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矿局十大地质楷模:一朵美丽的地质花 ——记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张秀芝

河北省地质工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秀芝在沽源县作报告</h3> <p>“叮铃铃……”,急促而清脆的电话铃响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办公室里,张秀芝像往常一样,早已伏案于电脑桌前,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金灿灿的晨光像跳动的音符,从窗户斜射进屋里,照在她专注而平静的脸上。流年早已在她的脸上留下丝丝印记,眼角的细纹在阳光下安静的躺着,像是在回忆一段段不平凡的往事。<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宝剑锋从磨砺出</b></div>1990年,张秀芝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承德四队工作。第二年就独立承担了一个大型项目,由于她的卓越表现,同年底即被破格任命为二分队第二技术负责,主持化探工作。为了获得野外一手资料,她和男同志一起出野外取样,住老乡民房,带着干粮,穿山越岭,跋山涉水,说走就走,说干就干,一天要走几十里崎岖山路,整天在人烟稀少的沟沟坎坎里奔波,咬牙承受着女同志体力和意志的极限。近年来,作为负责技术质量的总工,她仍然坚持出野外检查指导工作,哪里可能出现问题她就检查哪里,哪怕是因为一个采样点,她也要爬陡波,钻深山,顶烈日,跋涉数小时去查看。她不畏艰辛、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连许多男同志也由衷地佩服和慨叹。<br>自古家庭事业难两全,可在处理这一矛盾关系上她从不犹豫,永远将工作放在第一位。1993年4月,她正忙于一份报告整理工作,远在数百里之外的父母从乡下赶来承德看她,也想顺便看看承德的名胜避暑山庄。脑中满是工作的她却无暇陪伴父母半天,不顾父母人生地不熟,更不顾母亲多病不能多走路,挤出时间把父母送到避暑山庄门口,就自行回到办公室赶写材料了。当时她觉得往后还有机会,或是等周末再陪伴二老,但是没想到由于二叔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母匆匆返程。不久之后,母亲也发现肝硬化,再也没有来过承德,直至一年后去世。这让她痛悔不已,那天没能陪陪多病的母亲好好逛一逛成了她终生遗憾。1993年初,她怀孕在身,行动不便,但春季正是地质队野外采样的最佳时段, 她不顾强烈的妊娠反应,照常出野外检查工作。在产后两个多月,她就开始审材料,由于休养不好,留下了很严重的眼疾、腿疼等后遗症。因为无暇照顾,女儿出生后的14个月就送到了乡下,直到上小学才接回。但因为常出野外,一走就只好把孩子托同事照管,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妈妈好像一个漠不关心她的陌生女人,以至于孩子数次质问她是否亲妈。2009年女儿临近中考时,她仍坚持到野外工作,让一个小女孩自己在家,一走数日。回来时发现女儿自己煮方便面,杯碗狼籍,见此景她心中非常难受,幸好孩子很争气考上了重点高中。<br>2006年9月底,她因病做了手术,虽不是大手术,但医嘱要求至少休息一周。她当时正负责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需要采集水稻样品。当时已至水稻收获时间,为了不使项目工作后延一年,她不顾医生劝阻,在做完手术后的第三天就出了野外,造成伤口严重感染发炎,她也只在野外工作地的唐海县医院做了一下简单治疗,第二天又继续野外工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海无涯苦作舟</b></div>2004年,张秀芝了解到河北省正拟开展农业地质调查项目,需要地球化学专业人员。这一消息激起了她继续深造的念头。在获得报考资格后,她立刻着手准备。去卫生间时,都把外语词典悄悄夹在腋下,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准备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4月她顺利通过了考试和面试,9月份,在她人近中年之际,离家撇下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工作14年后重回母校深造,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br>校方公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与要求。她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自己不是来混学位的,而是来学习深造的。要获得名符其实的博士学位,于她来说意味着怎样的压力和艰辛。一定要成功,一定学有所成。要强的性格加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旅。<br>已经37岁的她像中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认真做笔记。业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专业资料,听各场国内外专家的技术报告及学术讨论会。除了必需的吃饭、睡觉时间之外,其余时间她都在学习,眼冒金星之后,揉揉眼,再接着看资料。<br>读博三年期间,她抛家舍业,几乎日日挑灯夜战,阅读国内外文献300余篇,撰写读书报告3万余字,参加科研项目3个,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系统掌握了国内外生态地球化学的理论体系及工作方法。2007年5月22日,她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优秀博士论文,在导师所招的6名学员中第一个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证书虽显气派,可这其中蕴含的辛苦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毕业答辩之后,她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内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这样的话说着容易,但要实践这样的箴言,没有强大的毅力和艰苦的劳动是根本实现不了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血育成果满枝</b></div>2006年,张秀芝由承德地质四队调到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工作,参加大型省部合作项目“河北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并迅速成为该项目的首席技术专家。<br><p></p><p>这年年底,由于爱人经常出差,孩子长期无人照顾,她把女儿由承德接到了石家庄,当时还没有房子,她带着女儿住在办公室里,从此开始了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2008年五一之后,她正式主持编写“河北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这是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在河北省的首次实践,又属于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模式,许多内容需要探索创新。时间紧任务重,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在全体技术人员会议上,她掷地有声:“任何人任何事不能阻挡我对报告质量的追求”。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究中。晚上女儿写作业她写报告,一天工作10余个小时。2008年11月30日,她带着孩子离开办公室搬进了新家。办公室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她每晚都让孩子一人在家,自己到办公室里接着写报告。等她下楼时单位大门都锁上了,她把门卫师傅叫起来开门。后来她跟师傅约定,见她关了办公室灯、她出门之后再锁大门。就这样,她办公室的灯亮与否成了师傅锁门的信号。在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报告评审的14个月时间里,她没有在家休过一个周末,没有在家呆过一个晚上,孩子都习惯了妈妈不在家的生活,饭后她略晚一点走,女儿就直问:妈妈还不走啊!<br>她先后5次对报告进行修改,直到她满意定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这样全力打拼及项目组人员的一致努力下,报告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获国内同类项目最高分,分获院长、局长特别奖,国土资源部二等奖。在报告评审结束返程的路上,她在项目组人员面前突然禁不住流泪,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份优秀报告的份量,这其中浸透了她多少汗水和心血。<br>2011年,她向更高目标冲刺——主编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总报告,这是我省农业地质调查近10年的成果集成,事关重大,为了节省时间,她索性住在了办公室,夜以继日地工作,又一次开始了以办公室为家的日子。<br>经过连续6个月的无休息日工作,她终于在2011年底全面完成了报告编写工作。2012年3月15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组织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验收。省部领导及专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誉与评价,认为项目对河北平原土壤养分、土地污染状况、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富硒土壤、名优特农产品产地环境等进行了系统评价,构建了河北省资源和环境信息的重要平台,调查成果为河北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经济提供了原创性的数据资料。特别是340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的发现,被省内外多家媒体视为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报道。目前,省内多家企业、农村合作社等正着手开发富硒农产品,部分富硒农产品已经上市。她以突出的工作成果为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br>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张秀芝同志的事迹正是对这朵成功之花的完美诠释,爱岗敬业、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追求完美,这样的要求和标准她不折不扣地坚持了二十多年,虽然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她始终无怨无悔。这就是她,一个长期坚持工作在一线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一朵用全部青春热血浇灌而盛开的地质之花。<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秀芝与合作团队现场讨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秀芝在现场调研</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