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里原象峰蛇,山高河阔;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诗人无法形容的神奇,这里有画家描绘不出的壮美。典型的北国风光和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河曲这块土地上有机交融,孕育出了独特的历史景观和文化现象。</h3><h3>地处山西省西北角的河曲县,位于晋、陕、内蒙三省(区)的交接处,鸡鸣三省,地阜物丰。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长城、黄土高原,在这里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世世代代的河曲人,在这块土地上山居穴处,繁衍生息,披星戴月,躬耕劳作。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美好愿望都与养育他们的黄土地融铸在了一起,春秋冬夏,白云蓝天,鸟语花香,风云雨雪,融铸在了一起!</h3> <h3>这里的水是浑黄的,土是灰黄的,人是亮黄的。亿万年的风浸雨洗,亿万年的水摧雷击,沟沟岔岔、或续或断,零乱破碎,丘壑连绵。登高远眺,犹如海海漫漫的凝固海洋。大禹治水时在禹庙留下的劈山印迹是她民族自信的表征,杨家将的崛起地火山梁是她傲视古今的骨头。黄土高原接纳了这些厚重的历史,广博的文化,成就了她今天的独特魅力!它以亘古不变的姿态守望着晋西北子孙生生不息的繁衍。显然,河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一提起河曲,人们肯定会想到那里的山曲曲:</h3><h3>山畔畔太阳笑面面红,</h3><h3>山顶顶飘起五花花云。</h3><h3><br></h3><h3>五花花云彩满山山转,</h3><h3>一群群肥绵羊肉圪蛋蛋。</h3><h3><br></h3><h3>转山山云彩东北风,</h3><h3>东西南北有歌声。 (《山顶顶飘起五花花云》)</h3> <h3>啊!那是多么辽远壮阔,那是多么诗情画意!虽然只有六句,却浓缩了广博的内容和深远的意境。深涧、大壑、莽原、重峦,在起起伏伏中让山曲曲派上了用场。大自然必有大自由的增补、大自由的旋律必有大自然的回响。信口开合、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神游四方。那神韵、那气势、那豪迈、那力度,都会在你心灵的回音壁上凿下深深的印痕,那低沉中的凝重,那昂奋中的无奈,那哀痛中的思索,那无望中的守望,将驱动情感中一切失落的力量。</h3> <h3>河曲民歌中,你会看到雄伟的山,你会看到壮阔的水,你会看到坚毅的人,你会看到鲜活的事。你还会看到,在飘浮白云的蓝天下,放羊的“五哥哥”在演绎山曲曲的故事;而那山圪梁梁上,一茬茬的“情妹妹”们深情的招手,在等待着“赶牲灵哥哥”的回归,扑簌簌的泪蛋蛋和着苦涩跌落在沙蒿蒿里;背井离乡的走西口汉子,哼着浸满泪水和乡愁的歌,苦人苦命跳苦井,横在心际的是诉不尽的苦水、割不断的思念……生命的根蒂往往源自貌似简单的文化,山曲曲正是这样展示着她的无穷魅力。你看,黄河远上,夕阳西下,在山峦起伏、苍茫暮色中,会从那一道道山梁间飘来高亢激越,让人回肠荡气的山歌声。每逢阳春盛夏的闲暇,庄户人会聚集在村口街头,你拉我唱,即兴而发;寒冬夜晚,村民们又围炉坐唱,引吭高歌!是的,在河曲,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河曲民歌,这就是山曲曲!有人甚至说,河曲的鸡呀、狗呀的鸣叫声,也都是依着山曲曲的调。在河曲,“女人们难活唱曲曲,男人们难活也唱曲曲。”河曲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山曲曲,因为民歌是他们的精神的反映,民歌与他们的血肉相连。的确,河曲民歌经历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创造和完善,它积累了代代河曲人的情感体验,代表了河曲人最完美的表情方式和表现手法。</h3> <h3>在这一片土地上,既有女人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也有后生们喊山嗓子的高歌回荡。河曲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田野村头,这里真可说是村村歌声飘荡,天天红红火火。这一切,是多么富有内涵,是多么撼动人心!朴素的往往是伟大的,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质朴、浑厚的山曲曲正是这样展示着她的非凡魅力。</h3> <h3>黄土地、黄土坡、黄河水……黄色的脸和正宗的炎黄味儿,在这高崖巨壑、阔壁深沟间必有一种喧泄方式,能使人性和谐地与之共鸣。在这个山崖和沟梁上,短而快的节奏很难表达出心声的传唱,也传输不到对面的山崖或沟梁上,只有放开歌喉,拖起长腔,使尽丹田之气,忘乎所以,以入无人之境的心态和胆气,才能实现这样的歌唱。山曲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张扬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时空中才能被以苦为乐的人们一代代地自由传唱。</h3> <h3>山曲曲大都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上句一般使用比兴手法,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让人产生联想和想像,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在高空中盘旋飘荡着的山曲曲就是河曲人的第二种语言,似乎他们不需思索、不要整理,张口就会唱出这一首首发自心底、充满真情的歌:</h3><h3>石子湾湾流清水,</h3><h3>至死也是我和你!</h3><h3>茄子开花品青莲,</h3><h3>多见面来少言谈。</h3><h3>房檐上流水接水缸,</h3><h3>天大的难活一肚肚装。</h3><h3>香油辣椒和沙糖,</h3><h3>酸甜苦辣咱二人尝。</h3><h3>回水湾湾旋住船,</h3><h3>你难我难咱二人难!</h3><h3>回水湾湾停不住船,</h3><h3>船翻了咱住水里面。(《酸甜苦辣咱二人尝》)</h3> <h3>是的,这里的人们不简单。那一首首让人心动的曲子,形式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如同他们的举止言谈;内容是那样的丰厚丰富,如同他们的待人接物;感情又是那样的纯真纯粹,完全是山里人坦诚直露的心曲表白。</h3><h3>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空旷山野,为自由舒展的山曲曲的引吭高歌提供了深邃广阔的舞台;质朴豪放的河曲人的气质赋与山曲曲粗犷、奔放的特性;贫瘠困苦的生活给山曲曲歌声中溶进更多的凄伤、哀怨和苍凉;而美好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使山曲曲更蕴含着温馨和深情。就像我们从记事时起就学会了说话、会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一样,河曲人将这种艺术形式完全地融汇到了他们的生命之中,高兴了,唱支山曲曲;烦闷了,唱支山曲曲;伤心了,唱支山曲曲;劳累了,也唱支山曲曲。山曲曲对他们来讲,已经不是浮在生活表皮的简单的艺术,而是融在他们心灵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是来自他们自己的、最本质的、最真实的东西。</h3> <h3>民歌在河曲的土壤上有着悠远的历史。</h3><h3>应该说,民歌的产生远早于文字和乐谱。从《诗经》所载周初至春秋中叶流传在北方的民歌,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可表明中国民歌在2400年前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后,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等等,都曾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 而据河曲县志记载,河曲在元明时代就“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由于河曲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灾荒、战乱、经商、通婚等造成的人口流动,使河曲和她北部的内蒙、西部的陕北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有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和渗透。外地的,外族的文化艺术精华,强烈地滋养和培育了河曲民歌。经过至少七、八百年的孕育、成形、交融、发展,才使它像三春旷野的鲜花一样,丛丛簇簇,连绵密布,平平淡淡,摇曳生姿。千年的民歌如同千年陈酿的老酒,在河曲的土地上散发着浓浓醇香!</h3> <h3>山曲曲,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唱也可以,哼也可以,放开喉咙拼命喊山可以,抿起嘴巴心里默唱也可以,艺人演员舞台表演可以,五音不全者自娱自乐也可以。它,成了老少咸宜的民歌。她与陕北信天游、青海花儿、内蒙爬山调并列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奇葩。</h3> <h3>《毛诗大序》曾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真正的歌,它来源于心,是情感在心中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后压抑不住的渲泻和爆发。山曲曲便是这样一种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艺术形式。它豪放粗犷,直抒胸臆,是河曲人最熟悉、最贴切、也最痛快淋漓的表达方式,用河曲人自己的话说:</h3><h3>红公鸡叫明天大亮,</h3><h3>庄户人爱把个山曲曲唱。</h3><h3>心里头高兴喉咙上痒,</h3><h3>走着坐着想把山曲曲唱。</h3><h3>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草,</h3><h3>唱山曲儿自古不用教。</h3><h3>山曲儿好比壶里的酒,</h3><h3>装在咱肚里出在咱口。</h3><h3>山曲儿本是顺口溜,</h3><h3>多会儿想唱多会儿有。</h3><h3>唱山曲儿全凭曲口才,</h3><h3>有情有意就对上来。</h3><h3>三十六眼窗窗糊斗方,</h3><h3>唱曲儿给亲亲打比方。(《唱山曲儿全凭曲口才》)</h3> <h3>听歌如见人,听歌如见景,山曲曲以它朴实优美的旋律,浓郁鲜明的特色流传在黄土高原上。它不但记载着河曲的历史变迁,而且记录着河曲大地上劳动人民的劳作、生活和爱情。抒发着他们的喜怒哀乐。</h3> <h3>黄河的滋养、长城的呵护,哺育出了山曲曲这朵绽放在黄土高原的花朵,也培养了淳朴的河曲儿女。河曲儿女在他们家乡的黄土地上生活着、创作着、歌唱着。正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h3><h3>为人不会唱山曲儿,</h3><h3>好比心上没魂灵儿。</h3><h3>唱曲曲容易叠调调难,</h3><h3>学会唱曲曲解心宽。</h3><h3>刮起春风浪头响,</h3><h3>小妹妹开心由不得唱。</h3><h3>石竹竹开花通焦红,</h3><h3>山曲曲里头见人心。</h3><h3>哥哥爱唱妹爱听,</h3><h3>真魂魂拧成一股绳。(《学会唱曲曲解心宽》)</h3> <h3>多少年来,沧桑变幻,斗转星移,山曲曲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唱着。 </h3><h3>河曲民歌的种类很多,既有直接配合劳动特点的节奏强烈的船夫号子、打蓝调、提水调等号子,又有优美抒情的生活歌、情歌等山歌,还有流丽畅达的四季歌、揽工调、送情郎等小调。这里,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民谣、歌舞曲、山曲、小曲、套曲、风俗歌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又以山曲和小调为主。这些曲调悠扬浑厚,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很浓。</h3> <h3>现今流行的一万多首河曲民歌中,有叙事的、言情的,有诉苦的、明理的。它们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河曲人的生活和感情,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朝代兴替,悲欢离合,战乱灾荒,农事劳碌,全属民歌反映的范畴。既有热烈高亢的《打蓝靛》、《黄河船夫曲》,也有凄凉幽怨的《方四姐》、《小寡妇上坆》;既有反映古代封建帝王昏庸无道的《隋炀帝下扬州》,也有揭露当今部分干部弄虚作假的《浮夸风,害人穷》;既有旌表古代功臣名将的《颂杨将》、《天门阵英雄》也有赞颂当代领袖的《解放区对歌》、《毛主席爱咱赛亲娘》等。而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等题材的内容,所占比例最大。现在,河曲民歌有一部分被爱好者们搜集整理出版了,但大部分仍在口头传唱。</h3> <h3>河曲民歌是河曲人与生俱来的伙伴,河曲民歌在流行、演绎的过程中,客观上陶冶了河曲人淳朴、善良、刚毅、豁达、坦诚的品性。它是人们在愁苦之至和喜悦之极时发泄情感的自娱形式,也是表现自己并希图博得他人爱慕和赞赏的一种手段;它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无可替代的媒介,也是儿童两小无猜说学逗唱的游戏;它是记载河曲岁月变迁的史籍,也是宣扬历代英雄业绩的教本。可以这样说,山曲曲那悠长悠长的调子,是女人们手中捻不完的绵线;而那威猛有力的男声是崖畔畔上耕耘的后生们憧憬美好明天的一声声呼唤。河曲民歌是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用音乐元素探究河曲年轮的百科全书。</h3> <h3>在河曲这块黄土地上,在黄河日夜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你会听到这样的提问:</h3><h3>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h3><h3>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h3><h3>几十几条船上几十几根杆?</h3><h3></h3><h3>几十几个艄公把船扳?(《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h3> <h3>滔滔黄河,孕育了千年古国灿烂的文明,积淀了民俗民情悠久的历史。在黄土高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仅塑造了淳朴、勤劳而宽厚的个性,也创造了这种刚劲激昂、剽悍豪放的扳船号子。号子产生的时代比较早。早在原始时代,就有了所谓的“劝力之歌”即后来的劳动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河曲民歌中有诸如森林伐木、抬木,黄河摇橹、拉纤,建筑工地打夯、打硪,造纸时的搅屑,制蓝靛时的打蓝等方面的号子。</h3> <h3>那些经年累月在黄河上生活的船工,他们把每一次与风浪的搏斗,当作是与命运的挑战,当作是显示他们英雄本色的机会。他们的歌声,惊雷炸耳、声如裂帛,高亢疏散、有韵无拍。那是他们在惊涛骇浪中凝聚群体力量,用生命与自然搏斗的呐喊,是他们在危难面前不甘低头、不甘屈服的奋力抗争,是他们在生死抉择的紧急关头迸发出的高度智慧和能量!他们是在与死神搏斗中谱写壮烈的英雄!劳动号子,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h3> <h3>而《羊倌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宽阔明亮的美丽境界:</h3><h3>一朵朵白云山圪顶顶上飘,</h3><h3>一群群肥绵羊青草弯弯里跑。</h3><h3>青草弯弯杨柳叶叶摆,</h3><h3>红丹丹的阳婆桃杏花花开。</h3><h3>画眉眉那羊羔羔虎头头,</h3><h3>柔软软的绒毛毛绵圪溜溜。</h3> <h3>你看,遍地的奇异花朵,冒着热腾腾的野魅,积蓄着力量和霸气的花树生满了山野。蓝天,青草,白云,绵羊,少男少女们奔跑在花海麦浪里……是啊,热情是心中的一支火炬,正是有了它,苦难中的人们才能挣扎着活下来。尽管他们披枷带锁,但胸襟仍是那样地宽阔,所以《羊倌歌》才能欢快地带着醉人的乡土情讴歌劳动生产。</h3> <h3>山曲儿,是生活在河曲的人们都会随口吟唱的泥土味十足的歌。绵亘不断的黄土坡,古朴温暖的土窑洞,浓厚淳朴的家乡情,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坦坦荡荡的胸怀。一支山曲曲不仅唱出了生命中最原始的冲动,也唱出了这里人们心灵深处像黄土一样深厚的情感。</h3><h3>厚不过黄土高不过天, </h3><h3>唱一唱山曲曲解解心宽。</h3><h3>黄河水大浪头响,</h3><h3>唱起山曲曲想亲娘。</h3><h3>青皮皮蔓菁脆格盈盈甜,</h3><h3>庄稼汉的山曲曲唱不完。(《庄稼汉的山曲曲唱不完》)</h3> <h3>那从心田里流出来的山曲儿,粗犷、豪放、高亢而激越。唱出了河曲男人的豪气,唱出了河曲女子的柔情。那歌声里涌动着一种渴望,一种欢乐,一种期待,一种宁静,那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吼声。歌声里有着对黄土高原的热恋,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着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有着对大自然无限的崇尚……山曲曲的歌词是即兴创作出来的,“唱曲曲本是肚里生,心里有甚就唱甚”,这里有本真的记叙,有纯朴的感情,有大胆的想象,也有巧妙的比喻,它是歌者情感体验的结晶。</h3> <h3>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关于《走西口》的山曲曲,是河曲民歌里的精品了。之所以传唱几百年而不衰,不仅仅是它优美动听的旋律,也不仅仅是它凄美委婉的情节,而是那发自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当年,这个赤贫的地方,受苦的人不堪灾荒和重利盘剥,背井离乡,男人成群结伙到内蒙给人揽工,以求得可怜的温饱和微薄的工钱,这便是“走西口”或“走口外”。走西口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有不少人因一年累到头却两手空空而无法回家,常年在内蒙流浪;也有的人因遭遇土匪、野兽或身患疾病而亡命口外,永远见不到了故乡的山水和故乡的亲人。因此,男人们的每一次走西口,实际上就是和亲人的一次生死诀别。每年入春,男人们结伙出发时,在黄河渡口,扶老携幼,便聚满了送子的父母和送夫的妻子,他们手拉着手,眼望着眼,说不完的话语,看不够的脸。黄河的涛声,因汇入了更多的撕心裂肺的号哭声而凄楚和惨烈起来!妻子多方叮咛,情意绵绵,娓娓感人,那是浸满泪水和乡愁的情歌哟。背起铺盖走西口的哥哥,一步三回头地留恋自己的故土,哭成个泪人人的情妹妹,向命运发出了“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的质疑:</h3><h3>烂大皮袄卷铺盖,</h3><h3>穷光景逼得哥哥走口外。</h3><h3>一把拉住哥哥的手,</h3><h3>该叫你在呀该叫你走?</h3><h3>脚踏住河岸手扳住船,</h3><h3>有两句知心话没说完。</h3><h3>哥哥走呀妹子在,</h3><h3>十指连心怎分开。</h3><h3>喜鹊鹊出窝窝还在,</h3><h3>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h3> <h3>这类民歌的内涵深刻,一经接触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你当初并不经心,但它却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闪现,让你难以忘怀。</h3><h3>河曲保德州,</h3><h3>十年九不收。</h3><h3>男人走口外,</h3><h3>女人挑苦菜。</h3><h3>一提走西口,</h3><h3>双眼泪长流。(《挑苦菜》)</h3> <h3>这是一首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很有代表性的河曲民歌。可以说,它积累了我们祖先的情感体验,凝聚了民歌最完美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它和我们的遗传基因相吻合。从民歌准确、生动、简朴、真挚的表述中,我们得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它和我们血肉相连的那种感觉。由于它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所以非但不使人觉得抽象,反而感到更形象、更生动,因而更加感人。</h3> <h3>河曲民歌中数量最多、情感最浓烈的是情歌。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本能,也是少男少女之间最美好最甜蜜的内容。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呼唤爱情的发自内心情感的呐喊就永远不会止息。旧社会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不论是繁荣发达的城镇,还是闭塞偏远的山乡,人类最原始的情爱冲动必然会冲决道学先生的堤防,那种朴实无华未加任何修饰的、如醉如痴的爱恋也必将会被演绎成各种文艺形式来表达。山曲曲,就是这样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释放方式并得到人们的认可的。</h3><h3>刮起东风水流西,</h3><h3>摆下枕头想起你。</h3><h3>前半夜想你关不住门,</h3><h3>后半夜想你搧不熄灯。</h3><h3>前半夜想你翻不过身,</h3><h3>后半夜想你等不到明。</h3><h3>二更鼓想你到鸡儿叫,</h3><h3>手巾巾攥泪谁知道!(《摆下枕头想起你》)</h3> <h3>占有并不意谓着真正获得,暂别也并不意谓着永久舍弃。尽管你在天之涯,我在海之角,但却有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样也就有了因思念而痛,为思念而泣血的牵挂。</h3><h3>前沟里的石头后沟里的水,</h3><h3>数九寒天眊妹妹。</h3><h3>房背后等了你多半夜,</h3><h3>满天的星宿都数遍。</h3><h3>十冬腊月数九天,</h3><h3>房背后等妹妹实可怜。(《数九寒天眊妹妹》)</h3> <h3>两情相悦、心心相印、长相知、永不疑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盼望和谐,希望团圆是人类的一种善意和美好的祈望。</h3><h3>人家相好手拉着手,</h3><h3>咱二人相好隔下一道沟。</h3><h3>咱二人相好难上难,</h3><h3>见一面要翻两座山。</h3><h3>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h3><h3>五十里路头眊妹妹。</h3><h3>咱相跟上走了相跟上来,</h3><h3>咱相跟上爬上望乡台。(《咱二人相好难上难》》</h3><h3>不论这对恋人最终的结局怎样,人们盼望的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希望爱情悲剧从此谢幕,不复上演。</h3> <h3>河曲人的火一样的恋情,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燃烧着,被西北风吹得蔓延开来,便丰富了山曲曲宝库。河曲的山曲曲山得甜蜜,山得幽默,山曲曲里的情歌曲调柔美,情意缠绵、唱出了含蓄的内心冲动,唱出了青年男女的委婉心志。</h3><h3>想亲亲想得手腕腕软,</h3><h3>拿起那筷子端不起个碗。</h3><h3>想亲亲想得迷了窍,</h3><h3>抱柴禾跌进个萝卜窖。</h3><h3>还说人家不想你,</h3><h3>半碗捞饭泪泡起。</h3><h3>还说人家不想你,</h3><h3>三天吃不下两颗米。</h3><h3>想你想你真想你,</h3><h3>泪蛋蛋好比连阴雨。</h3><h3>想亲亲想得见不上,</h3><h3>墙上画下你人模样。(《还说人家不想你》)</h3><h3>这是红扑扑的脸,这是火辣辣的情,这是羞答答的语言,这是人间的真情实感。多少情愁多少梦,都化作了爱的火焰和爱的柔情。</h3> <h3>山曲曲里传唱的爱情纯厚、率直、火热、忠贞,烈酒一般叫人一“吟”即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曲曲是真正的空前绝后的艺术!山曲曲里的爱情健康执着,它的勇敢、大胆能叫人心惊脸热、不好意思:</h3><h3>三五蓆子二五毡,</h3><h3>顶上咱小命不怕人管。</h3><h3>亲亲亲亲你不要抖,</h3><h3>咱二人顶上两颗头。</h3><h3>咱二人抱得紧紧地,</h3><h3>哪怕人头落就地。</h3><h3>“咱二人相好一对对,</h3><h3>铡刀剁头也不后悔!”(《铡草刀剁头不后悔》)</h3><h3>爆烈烈的令人咋舌,火辣辣的让人心跳。他们爱得有多真,恋得有多深,一腔痴心何等忠贞!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山曲曲,这就是实在实在的甜美爱情。从这首山曲曲准确、生动、简朴、真挚的表达中,我们得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h3> <h3>过了一道河河爬了一座山,</h3><h3>眊妹妹跑得我两腿酸。</h3><h3>翻了两架崖头下了三道坡,</h3><h3>见不上妹妹想死个我。</h3><h3>过了两座小桥盘了两架沟,</h3><h3>浑身身热得汗直流 。</h3><h3>满天乌云月不明,</h3><h3>见不上妹妹我心嘴嘴疼。(《眊妹妹跑得我两腿酸》)</h3><h3>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去会见自己远方的梦中情人,这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社会,需要作出多么大的心理努力!但当爱情和封建伦理道德发生矛盾时,对爱情大胆无悔的追求自然占了上风。</h3> <h3>再看,一位想亲亲的妹子泪眼婆娑地盼着走西口的哥哥回归:</h3><h3>夜夜听见马蹄子响,</h3><h3>扫炕铺毡换衣裳。</h3><h3>听见哥哥脚步声,</h3><h3>圪颤颤断了根二号针。</h3><h3>听见哥哥唱上来,</h3><h3>热身子扑在冷窗台。</h3><h3>听见哥哥脚步响,</h3><h3>一舌头舔烂两块窗。(《夜夜听见马蹄子响》)</h3><h3>全是实写,全用白描,滚烫的话语,不加任何修饰。山曲曲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典型特征的细节作为表达感情的替代物,把一个女子对心上人那种纯纯的、浓浓的爱表现得真实而生动,这就是爱的乐章!</h3> <h3>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粗服不掩国色。”河曲民歌中描写了好多感天动地天长地久的爱情,足以让满腹经纶的爱情诗人汗颜不已。在民歌面前,诗人们纯美艳亮的创作都变得苍白肤浅。</h3><h3>枣木钩心杏木轴,</h3><h3>耐磕耐磨交到头。</h3><h3>大水刮不断青草根,</h3><h3>雷电打不断心绳绳。</h3><h3>深更半夜眊妹妹,</h3><h3>狼吃狗啃不后悔。</h3><h3>抱住亲亲亲上个嘴,</h3><h3>满肚肚生铁化成水。</h3><h3>江南的燕子云里头飞,</h3><h3>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深更半夜眊妹妹》)</h3><h3>尽管当代诗人使出浑身解数,极尽缠绵悱恻描写之能事,终归不及山曲曲来得轻巧、直接、大方。语言精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爱情大胆的吟唱达到了极致。</h3> <h3>的确,山曲曲中的爱情火辣辣的,叫你我耳热脸红,羞于启齿,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h3><h3>荡气回肠的山曲曲,时时穿越头脑,穿越胸膛,穿越梦想,在人们的生命里回荡。</h3><h3>当你站在厚土高崖上放眼望去,那几乎没有尽头的绵亘不绝的黄土高原,是那样深厚地逼向天宇。没有峻峭高拔却处处显示着雄浑、豪壮和坦荡。当你在独崖上守着一群饥饿的寻寻觅觅的羊群,当你披着烂羊皮袄独行在夕阳西下的黄土高坡上,你的心血骨血和气血不由地要涌出生命里那种最原始的冲动。此时断崖上的你又怎能不把满腔的爱和对想象中的情人的渴望,对着大地、对着蓝天、对着无人知晓的荒原,无拘无束地吼唱!</h3> <h3>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h3><h3>想一回哥哥脱一层皮。</h3><h3>白日里想你穿不上针,</h3><h3>黑夜里想你吹不熄灯。</h3><h3>青石板栽葱扎不下根,</h3><h3>妹妹离了哥哥活不成人。(《想一回哥哥脱一层皮》)</h3><h3>比兴手法的运用把情感的抒发推到了极致。一种缠绵悱恻而又无法排遣的怀恋之情像一张细密的网一样,紧紧地罩在听者的心上,让人喘不过气。而南唐李后主的《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与其相比,那分量,那深度,那色彩,那情感,就都相距甚远了。</h3> <h3>咱二人相好脸对脸睡,</h3><h3>哪怕立马咽了这口气。</h3><h3>大红盖体咱伙盖上,</h3><h3>哪怕尖刀架在咱脖子上。</h3><h3>一圪瘩砖头咱二人枕,</h3><h3>你顶上脑袋我顶上命!(《你顶上脑袋我顶上命》)</h3><h3>这是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无需和声,有山崖的共鸣;无需交响,有黄河的伴奏;无需表演,是本色的体现;无需规范,是出自真情,完全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无需舞台,山梁沟峁有无数知音的捧场。</h3><h3> 还有比山曲曲更血统、更颤抖、更如云似梦似曾相识的那种久别重逢吗?</h3><h3> 是的,站在河曲的高崖上望黄河南流而去,山曲曲,长歌一曲惊天宇,情深意切撼大地。她的存在已超过了艺术的领域,她的领域当属于人类神圣的殿堂。</h3><h3>山曲曲,是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传唱不衰的音响,是飘过河曲人梦中最绵长最深情的歌,是他们生命中回荡不息的永远的主旋律……</h3><h3> </h3> <h3>河曲民歌中的小调,占比例也非常之大。小调是一种介于山曲曲和二人台之间的艺术形式;也从它开始,河曲民歌有了笛子(当地人称作“梅)、四胡、扬琴等器乐伴奏。据河曲县志记载,小调在清代康熙年间即非常盛行,粗粗算来,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小调常常是劳动之余和民俗节日、集会时演唱的内容。歌唱者不仅有一般的群众歌手,还有大量的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它一般的形式为独唱、对唱、齐唱等,间有对白,如有女角,一般也是男扮女声。唱法真假嗓结合,唱段多带叙述性。小调比号子和山歌细腻,曲调更优美流畅,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小调的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比号子和山歌更容易流行。小调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曲折的,有节制的,因为有了更多的艺术加工的可能性,所以形式上精雕细琢,更加规范。但是由于内容和曲调基本固定,所以难免失掉了即兴演唱时的新鲜、亢奋和生动。</h3> <h3>《五哥放羊》便是小调中颇为流行的一个叙事小段。这首民歌以月序形式展开,一个月为一个基本乐段,每段的音乐也大体相同,下句大多是上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旋律进行中,时而委婉平滑,时而棱角突出,圆润中有起伏,柔情中有刚性,是一种山曲曲的变奏风格。故事中的一对相处日深的恋人,爱得昏天黑地,恋得生死相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恋人的爱,创造出了经得起平淡流年考验的爱的最高境界。那跳荡的节奏和兴奋的旋律,表露出五哥和三妹妹充溢于全身心的喜悦和满足。</h3><h3>(生)三月里来是清明,</h3><h3>(旦)三妹妹爱扎一根红头绳。</h3><h3>(生)红头绳绳绿扎根,</h3><h3>(旦)我问一声五哥亲不亲。</h3><h3>…………</h3><h3>(生)七月里来豆角角白,</h3><h3>(旦)五哥放羊没回来。</h3><h3>(生)一天没见三妹妹面,</h3><h3>(旦)口含冰糖不想咽。</h3><h3>从这个看似很老套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不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对爱情都有一种不舍的追求。而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见钟情的姻缘和毫无铜臭气味的爱恋。</h3> <h3>河曲民歌中让人动心的乐章还有扳船号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代代河曲人,在和黄河的搏斗中,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拼搏,也学成了坚毅的品格。是啊,黄河,是河曲人狂勃的脉动、不竭的热血,它和象征着河曲人坚韧的筋骨、挺拔的脊梁的长城一样,造就成了河曲人的勃勃生机:</h3><h3>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h3><h3>亲不过这水来爱不过这山,</h3><h3>厚不过这黄土高不过这垣,</h3><h3>美不过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h3><h3>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h3><h3>谁有我这水来谁有我这山!</h3><h3>几千年的日子风刮散,</h3><h3>山曲曲从来就没有断!(《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h3> <h3>坡坡上那犁哟河滩上那个纤,</h3><h3>拽出那山曲曲千千万。</h3><h3>水灵灵的闺女火朴朴的汉,</h3><h3>汗珠子掉得土冒烟。</h3><h3>枣花花那个香哟海红果果甜,</h3><h3>圪梁上那个妹子牵魂的线。</h3><h3>土窑里有我祖祖辈辈的恩和怨,</h3><h3>人走那个千里也要往回返。(《人走千里往回返》) </h3><h3>让所有的喜欢音乐喜欢歌唱艺术的人们到河曲走一走吧。在这个诞生过杨家将、白朴祖先的净土上,你一定会从那质朴无华但不同凡响,具有长城的伟岸和黄河般奔放的山曲曲中,找到一种生命的张力和心灵的震荡。</h3> <h3> 啊,千百年来,河曲这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古老黄土地,始终处于中原农耕的汉族和草原游牧民族对峙与冲突的前沿阵地。她经历了战国离乱、享受过汉唐风月,承受了宋元明清的金戈铁马。她用血与火锻铸了意志,她的历史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和游牧文化的自由,她留下多少柔肠百转的传奇故事,创造了多少亦壮亦美的磅礴气象!</h3> <h3>有人说,晋西北是儒家文化未曾耕犁的土地,所以保持着纯粹的原始和流水般的畅达,山曲曲就是这样自然而自由地传承着生命的轨迹。山曲曲之所以有极高的水平,是因为它集合了历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它是这一个地区的人民在千百年历史中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创新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表达手法的结晶,它代表着河曲人民最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h3><h3>让山曲曲在中华文化的交流中畅响吧!她是黄河这条中华母亲河的旋律,是我们生命的殿堂,她印证着民族文化执著的足迹。</h3> <h3>有少量照片来自网上,谢谢这些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