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无猜六十载——再聚首情深意更浓

禹辛

<p><b>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第一职工子弟小学教学楼旧貌(现如今已是危楼)教学楼正门上方二楼的几扇窗户,曾经是我们四年级就读的教室。</b></p> <h3><b>本钢一小六年五班全体同学录。</b></h3> <h3>  本溪钢铁公司第一职工子弟小学坐落于明山区体育路5号,其前身是本溪市北地完小,1958年更名为本溪钢铁公司第一职工子弟小学,1970年根据需要调整为本溪钢铁公司第四中学。随着全国企业体制的深化改革,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解决企业办学的困境,2007年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本钢第四中学剥离出去,并入本溪市第十二中学。至此对本钢一小的印象将永远驻留在我们的心中。</h3><h3><br></h3><h3> 时光荏苒,六十年前的1959年9月,我们相聚在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第一职工子弟小学(简称本钢一小)一年五班,有幸成为发小同学。那时本钢一小在本溪市算是最好的学校了,我们所在的班级又是全校唯一的教育“试点班”。</h3><h3><br></h3><h3> 在我们进入一年级下学期时,学校研究决定一年五班为全校教育“试点班”,为精炼“试点班”人员,班里天天考试,同学们都非常认真,也很紧张,每次考试后,班主任郭枝凤老师都要把成绩在后面的几位同学交给学校,分配到其他班去,最后那次考试有几名同学都走到教室门口了,最终还是被老师叫住,他们万幸地留在了“试点班”里,学校还从其他班级調进几名品学兼优的同学,最后班级精简为37名同学,一直到升入五年级时,学校又从其他班充实进来13名同学,进入六年级时又从外地转来1名同学,毕业时全班已经有51名同学了。</h3><h3><br></h3><h3> 曾记得一年级班主任是郭枝凤老师,二年级班主任李桂琴老师,三年级班主任高爱娣老师,四年级班主任陈静环老师,五年级班主任赵淑媛老师,六年级班主任乔雪范老师,数学谭玉娟老师,音乐马丽云老师,体育刘正义老师,历史李靜然老师,自然张乙老师,美术刘承约老师,少先大队辅导员孟淑菊老师,校长邵先义、贾奇。</h3><h3><br></h3><h3> 六十年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我们怀念着老师您带我们走过的分分秒秒!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们的老师。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六年来有您的教导,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一路上有您的关注,我们才更加的自信、勇敢……,老师,谢谢您!</h3><h3><br></h3><h3> 班委会成员:班长(少先队中队长)陈义新,学习委员赵小兵,体育委员韩勇,文娱委员张健,生活委员阎莉。<br></h3><h3><br></h3><h3> 曾记得,学校新教学楼门前有几棵高大的杨树,操场西侧有一片杨树林,每当下课铃声响后,学校操场就成为我们游玩的乐园。踢键子、跳绳、踢足球、跳格子、弹玻璃球、平衡木、单杠……玩的开心快乐,疯的无忧无虑!</h3><h3><br></h3><h3> 那个年代,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任,经常找时间家访,与每位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也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清晰的记得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特别淘气,经常在校内外惹事生非,一天午后老师去家访,不知道是谁事先告诉了他,他刚想下楼逃跑,就看到老师已经上楼来了,他吓得转身就从二楼平台跳了下去,傍晚回到家中,免不了遭到父亲的一顿胖揍。</h3><h3><br></h3><h3> 那时,老师根据家庭住址以及学生的在校状况,分组成立多个学习小组,同学们轮换到组内同学的家庭学习,谁有不会的作业题,其他同学主动帮助讲解,完成了作业,同学们又在一起玩捉迷藏,还经常天真无邪地玩“过家家”游戏,一晃6年的小学生活很快结束了,毕业时没有留下我们与老师的合影,有些遗憾,我们只有手捧小学“毕业证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母校。</h3><h3><b> 再见了,童年!</b></h3><h3><b> 再见了,试点班!</b></h3><h3><b> 再见了,儿时的母校!</b></h3><h3><br></h3><h3><b> 生活在有你的岁月中,我们快乐,我们幸福;在有你陪伴的日子里,伤心时,你来安慰我们;快乐时,与我们同分享;困难时,与我们一同承担,感谢你,童年!感谢你母校!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b></h3> <h3><b>小学毕业证书。</b></h3> <h3><b>1960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高明、张健、阎莉、赵小兵、陈义新与其他品学兼优的同学,第一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四名女同学在北地照相馆留下了靓丽的身影。</b></h3> <h3><b>1960年5月1日,学习委员赵小兵光荣的戴上了鲜艳红领巾。</b></h3> <h3><b>1963年四年级时,班主任陈静环老师带领品学兼优的女同学在本溪市中心公园合影。</b></h3><h3><b><br></b></h3><h3>前排左起:张杰、翟立芳、刘云娟、张健、阎莉</h3><h3>后排左起:王浩、高明、陈静环(老师)、石抗美、赵小兵</h3> <h3><b>  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童年里发生的事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童年里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它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b></h3> <h3><b>  一、两小无猜——童年轶事</b><b> </b></h3><h3><b><br></b></h3><h3>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淹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h3><h3><br></h3><h3> 童年,是一个充满欢笑的字眼,一个充满快乐的字眼,一个充满幸福的字眼。如果说童年它象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那么童年趣事就象是那一粒一粒闪闪发亮的珠子,不时地催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童年的往事让人如此着迷,那是一颗童稚的心,在诉说着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h3><h3><br></h3><h3> 快乐的童年像雨后的彩虹一般,缤纷绚丽,曾经做过的很多有趣的事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在童年的天空中闪烁。偶然自己或别人提起来就引来一阵欢笑。</h3><h3><br></h3><h3><b> 1、“过家家”</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午放学了,吃过午饭,阎莉学习小组的几名男女同学不约而同的来到家住北地工字楼阎莉同学的家。</h3><h3><br></h3><h3> 阎莉的母亲是一位慈祥可亲的日籍华人,同学们都尊称她阎妈妈。那天,阎妈妈正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着,我们一个个认真的趴在桌子上写着作业,没有一人打闹,很快完成了作业。不知是谁提出玩“过家家”游戏吧,同学们一致响应,还把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都做了安排,阎莉还找来道具装扮一番,像模像样,非常逼真有趣。陈义新和高明还经常假扮新郎和新娘,同学们为他俩举行婚礼。</h3><h3><br></h3><h3> 一次汪雨欣高兴之余手拿木制玩具刀蹦到桌子上乱舞,只听“砰”的一声响,头顶的一支白帜灯泡被打碎了,正在尴尬茫然之时,恰巧阎妈妈进到屋内取东西,这名同学见状,竟惊慌失措的躲进桌子底下,不知如何是好,忘记了向阎妈妈道歉,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阎妈妈听说后也露出了笑容。</h3><h3><br></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2、祖国的花朵</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1年冬季的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本溪市人民文化宫观看电影《祖国的花朵》,影片通过讲述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之间共同进步的故事,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展示了50年代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充满清新的时代感;它既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走着去市人民文化宫。电影放映结束后,没有家长接送,家住北地工字楼附近的陈义新、张健、赵小兵、阎莉、汪雨欣、石抗美、高明……手拉着手回家,一路蹦蹦跳跳,唱着、笑着,欢快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洒满了一路。</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踏着洁白的、厚厚的积雪,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在为我们伴奏,我们唱的是谁也听不懂的外语歌,只有自己明白,走到谁家,谁就与同学们挥手再见,其他同学仍继续蹦着、跳着、唱着,无忧无虑,亲切、温暖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h3><h3><br></h3><h3><b>&nbsp;&nbsp;&nbsp;&nbsp; &nbsp; 3、“试点班”考核</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一年级下学期刚开学,学校决定在一年五班成立教育“试点班”,班级人员进行大调整。一天上午第二节课,一年一班的班主任魏雪君老师带领一年五班班主任郭枝凤老师来到一年一班教室,当众点名陈义新、赵小兵、张健、阎莉、汪雨欣、石抗美、韩勇同学到教室前边排队,在场的同学都感到莫名其妙,结果魏雪君老师宣布这7名同学转入“试点班”一年五班。</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的“试点班”成立以后,郭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同学们也都十分努力的学习,一晃到了期末考试。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刻到了。语文课考试是在教室墙上贴上报纸,报纸上写满了我们学习过的生字,教室里有好几名学校领导和监考老师,由魏老师主考,全体同学都在教室外边等候,每次考核一名同学。如同现场“答辩”一般,尽管十分紧张,所有同学都顺利通过了考核。</h3><h3><br></h3><h3><b>&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 4、音乐考试</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一次音乐课期末考试,考试科目是唱歌,马丽云老师按照学号一次有4名同学一起唱歌进行考核,当叫到第六组时,刘薇同学运气不佳,与其他3名男同学一起唱歌,马老师用脚踏琴为他们伴奏,4名同学都非常卖力的唱着,虽然刘薇的歌声非常甜美,结果还是因为3名男生的跑调,盖住了刘薇的歌声,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成绩,马老师只给了个及格,下课后刘薇还抱怨3名男生乱唱,影响了她的成绩,现在想想还真有些不公平啊!</h3><h3><br></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课桌分界线</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年级时我们在主教学楼二楼正对着楼梯口的教室上课。新学期的班主任是刚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陈静环老师,她高高的个子,梳着两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有些青涩,男女同学开始不怎么说话了,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课桌上用粉笔或用刀子划上一条“戒备森严”的分界线,谁也不许越过。</h3><h3><br></h3><h3> 我和张玉霞同学是同桌,我俩的课桌上也划了这样的分界线。进入冬季,教室里的一组暖气片漏水了,水磨石地面很滑。课堂上因为分界线,我和同桌不时用胳膊肘顶着对方,不让对方过界,下课铃声响起,我倆站了起来,互相推搡了一下,结果不小心,我脚下一滑,头部磕在了暖气片上,用手一模出血了,忙乱中张玉霞不知所措,这都是“分界线”惹的祸,从此以后,这条“分界线”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消失了。</h3><h3><br></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打家雀儿</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在我们东北麻雀又称“家雀儿”、“老家贼”…。男同学都非常喜欢用弹弓打鸟,那个年代家雀儿被定性为“四害”之一,因为家雀儿喜爱吃粮食。学习之余男同学经常用弹弓打鸟玩。</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记得六年级毕业考试前一天,徐春坤正与好友杨吉顺拿着自制的弹弓,在校园西侧的树林里弯腰寻觅着小鸟儿的踪迹。杨吉顺是“神射手”,裤兜里经常揣着自制的黄泥球“子弹”,两米开外落在墙上的苍蝇都能被他击中。</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两人拿着上了“子弹”的弹弓,蹑手蹑脚地走着,徐春坤眼尖,首先发现了一只家雀儿站在树梢上东张西望,叽叽喳喳的鸣叫着,他轻轻地举起弹弓,瞄准了那只小家雀儿,刚要放手打出“子弹”,突然屁股上不知被谁重重地踹了一脚,不由自主地向前踉跄了几步,险些趴下,家雀儿听到响声,扑棱着翅膀一下子飞走了,他刚想冲杨吉顺发火,回头一看竟是身材高大的陈靜环老师,只见她瞪着两只大眼睛吼道:“考不上一中,你爸你妈踹你的就不是一脚了!”。此时徐春坤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声不吭,乖乖的上缴了弹弓。</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事隔多年后,陈静环老师遇见徐春坤还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能考进市一中(本溪市重点中学)上学是我踹进去的哦!”</h3> <h3><b>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们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我们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童年趣事,是令我们最难以忘怀的。</b></h3><h3><br></h3><h3><b> 纯美的童年,我们是多么的思念你。但时光已不能倒转,“嘀嗒嘀嗒”的声音中,时针与分针一次次合并,一次次分离,周而复始,带走了我们的童年。</b></h3> <h3><b>  二、毕业五十四年再聚首,情深意更浓</b></h3><h3><b><br></b></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9月16日我们相聚在本钢一小教学楼前,同学们看着熟悉的、曾经就读的母校,感慨万千,一张张似曾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相拥而泣,紧握的双手迟迟不肯松开,手拿小小的五星红旗,胸前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同学们补拍了54年前的毕业照。同学们还欢快的玩起了儿时的“找朋友”游戏,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找、找、找朋友……。欢声笑语在本钢一小校园内荡漾,仿佛又回到了那遥远的60年前。</h3><h3><br></h3><h3> 在聚会的主会场“渤海渔港”酒店,你我的眼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心里播映着儿时的影像;虽然脸上泛起的是历经沧桑的辛酸,心里却在回味着儿时的欢乐。</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童年,这个超越浩瀚宇宙而永恒不灭的人生印记,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童年的发小同学,这个体现人世间最清纯情谊的称呼,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人间真情永存的常青树。</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遥远的60年前,同学们一起背着书包上学,一起玩耍做游戏,一起憧憬未来的美好前景。教室操场,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见证了我们永远不能抹去的童年友谊。在同学们各奔东西的60年间,我们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实现,承受了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能懂得的巨大压力,经历了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经历过的种种不可言喻的磨练,使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积淀了一个个深沉的故事。</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易逝,岁月催人,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无猜无忌、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年变成了历经沧桑、负重生活的花甲老人。</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岁月如流水,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难忘的往事,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掠过的清风一般,不留一丝痕迹;有的却铭刻在了内心,想抹也抹不去。纵然时间流逝,仍深藏心底;有些友情,纵然时代变化,仍恒久不变;有些价值观,纵然社会翻天覆地,仍烙印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印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辛与酸,也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毕竟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六十年的风霜雨雪,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童年的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h3><h3><br></h3><h3>  想当年,我们是一群顽皮不懂事的小孩子,是本钢一小的教室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同学”的身份从此烙印在每一个同学身上。</h3><h3><br></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弹指一挥间,我们小学毕业已经54年了,今天的聚会,使我们能够再一次汇聚到了一起。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无不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六十年悠悠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想当初,我们这些同学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浪漫、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耳边;教室里同学们看书学习、娱乐休闲的身影还历历在目。 <div><h3><br></h3><h3><b> 漫长的60年后,脸上刻满了沧桑的儿时伙伴们,终于又得以重逢相聚。面对一张张曾经那样熟悉却仿佛又已经变得陌生的脸庞,所有的心酸和喜悦都在顷刻间涌上我们的心头。</b></h3></div> <h3><b>这是2002年春节,远在大连的陈义新写给赵小兵的贺年卡,一句“非常想念你们”,表达了他对家乡同学浓浓的思念之情。</b></h3> <h3></h3><h3><b>2011年11月8日在本溪市高台子镇“鑫龙凤饭店”毕业46年第一次相聚。</b></h3> <h3>一排左起:赵小兵、阎莉、张玉霞、石抗美、刘薇</h3><h3>二排左起:徐春坤、石国庆、李涛、韩勇、杨吉顺、汪雨欣</h3> <h3><b>2016年9月17日陈义新从大连来溪,在本溪市“庄稼院饭店”合影,这是毕业51年后的聚会。</b></h3> <h3>一排左起:刘云娟、刘薇、赵小兵、阎莉、纪蔚</h3><h3>二排左起:徐春坤、李涛、石国庆、王平、 陈义新、姚立、汪雨欣</h3> <h3><b>2019年9月16日,在喜迎祖国七十华诞之际,同学们回到母校本钢一小,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在教学楼前合影,心情无比激动。</b></h3> <h3><b>54年后的小学“毕业”照</b></h3><h3>前排左起:李丽科、刘薇、曹建俠、吴志学、阎莉、石抗美、王浩、赵小兵、纪蔚、李艳芬、张桂琴、张杰</h3><h3>后排左起:汪雨欣、张仁臣、杨吉顺、李涛、徐森、石国庆、陈义新、徐春坤</h3> <h3><b>男同学合影。</b></h3> <h3><b>女同学合影。</b></h3> <h3><b>班长(少先队中队长):陈义新</b></h3> <h3><b>学习委员:赵小兵</b></h3> <h3><b>生活委员:阎莉</b></h3> <h3><b>文娱委员:张健</b></h3> <h3><b>张杰</b></h3> <h3><b>徐春坤</b></h3> <h3><b>刘薇</b></h3> <h3><b>纪蔚</b></h3> <h3><b>张仁臣</b></h3> <h3><b>汪雨欣</b></h3> <h3><b>曹建俠</b></h3> <h3><b>杨吉顺</b></h3> <h3><b>吴志学</b></h3> <h3><b>张桂琴</b></h3> <h3><b>李丽科</b></h3> <h3><b>李艳芬</b></h3> <h3><b>石抗美</b></h3> <h3><b>李涛</b></h3> <h3><b>石国庆</b></h3> <h3><b>徐森</b></h3> <h3><b>王浩</b></h3> <h3><b>张玉霞</b></h3> <h3><b>刘云娟</b></h3> <h3><b>姚立</b></h3> <h3><b>王平</b></h3> <h3><b>于海琴</b></h3> <h3><b>学习委员赵小兵热情欢迎班长陈义新从大连回溪,参加同学聚会活动。</b></h3> <h3><b>阎丽从北京返溪与王浩深情拥抱。</b></h3> <h3><b>握手频看笑脸迎。</b></h3> <h3><h3><b>同学是春天的雨,细腻润滑诗情画意。</b></h3></h3> <h3><h3><b>同学是夏天的风,盎然激情火热心肠。</b></h3></h3> <h3><h3><b>同学是秋天的风,硕果飘得万里送爽。</b></h3></h3> <h3><h3><b>同学是冬天的雪,晶莹剔透洁白无暇。</b></h3></h3> <h3><b>握手情深语未了。</b></h3> <h3><b>同学一别数十载,今日聚会分外亲。</b></h3> <h3><b>李艳芬从沈阳回溪,几十年未见,手捧李丽科脸颊</b><b>亲如姐妹。</b></h3> <h3><b>杨吉顺张口就称陈日新,是“日”还是“义”两人争论不休,陈义新是无可奈何啊!</b></h3> <h3><b>张仁臣从铁岭返溪,岁月如海,友谊长存。</b></h3> <h3><b>我们戴上红领巾,重新加入少先队,心情无比激动。</b></h3> <h3><b>我们仿佛又回到60年前。</b></h3> <h3><b>祖国在我心中。</b></h3> <h3><b>贴上五星红旗。</b></h3> <h3><b>喜迎祖国七十华诞。</b></h3> <h3><b>同学玩起了“丟手绢”和“找朋友”游戏。</b></h3><h3><b></b>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h3> <h3><b>毕业54年再相会。</b></h3> <h3><b>六载同窗再聚首 一生知己又相逢。</b></h3> <h3><b>主持人汪雨欣宣布同学们在“六载同窗再聚首一生知己又相逢”条幅上签名,留下美好的回忆。</b></h3> <h3><b>陈义新、赵小兵、汪雨欣首先在条幅上签名。</b></h3> <h3><b>刘薇签名。</b></h3> <h3><b>纪蔚签名。</b></h3> <h3><b>杨吉顺签名。</b></h3> <h3><b>李艳芬签名。</b></h3> <h3><b>徐春坤签名。</b></h3> <h3><b>石国庆签名。</b></h3> <h3><b>同学们一边挥舞着国旗一边高唱“我和我的祖国”。</b></h3> <h3><b>主持人:张杰 汪雨欣 纪蔚</b></h3> <h3><b>张杰发表热情洋溢的祝词。</b></h3> <h3><b>张杰同学一句“同学们想死你们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b></h3> <h3><b>祝愿祖国繁荣昌盛。</b></h3> <h3><b>倾听学习委员赵小兵介绍“同学录”纪念封设计概念和内涵。</b></h3> <h3><b>聆听老班长陈义新讲话。</b></h3> <h3><b>赵小兵播放张健在北京发来的对老同学思念之情的录音。</b></h3> <h3><b>与会同学纷纷表示感谢初一二班魏海生同学为我们此次聚会活动做出的贡献。</b></h3> <h3><b>赵小兵为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同学录”纪念封,配上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苔》,并请我市篆刻家为我们此次聚会专门刻了一枚印章,现场在纪念封盖上“同学情”三个字,谨以此奉献给同学们,体现了浓浓的同学情谊。现场以互敬少先队礼的形式,由赵小兵逐一为同学们发放纪念封,场面即庄严又感人至深,回味无穷。</b></h3> <h3><b>赵小兵为纪蔚发放同学录纪念封。</b></h3> <h3><b>阎莉喜接同学录纪念封。</b></h3> <h3><b>张仁臣领取同学录纪念封,相拥见真情。</b></h3> <h3><b>曹建霞手捧同学录纪念封。</b></h3> <h3><b>刘薇感谢赵小兵为同学们制作同学录纪念封。</b></h3> <h3><b>李艳芬领取同学录纪念封。</b></h3> <h3><b>张桂琴领取同学录纪念封,其他同学也逐一领取了纪念封。</b></h3> <h3><b>同学们分别做的了自我介绍,表达对同学的祝福。</b></h3> <h3></h3><h3><b>这酒里有60年同学一往情深,干一杯愿友谊天长地久!</b></h3> <h3><b>曾经一个学习小组的发小同学,可以说是“学霸”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有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和生活委员,他们</b><b>谈起往事趣闻开怀大笑。</b></h3><h3>左起:汪雨欣、陈义新、石抗美、阎莉、赵小兵</h3> <h3><b>老同学有说不完的话。</b></h3> <h3><b>同窗六载又相逢,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机会再见面,是你让友谊在我心底生根发芽并绽放出绚丽的花朵。</b></h3> <h3><b>世间情中,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情情相依、情情更浓。</b></h3> <h3>  同学相聚,总有一种“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之感,是啊!漫漫人生路,我们有说不尽的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艰辛喜悦,我们坐在一起,心聚在一起,一起诉说所有的欣慰与苦涩,一起品味所有的酸甜与苦辣,我们彼此间没有虚假的奉承,每一句话都充满真切的问侯和良好的祝愿。儿时时光的追忆,光阴如箭的无奈,久别重逢的喜悦,生活生命的感慨……是我们聊天的主题。</h3><h3><br></h3><h3> 六十年转瞬即逝,我们的友谊淳朴而真挚,我们感知友情至贵,我们感知生活如歌,在欢声笑语中,在举杯欢庆间,我们把花甲之年的情感,放飞到本溪蜿蜒的群山峻岭,放飞到迷人的衍水河畔。</h3><h3><br></h3><h3><b> 我们的聚会不但是一次再聚首,更是对往昔友谊的巩固和加深,聚会现场我们依旧是同学,眼中流露出的依旧是当年相见时的兴奋和惊喜!这里惟有美好的回忆,难以忘怀。此次欢声笑语不断,每一名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聚会在“永远是朋友”的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都期盼着下一次的再相聚!</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