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简介

长治市中研附院推拿科

<h3>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是岭南中医学及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在岭南中医学、中医骨伤、推拿学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基础上,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具有学术底蕴深厚、传承脉络明确的临床流派,在诊治急慢性筋骨病损方面疗效显著。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林应强,广东揭西人,以精武门人的身份,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将武术中的跌打理伤理论、点穴、闭气、分筋、挫骨等手法与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及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影像学相结合,创立了与用“均力”的“北派”推拿法截然不同的、以“爆发力”为特色的正骨推拿手法,开创了南派徒手正骨推拿的先河。</h3><h3>1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产生的背景、渊源及传承脉络</h3><h3>1. 1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产生的背景、渊源</h3><h3></h3><h3>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创始者为林应强(1943-2017)。林应强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自幼爱好习武。岭南一带尤其是广佛一带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尚武文化流行,习武者之间经常进行交流,难免出现跌打损伤,因此早期许多习武者既是拳师又是医师,如大家所熟悉的黄飞鸿、何竹林等都是医武兼修的的伤科名家。这些拳师兼伤科名家促进了岭南地区正骨推拿医术的流行。林应强早年师从广东著名西关正骨医家、武术家李佩弦先生(1892-1985)。李佩弦为广东新会人,自幼习南拳、客家拳,曾在广东西关龙津西路逢源西三巷开馆行医练武;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在佛山、广州等地筹创精武会,任精武会武术教练,历任中央精武会教务部主任、广州精武会长,建国后任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广州中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主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李佩弦平生著书甚多,有《八式保健操》、《气功大成》、《易筋经》、《八段锦》等,讲求武医结合,可以说李氏是医武同源的典范之一。从林应强师从李佩弦先生习武的这一段经历可知,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岭南广佛一带,崇尚医武同源。</h3> <h3>1.2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脉络</h3><h3>创始人林应强师承李佩弦,尽得李佩弦理伤正骨手法真传。作为精武门人,林应强平日勤习易筋经、少林内功,崇尚医武同源,认为教授弟子不仅应练习手法,更重要的是要练习功法。只有这样,临床治疗筋伤才可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第二代传人吴山(1963-)为林应强学术思想继承人,全面继承林应强正骨推拿理伤思维;钟侨霖博士返港于香港中文大学就任中医药学院副教授,在港教学开诊;俞乐副主任医师跟师学习后,在广东省中医院行医;第三代传人中的范志勇、郭汝松、田强、林伟锋、赖淑华、李远明、何秋茂、黄彦斌、李振宝、蓝石坚、黄国钦等在广东省中医院行医,马卫东在广州市中医医院行医,陈均艺、陈伟哲等在揭阳中医院行医,郑卜通、李厚晨、解书山等在海南省中医院行医。</h3> <h3>2 流派代表医家简介、主要学术观点、技术特点及推广运用</h3><h3><br></h3><h3>2.1 林应强治疗筋伤推崇“整体疗伤、筋骨并重,调和气血”的原则</h3><h3><br></h3><h3>林应强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作为一个出生于动荡年代的山区孩子,出于自卫和强身的需要,林应强从小就开始习武健身,练就一个铁板身子,这为其后开南派徒手正骨推拿打下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林应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攻读《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又博览《正体类要》、《医宗金鉴》等伤科专著,同时师从精武门的第二代传人李佩弦老师,刻苦学习武学中的点穴、闭气、分筋、挫骨等手法1980年,又跟随著名西医外科医生陈之白、周良安学习,巩固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从而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h3> <h3>林应强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对既往知识进行了整理总结,逐渐形成了以爆发力为特点的徒手正骨推拿技术。林应强在治疗筋伤中提倡以中医整体观为主导,将中医整体观融合于脊柱四肢整体观,融合于筋骨肉并重整体观,在诊治骨错缝、筋出槽方面疗效显著。临证注重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而且充分考虑岭南气候的湿邪特色,做到治病求其本,运用手法兼中药治疗筋伤病因临床疗效卓著而享誉国内外。林应强创立的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挤压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垫枕背伸按压手法治疗腰椎滑脱,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等,其手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以爆发力为特点,操作时注重快速扳动,发力要求沉实持重,力求整复一次到位。尤其是“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适宜技术和国家新源计划推广项目,在手法规范化治疗及临床路径开展运用、临床科研设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吴山等运用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达96.7%,高于传统治疗组的80.6%,郭汝松等运用定点旋转手法治疗40例颈源性枕大神经痛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显著,已深受广大患者信赖。</h3><h3><br></h3><h3>2.2 吴山治疗筋伤推崇“筋骨力学平衡,调控动态压迫”的原则</h3><h3><br></h3><h3>吴山为林应强学术思想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重点推拿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推拿技术协作组组长、广东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等。吴山从事推拿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在全面继承岭南林氏正骨手法学术思想基础上,倡导“以点带面”使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及骨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模式,明确了推拿手法理筋复位的重要性,对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颈椎病等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理论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 余篇。主编《林应强筋伤学术经验撷英》,以副主编及编委身份参与《推拿学》、《推拿手法学》、《小儿推拿学》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0年获“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广州妙手”称号。</h3><h3><br></h3><h3>吴山在全面继承林应强筋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认识到筋骨力学平衡在筋伤疾病中的重要性,提出筋与骨的失衡论、骨与骨的失衡论、筋与筋的失衡论,为正骨推拿术的创新运用奠定基础。同时认为慢性脊柱筋骨病损如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为同一类型的疾病,静态压迫是其病理基础,动态失衡为关键,发病前的静态压迫,保守治疗难以有效改善,但是可以针对发病的关键因素动态失衡进行调控,因此手法调控动态压迫是核心。</h3><h3><br></h3><h3>吴山提出了采用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后伸定点踩跷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这两种手法是在既往传统踩跷法和林氏正骨推拿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手法,具体操作时以快速扳动为主,力求达到一次整复,具有高速、低振幅的力学特性。这一以快速扳动和缓慢扳动结合为特点的正骨推拿手法,对推拿手法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h3><h3><br></h3><h3>3.总结</h3><h3><br></h3><h3>3.1岭南林氏正骨推拿学术流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壮大</h3><h3><br></h3><h3>中医学主要的传承及发展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岭南林氏正骨推拿以独特的正骨推拿理念及手法技术著称于世,流派技术的渊源与创始人林应强早年师承李佩弦习武密切相关。该流派崇尚医武同源,经过创始人林应强的总结,逐步形成完善的正骨推拿术,确定了“整体疗伤、筋骨并重,调和气血”的筋伤治疗原则;第二代传人吴山在中西医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筋骨力学平衡,调控动态压迫”为核心的理筋思维;第三代传人更是与时俱进,将传统正骨手法与生物力学、现代医学的诊断学、功能影像学有机结合,并在科研上取得不少成果。</h3><h3><br></h3><h3>3.2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学术流派的成就及对推拿临床的影响</h3><h3><br></h3><h3>该流派主要通过人才的培养、著述、特色中药、科技成果、名医工作站等方式传承其学术,对岭南林氏正骨推拿临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著述:流派主要代表医家主编及参编了如《林应强筋伤学术经验撷英》、《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推拿医籍选》、《推拿学》、《推拿手法学》、《小儿推拿学》等多部著作。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骨伤》、《新中医》等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2)人才培养:流派通过师承,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广东省名老中医1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1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3)特色中药方剂:林氏正骨推拿除手法治疗独具特色外,临床还运用多种中药方剂如正气理筋液等治疗筋伤疾病。(4)林应强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及技术规范,2006 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技术奖励一等奖。同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国家新源计划推广项目。(5)先后在全国各地成立了流派传承工作室及推拿名医工作站,如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工作室,在海南省中医院、三亚中医院、揭阳中医院成立了吴山全国推拿名医工作室,先后招收学术传人多达40余人,迅速扩大了流派的影响。该流派所提倡的“整体疗伤、筋骨并重,调和气血”原则对正骨推拿临床起指导作用,所提倡的医武同源观不仅对医生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且惠及广大患者。流派治伤从气血论治及从湿论治,对伤科临床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反映了岭南筋伤辨证论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的学术经验及特色手法亦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林应强的挤压疗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吴山的“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仅在广东省中医院备受推崇,而且在海南省中医院、揭阳市中医院、三亚中医院也广泛使用,惠及大众。</h3> 流派领头人 <h3>吴山,海南省琼山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广东省中医院首批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林氏推拿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手法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指导老师,国家教育部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h3><h3>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是林氏正骨推拿医学的第二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林应强教授的学术思想继承人,是岭南林氏正骨推拿医学的继承、发展者,他把诸家医学理论和经验融汇贯通,形成自身独特风格。先后在海南省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陵水人民医院、揭阳市中医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云浮市中医院成立“吴山教授名医工作室”。 </h3><h3>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大专项1项、广东省财政厅专项2项,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SCI及EI收录6篇,主编《林应强筋伤学术经验撷英》发表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本科生教材《推拿手法学》、《小儿推拿学》,副主编研究生教材《世界中医药核心课程-推拿学》等。学术思想《吴山诊治筋伤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由其弟子总结出版在科学出版社,2006年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0年“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中,荣获“广州妙手”的称号,2016年获“首届岭南中医推拿名匠”称号。2017年获得首届南粤好医生及暨第三届羊城好医生光荣称号,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前往英国、法国、意大利、香港、澳门、关岛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擅长治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统病种,尤其是在眩晕、失眠、颈肩腰腿痛的诊治方面有独特见解,擅长配合运用中药对不同疾病、不同体质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治。</h3> <h3>范志勇,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林氏推拿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手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伤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局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负责人,广东省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指导老师。 </h3><h3>先后主编及副主编专著3本,其中主编《吴山诊治筋伤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出版在科学出版社,副主编《林应强筋伤学术经验撷英》出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及EI收录4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1项,先后获得市区科技进步奖3项。 </h3><h3>擅长运用中医正骨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膝骨关节炎、踝关节扭伤等疾患。</h3> <h3>郭汝松,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林氏推拿研究所生物力学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广东省针灸学会手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师承广东省名中医林应强教授和吴山教授,岭南林氏正骨流派传承及吴山教授名医工作室团队核心弟子。</h3> <h3>田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林氏推拿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针灸学会手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师承岭南林氏推拿正骨流派林应强教授、吴山教授。 </h3><h3>擅长疾病:擅长使用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脊柱侧弯、颈椎病等脊柱筋伤疾病,以及踝关节扭伤、网球肘、跑步膝等运动损伤的手法治疗康复与预防。</h3> 媒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