使人们看到“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br>那时还是学生的金庸前往上海听了表姐的演唱,印象尤为深刻,以至于到了1957 年,他在香港《大公报》所开专栏“三剑楼随笔”中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br>“表姐蒋英……唱了很多歌,记得有《卡门》、《曼依·郎摄戈》等歌剧中的曲子。不是捧自己亲戚的场,我觉得她的歌声实在精彩之极。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h1><h1><br>3</h1><h3></h3><h1>1947 年,已是麻省理工终身教授的钱学森回国探亲,两人邂逅于上海(此时两家都居住于上海)。</h1> <h1>镀金回国的钱学森,是上海滩钻石级别的单身汉。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钱父拜托蒋英为他的干哥哥说亲的事一出,那时候如果有微博,估计服务器也得瘫痪。</h1><h1><br>蒋英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介绍两个富家千金给钱学森。而钱学森的目光从始至终都没离开过蒋英。<br>还有女孩知道他爱画,就邀约他去家中赏画,但一向爱画的钱学森还是客气地回绝:<br>“谢谢你的邀请,但我明早有事,很抱歉不能赴约了。”<br>后来钱学森在交大举办了一次学术讲座,蒋英前去旁听<br>讲座结束后,钱学森穿过嘈杂的人群,来到蒋英眼前。<br>四目相对,欲语还休。最终,蒋英从钱学森口中却只听到:“走吧,我送你回家。”<br>路上钱学森笑开口了:“咱们什么时候一起去美国啊!”<br>又连说了三遍:“跟我回美国吧?”<br>蒋英一脸惊诧的望着钱学森,这就是在求婚吖,犹豫的不知道说什么。<br>钱学森却着急了,固执的像个“孩子”,一直重复着:“不行,你要跟我走。”<br>很多年之后,蒋英回忆起这个细节,脱口而出:<br>我心说,怎么就咱们了?什么时候咱们了?<br>从回国第一次见面,到最终结婚,蒋英和钱学森只用了六个星期。<br>蒋英和艺术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求婚怎么也得搞得浪漫点的吧。居然在这么直白的表白下“投降”了。<br>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留美博士和一个是中国乐坛冉冉升起的歌唱明星,在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br>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宣读了《结婚词》: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有七日,杭州市钱学森和海宁县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婚礼……<br>之后一起回美国生活,两人从此携手走过62年的风和雨。</h1><h3></h3> <h1>爱情,就好像在生命中是冥冥注定的,不在乎早与晚,只在乎对与错。</h1><h1><br>4<br>婚后的钱学森夫妇居住在美国波士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br>晚年的时候,老两口相依相伴,蒋英开玩笑抱怨钱学森:“这辈子,你送我的能拿得出手的礼物,就这么一件吧!”<br>钱学森则故意逗蒋英,反问:“我这个人都送给你了,这不够啊?”<br>初到美国,钱学森便常常用英语和蒋英对话,帮助她提高口语能力。工作虽忙,但钱学森不忘帮忙家务,煮饭做菜都不在话下。</h1><h3></h3> <h1>在美国期间,蒋英有诸多不适应。英语一时还未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大笑。<br>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烧得一手好菜。<br>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br>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br>婚后的生活,儿女双全。她常常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弹琴练声。整个家庭,都充满了音乐和欢声笑语。</h1><h1><br>5.<br>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br>钱学森想要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年薪十万美金)回国效力(回国后200块人民币)。<br>征求蒋英的意见,蒋英毫不犹豫的即答应了。<br>钱学森自知身份敏感,想让蒋英带着孩子先回国,蒋英一口回绝:<br></h1><h3></h3><h1>“不论出了什么事,我都要陪着你。”</h1> <h1>1950 年,他们订了太平洋航空公司 8 月 15 日一班从洛杉矶飞往香港的机票。<br>“但是正在最后一分钟,美国政府下令要扣留他,不准许他回国。”<br>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装甲师。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br>钱学森的保密许可证被吊销,人也遭到了拘禁,家也被抄了。<br>面对丈夫的遭遇,蒋英四处奔走,运用了自己所能利用上的所有关系。<br>第一周,漫长的7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头绪。<br>第二周快结束了的时候,蒋英终于获得了一位女士慷慨相助,为钱学森缴纳了高额保释金。美国监狱获得巨额保释金后才将其释放。但是海关将其包括800公斤书籍与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的行李全部没收。<br>钱学森获释那日,蒋英一早便等在监狱。当简单钱学森的那一刻,眼泪再也止不住了。<br>蒋英后来回忆说:13天掉了整整13磅体重,甚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即使被放出来,他却仍无人身自由,不仅要受到联邦调查提供的监视,每个月还要去移民局签到。</h1><h3></h3> <h1>听证会上的钱学森(左二)</h1><h1><br>从那日起,面对后来拘捕、软禁、住所监视等等,从前的那个小妹妹蒋英,担当起了钱学森保护者的角色。<br>在这段时间,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们发生意外,蒋英不敢雇佣保姆。因此,婚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不惜荒废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带着两个尚小的孩子,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洗衣做饭事事亲力亲为。<br>为了支持钱学森的科学研究,蒋英在四周无窗的浴室里,放上一张小桌和沙发,让钱学森躲开监视,坐在那里专心阅读和研究。丈夫工作时,她就守在浴室外的小椅子上,或读书或听音乐,这个原本柔弱的女子,是保卫丈夫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br>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br>在《工程控制论》的首页,钱学森写道:“献给我的妻子英”。</h1><h1><br>6.<br>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终于1955年,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一项重要协议,周总理用11名美军王牌机飞行员战俘为条件,换回了这个国之重宝。<br>1955年10月8日,历时二十几天,钱学森终于得以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h1><h3></h3> <h1>几年后,周恩来总理评价王炳南—约翰逊会谈的结果说:<br>“中美大使级会议……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一件事情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也是有价值的。”<br>离境的那天,有记者询问钱学森是否还准备再回美国。<br>钱学森毫不犹豫的回答:<br>“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领悟,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因为我是中国人。”</h1><h3></h3> <h1>携妻儿回到祖国</h1><h1><br>所有的资料、数据都带不回,钱学森就用强大的大脑,把关于新技术的所有信息,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带了回来。</h1><h3></h3> <h1>7.<br>回国后的钱学森,肩负着国家使命,两人更是聚少离多,有时候甚至三五个月都“消失”了,杳无音讯。<br>蒋英整天提心吊胆的,最后还是周总理的鼓励和安慰,使得她安心了不少。</h1><h3></h3> <h1>两弹一星</h1><h1><br>蒋英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和支持终于1964年的戈壁上开了一朵巨大的“蘑菇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引爆成功。<br>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h1><h3></h3> <h1>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奖后与蒋英的合影</h1><h1><br>在颁奖仪式上,钱学森满怀深情地郑重的向大家介绍蒋英:<br>“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儿是干什么的,向大家介绍,那我他说我老伴儿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教学。他说我今天获奖了,我不会忘记我老伴儿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h1><h3></h3> <h1>晚年的钱学森,获得了香港的科研大奖,因为身体不适,便委托妻子和儿子去领奖。钱学森开玩笑地说:“钱归你,奖(蒋)归我!”<br>蒋英回过神来,乐得不可开支。<br>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享年九十八岁。<br>2012年2月5日,92岁的蒋英因病于北京逝世。<br>临终前说:“我该走了,你们不要悲哀,我要去那边陪他了,他在那边很孤单。</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