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米公祠始建于元朝,扩建于明朝,是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米公祠是为祭祀米芾祖孙三代人的祠堂。米芾儿子米友仁曾官居敷文阁直学士,兵部侍郎。金兵入侵,徽、钦被掳,米友仁以文兼武出师,以纾国难。孙子米立受派遣至江西制置使黄石署,为帐前都统制,后被执不降,遂遇害。为纪念米氏三代忠烈,元代开始在襄阳建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起,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丶十九代孙米爵丶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看来米氏三代都是"公务员"。</h3> <h3> 米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知含光尉,知无为军,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等职。后定居镇江,死后葬于镇江鹤林寺。</h3><h3> 据说米芾墓前石坊镌刻的柱联是:"杯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载,宋朝郎署米家山"。此联巧妙地把米芾的出生葬地、官职成就联系在一起。怎么联系的,开动你的大脑去理解吧。</h3> <h3> 米芾(1051一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使。米芾集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成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h3><h3> 米芾人称"米襄阳"丶"颠不可及"丶"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米芾举止癫狂,又好洁成癖,檀长书画,精通鉴别,他与苏轼丶黄庭坚丶蔡襄合称"宋四家"。"颠不可及"是他二十三世孙米初传所题。都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h3><h3> 米芾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好像没有对苏轼那么印象深刻。</h3> <h3> 米公祠位于历史文化明城襄阳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h3><h3> 来到米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筑大门,是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高高翘起的檐角,全是石质的,让人觉得有一种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里面。进得祠堂庭院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石碑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让人肃然起敬。祠内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他碑刻145碣。</h3><h3> 米公祠占地25亩,以中轴线为主体,两侧为东苑和西苑,西侧有个"洁亭",因为米芾爱干净,好洁成癖。传说他遇到一个书生,姓段,名拂,字去尘。米带说拂且去尘,真吾婿也。后来真的把女儿许配给了书生。米芾洗手从来不用毛巾擦,都是搓丶拍而干,"洁亭”由此而来。米芾不能总在亭子里洗手吧,只不过是建个亭子来彰显他的好洁成癖而已。</h3> <h3> 米公祠是三进院落,一进院,有半壁厅,怪山石,拜殿,墨池;二进院,过"墨园揽胜"门,有洁亭,宝晋斋,"米氏故里"碑(中书协主席沈鹏题),"米家山水"碑(方毅题);三进院,有石林,四百年银杏树,树下矗立有五通记事碑,仰高堂。</h3><h3> 米公祠的主要建筑就是大门丶拜殿、宝晋斋丶仰高堂。</h3><h3> 米芾和苏黄蔡的书画精品及各朝代的书画名家的作品基本集中在拜殿和宝晋斋,祠内的画廊碑廊及壁墙上到处都是墨宝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真是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可谓是巨大的艺术宝库。爱好书法者不来此一行,将是终身遗憾。</h3> <h3> 宝晋斋是米芾的书房,因为收藏的都是晋代人的书画。拜殿中有一幅米芾的画像,是一纸拓片,原石刻像现藏于桂林伏波山的还珠洞内。画像两边的对联:"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是河南书法家陈天然所书,意思是米芾虽然是北宋时期的人,但他喜欢模仿唐朝人穿的衣服,同时喜欢收藏晋代人的书画作品。</h3><h3> 从各方面都能显示出米芾"颠不可及"的性格,个性之强无人能比。</h3> <h3> 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米芾的书法,经常收集米芾的法帖。现在拜殿正上方有一匾额上书"米公祠"三个大字,就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襄阳人单懋谦所题。米芾的书法作品,后人称有"笔法挺劲,气韵非凡,侧锋运毫,四面独到"的气势,秀润圆劲的转換之美,正丶草、行书各露其风骨。苏轼评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h3><h3> 各朝代对米芾都是倍加推崇,文人们对米芾的书法更是顶礼莫拜。徜徉在米公祠的书法海洋里,穿行在书画卷里的是身体,享受着书画艺术的是眼睛,得到洗礼的是灵魂,感觉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伟大。</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是苏轼的连环诗,顶针压四个字为下一句的开头,这样读:</span></p><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i></p><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i></p> <h3> </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