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街的记忆》

秋韵

<h3><font color="#ff8a00">五十年代的河东街</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条旧时老街引发作者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儿时的生活,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对六十年代的生活有了一个轮廓,也从今夕生活对比中体会到时代的步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每当我路经人民路西端平桥农贸市场的时候,就会勾起我对过去的回忆,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旧貌换新颜,但依旧抹不去我对那条小街的记忆,因为我出生在那石头路边门堂里的大院里,成长在那条熟悉的濠河边上......我们那条街在河的东面,所以叫河东街,那条河属于濠河的枝干,它向南,转经西披闸就和美丽的濠河主干相通,而向北穿过猫儿桥就通向通吕运河,然后向西扑进长江的怀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从端平桥右侧拾阶而下走进了河东街,街的右边第一条巷子叫草积巷,沿着这条巷子走到底就是河东街菜场,这条巷子里有我的同学吴翠平、程英、刘建、刘建国、吴介华、单德荣、顾荣泉、王兰珍等,那个菜场给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小的时候我经常和姐姐起早排队买蔬菜,买鱼,买肉骨头,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因为供不应求,什么都是凭票供应,所以排队买生活用品和食品是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线”,由此留给了我们深刻的记忆。</span></p> <h3><font color="#ff8a00">单德荣年轻时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年轻时的吴介华</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年轻时候的邱惠敏和顾荣泉</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初中班长刘建国的近照</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沿着河东街往北,就有一家煤球店,也是按计划供应煤球的门市部,我们的生活用的煤球炉子,离不开煤球,煤球店里有煤球蛋,后来进化为有多个小圆洞的烽火煤等供应,每月每户都用计划卡前来购买。煤球店的隔壁有个门堂,是一个大杂院,里面有我的同学顾会珠,吴努,吴宪权,我记得顾会珠家加工纱手套,是针织厂照顾本厂职工挣外快的一种手工劳动,一打纱手套12副,由手工完成手套边和五指头的最后收工,一副手套就完整了,每打手套的完工经验收合格付给一定的加工费,记得同学们喜欢去顾会珠家拿着钩针学着勾指头,在那种劳动里寻找着快乐!大门堂的北边又有一个大门堂,那个门堂是这条街上住户最多的大门堂,里面住着我的同学王玉玲,许桂兰……王玉玲家每年夏季都剥大蒜,剥大蒜在那个时代也是挣钱的一个渠道,很多人家以此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劳动模式,孩子多的人家搞这种加工劳动的很多,我们经常在王玉玲家玩,剥大蒜的人家人气也比较旺,大家聚集在一起剥着玩,互相聊着,嬉戏着,带来一些乐趣。沿着街往北有一条很窄的巷子,叫汪家巷,小巷的尽头有个小新村,住着我的同学高翠华,蒋洁,张立军,汪雅心,高永林,魏兴,陈宝娣,钱小珠......那里还有一家工厂,叫生物化学厂,我的母亲是里面的一名工人,小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在工厂里玩耍,那个工厂里有妈妈的好多同事,我经常在那里跳舞,翻跟斗,下腰……那里成了我下学后喜欢玩耍的地方。</span></p> <h3><font color="#ff8a00">七十年代末在上海读书的吴努</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吴宪权当年当兵的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王玉玲年轻的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许桂兰的学生时代</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美少女时代的蒋洁</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高翠华小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陈宝弟刚参加工作时</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这是初中同学张立军近照</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这是初中同学高永林近照</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是我们同学聚会时的合影,我们初中在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做战备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汪家巷入口的南边有一个大门堂,里面住着江家,因为他们家兄弟姐妹品学兼优,在城西小学有几任大队长,他们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学习的楷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汪家巷的北边是一个磨房,可以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元麦加工成粉末回去做稀饭,糯米加工成米粉做团圆和年糕,每年过年前磨房门口十分热闹,排队磨米粉的人有几百米长,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来磨米,然后去年糕加工场加工成年糕,那个氛围给人一种快乐的期盼,特别是孩子们,那个场景持续了好多年,成了我青少年时期一个深刻的记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 <h3><font color="#ff8a00">花式年糕</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磨房北行50多米处有一条无名小巷,里面住着我的同学董静萍,我的家住在街的55号内,也是一个大门堂,里面住了十几户人家,那些邻居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翻建改造而搬迁安置,那个大门堂里的每一户人家都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北隔壁的大门堂里, 住着我的同学徐秉沫,大门堂斜对面有我初中同学李松林兄弟等,还有顾桂萍,小时候我们也一起玩,再往北,有一条宽敞的巷子叫杨家巷,我的同学刘培红,张义珍,顾玲住在那条巷子里……  </span></p> <h3><font color="#ff8a00">刘培红的学生时代</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张义珍的学生时代</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顾桂萍年轻的时候</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再往北是一条不通的小巷,曙华就住在小巷尽头的门堂里,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她家玩,进门的上方是葡萄架,朝南四小间房屋,我最喜欢在曙华那间套房里和她玩耍,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长辈,但对我的到来从来都不给我“脸色”看,或许我是一个“乖女孩”的缘故吧,好多年以后陈伯伯经常来我家和我母亲谈气功,谈养生,还流露出对我的喜欢,也因为如此我和曙华的友谊更进一步。</span></p> <h3><font color="#ff8a00">我和陈曙华在五十岁左右时的留影</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条街很长,北头还有张中,张骁,吴松如,仇晓冰,端木俊,高锦年……在街的北头还有新公房,老公房,有我的高中班长王乃儒,还有同学盛粉宝、朱月峰、李建国、袁仲云、仲济华、曹丽君、潘圣娣等等。</span></p> <h3><font color="#ff8a00">仇晓冰和张骁高中时的合影</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班长王乃儒当兵后和朱月峰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一身戎装开始了军营生活——七十年代的王乃儒</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朱月峰和李建国小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高锦年高中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端木俊年轻的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这是吴松如和李建国同学聚会时的唱歌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曹丽君学生时代</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仲济华刚走入社会</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小时候爱跳舞的袁仲云</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潘晓圣年轻的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盛粉宝,朱月峰,王乃儒,张汉林在七十年代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前排:程祥新和陈宝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后排朱月峰、张汉林,李建国</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包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高中同学聚会时,这几个住在一起的邻居兼同学合影留念。</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上述的 同学分别都是我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中的一部分,或许他们如同我一样对这条街有着共同的记忆,大家一定都会记得春天的时候河边柳树飘动的绿叶,一定记得夏日里拿着木板在河里学习游泳的场景,我们是在嬉戏中学会了游泳,在嬉戏里寻找着童年的欢乐,靠河边居住的人家凭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己织网打鱼,网放下去观察动静,水中有泡泡产生就拉起网来,大大小小的鱼在网里跳动着,成了他们改善生活和致富的源泉,他们喝着新鲜的鱼汤,还把多下来的战利品拿到街头市场去卖……涨潮的时候河水漫过石头阶梯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人家就会去河边抬水回家,倒进缸里,然后放上明矾,用竹棍转上十来转,形成漩涡,不多时,水就变清了,沉下去淤泥,上面的水可以使用,那个时代自来水供应是有点的,一分钱两桶,家家户户不是挑就是抬。那个时候的孩子们都是要帮助父母承当家务的,大的带小的,所以小的时候总是姐姐给我扎辫子,送我上幼儿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p> <h3><font color="#ff8a00">前年姐姐和我在外出旅行的游船上</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说到我家门前那条河,记得涨潮的时候,因为河水浑浊,衣服和蔬菜会洗不干净,河东街上不少人家喜欢去后河去洗菜淘米,涮衣服。后河沿着杨家巷弯弯曲曲的路走到底再右转,路就变得很窄,路南是天成化工厂围墙,路北是一条十分清晰的河流,小路中有个下河石塔往下走,从河边向河中延伸有个约一米多宽,两米长的跳板平架在河面让人们方便洗衣服洗菜&nbsp;,小时候后河对我们来说也有点神秘感,记得在我刚上小学时的一个冬天里,我院子邻居家的小女孩袁美珠舅舅給她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水桶,我们两找了一个小棍子说去后河玩抬水游戏,我们欢快地来到后河&nbsp;,袁美珠胆小站在岸边,我大着胆子站在河中的跳板上用玩具桶舀水,一不小心掉入河里了,正好旁边有个洗衣服的大妈,见势把我从水里拎上来了,游戏玩不成了,大妈把我们两送回了家,妈妈再三感激那位救命大妈,然后让我脱下棉衣为我烘烤,反复责怪说小孩不该去那些危险的地方玩,从那天开始那条清晰的小河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记忆中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到大寒时节总有一段日子河面会结冰,好多大胆的男孩子就从河面上跑到河西街去上城西小学,这样就可以少走路,女孩子胆小,心里羡慕着男孩子的勇敢却循规蹈矩地从河东街走到端平桥再往西去上学,或三五成群,或两个搭伴,上学的孩子们是早上这条街上人流的主干,四季轮回,如此反复。岁月如流,一批批孩子从这条街上长大成人,街道面貌也渐渐换新,首先是石头路改造成泊油马路,然后又是水泥路,那条河流也因为城市改造做了防空洞,河没有了,上面建成了农贸市场,小巷和门堂逐渐拆迁改造,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楼房成了新的居住群,那些同学也因为时代的变迁分流到市区的四面八方。</span></p> <h3><font color="#ff8a00">  今天的端平桥和河东街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了,每当走到端平桥,我就会深情地朝河东街张望,因为它会唤起我许许多多的回忆,那里有着我青少年时期的足迹,有着我成长中的记忆,还有着许多酸酸甜甜的回忆……那条街,那条河,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在我的记忆深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前行的过程里回忆曾经的生活和体会现在的生活,就会有很多的感慨,这个时刻我们既要记住久远的从前,更要珍惜现代化了的今天。对河东街的记忆远远不止这些,所有的记忆都会储存在我的脑海,形成一幅记忆的长卷,变成永久的档案!</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原创文字:秋韵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编辑制片:秋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