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少小离家老大回,</h3><h3> 乡音无改鬓毛衰。</h3><h3> 儿童相见不相识,</h3><h3> 笑问客从何处来。</h3><h3> 提笔记录这次返乡的经历,不由得感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能如此拨动我的心弦。</h3><h3> 时隔51年重回当年插队的村子,这段经历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了。半个世纪对世界、对国家会有太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那段有二千九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已经慢慢地被人们遗忘,好像书中的一页被翻过去了,但是我相信如今已经70岁上下的知识青年,在他们的心中仍然为当年的那段经历,保留着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h3><h3> 当年是七百多人的大村如今只有二百多人,年青人携妻带子进入城市打工生活。漫步在村中偶然会遇到能叫出我们的名字的老乡,这带给我们暖心的惊喜,他们还记得当年的“北京娃”。</h3><h3> 熟悉的村庄变得太多,有些地方变得陌生,当年的大队部已卖给私人,在村口建了新的大队部;曾经住过五名女知青的老房子已经成为废墟;知青院只剩下了一个大门;当年学大寨村里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在道路两旁种的树巳经砍伐光;知青常去取家书的小学校巳经完全破败……</h3><h3> 村里变得好了吗?应该说和当年比好了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月会补助100元,村里几乎没有人家养猪、养鸡,因为不用靠鸡蛋卖几个钱,靠年底杀猪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现在他们希望自己院子里清洁干净;过去树上的枣是宝贝,现在认为不值得去辛苦釆摘,便宜了我们捡了不少枣,走在路上时可以顺手捡上一把,随走随吃;现在村里买东西很方便,每天都有卖菜的车;购物也很方便,去原平县城、崞阳镇都有定点的班车;种地也不用那么辛苦,有农机播种、收割,有些人家干脆把地转租出去……</h3><h3> 我一直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这里有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关心帮助我的亲人,和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的岁月,都留下难忘的记忆!这么多年和老乡也没断了联系,前后回村里探望有六、七次。这次返乡离开时,一群七十岁上下的老人依依不舍说再见时,好几个人流下了泪水,我摇下车窗和他们拉着手告别时,只觉得自己也泪眼朦胧……</h3><h3><br></h3> <h3>当年插队走的是村与村之间的土路,由村南进的村,如今村东有了柏油马路,村子的大门朝东直达公路。</h3> <h3>进村可看到巨大的影背。</h3> <h3>当年进出村的大门洞已经废弃不用了。</h3> <h3>原来小学校的大门改成了庙门。</h3> <h3>小学校被弃用了。</h3> <h3>当年的知青院只剩下了一个大门。</h3> <h3>老大队部</h3> <h3>新建的大队部</h3> <h3>做山西圪坨</h3> <h3>每天都这么多的样,直说太麻烦啦!</h3> <h3>一齐翻看当年的老照片</h3> <h3>我们一起去捡枣</h3> <h3>捡枣蹲累了,老爷们抽口烟解乏。</h3> <h3>收获不小,高兴地拍照留念。</h3> <h3>打道回“府”。</h3> <h3>当年的磨房已经成了私人的,进去看看……</h3> <h3>村里的路。</h3> <h3>废弃的耙。</h3> <h3>废弃的耧。</h3> <h3>当年我还住过的队长家。</h3> <h3>五名女知青住过的院子。</h3> <h3>莜面栳佬佬</h3> <h3>莜面鱼鱼</h3> <h3>准备上鍋蒸的栳佬佬</h3> <h3>丰盛的午餐</h3> <h3>釆摘野枸杞</h3> <h3>捡的枣都集中到我的口袋里。</h3> <h3>回到家里把捡回来的枣又挑了一遍。</h3> <h3> 古镇崞阳是山西抗战斗争的重要发生地,小说《晋阳秋》以这里为背景记述了这段历史。这里也是我们一九六八插队乘坐火车的下车站。这次走在古镇光滑、不平的石板路上,不由得闪回到当年……那天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了20里,天傍黑才进村,寒冷、迷茫、劳累是那天的记忆。</h3> <h3>五十多年前谁会在意风光的美好?如今日子好了,老乡介绍原平有一个非常美丽的风景名胜区—天崖山。景区内有一座古庙,供奉着介子推和他的母亲……</h3> <h3>介子推和其母亲的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