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钱币行业标准系列之一</b></h1><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已在《中国钱币界》杂志发表,引用须请注明出处】</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font color="#ed2308">点击标题左下方的作者头像回到作者主页,可以查看作者已发表的所有美篇文章。</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font color="#ed2308">以后将持续发表《揭秘XXX的真相》系列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文章,敬请关注。</font></b></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一、什么是“一眼清”?</b></p><p> “一眼清”,是指对于某个品种所具备的(防伪)特征,可以在不用任何仪器或工具的情况下,仅通过感官(包括眼看和手摸)就可以直接清晰辨识。</p><p> 据追溯查询,“一眼清”概念最早是由安徽一名余姓钱币爱好者提出来的。通过向其了解,这个概念是对官方对防伪技术级别中“一线防伪(即公众防伪)”的通俗称谓。</p><p> 那么,什么是“一线防伪”呢?</p><p> 相关文献中是这么说的:“<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大众易识别,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者技术,肉眼即可识别的防伪。</b>”</p> <p><br></p><p> 人民币中的防伪技术共分为三个层次:</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一个层次:一线防伪,也叫做公众防伪,是指不需要任何工具或设备即可由感觉器官辨识(如肉眼看、手摸)的特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二个层次:二线防伪,也叫做机读防伪,是指需要借用简易工具或设备(如量尺、紫光灯、放大镜)即可辨识(如冠号码长短、荧光效果、暗记)的特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三个层次:三线防伪,也叫做专家防伪,是指需要专业设备对纸张、油墨、印刷技术等材料的成分、构成等进行专业的分析才能辨识的特征。</span></p><p>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防伪是针对广大群众的防伪,他们不可能随身携带一些设备或工具,但也要能够通过肉眼或手摸,对一张人民币的一些特征进行辨识,从而判断其真伪。人民币上这样的防伪特征,就是一线防伪特征,就是民间所谓的“一眼清”特征。</p><p> 对于收藏界来说,“一眼清”是决定一个品种属于主版式还是次版式的一个区分标准,决定了该品种能否进入(主版式)大全套。比如第三套人民币24枚(主版式)大全套,每一枚都必须符合“一眼清”标准。</p> <p> 发展到现在,也有对趣味品(即印钞厂的瑕疵品)使用“一眼清”标准的,这是错误的挪用。之所以说错误,是因为一眼清是特别针对防伪特征而言的,而瑕疵特征根本就不是防伪特征,基础都不对,还谈什么“一眼清”。</p><p> 这种移花接木、混淆是非的做法,使得大量的趣味品在民间收藏界被错误地定义为版别,危害很大,应该及时制止。</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二、“一眼清”的标准是什么?</b></p><p> 根据一线防伪的定义,“一眼清”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标准:</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不借用任何工具或仪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不需要任何参照物对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3、如果颜色有区别,那么在颜色上要有明显的原色和间色之分,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渐变过渡色,有明确的区分界限。</span></p><p> 达到了上述三条标准,才符合“大众易识别、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者技术”的要求。</p><p> 需要注意的是,主要的图文在印刷工艺(如胶印、凸印、凹印等)上不同,不需要任何工具或设备,用肉眼迎着光线看同一位置的正背面,也能看出区别,配合手摸效果更明显,仍然属于“一眼清”特征。</p> <p>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看第三套人民币的细分,从1角到10元,共有24个符合“一眼清”标准的主版式品种。其中的红色三冠字凹印1角,简称红三凸,其被确立为独立版式的原因有三个:</p><p> 1、冠字油墨颜色的区别:红色油墨冠字与蓝色油墨冠字的1角券在冠号码的颜色上区别明显,属于原色的区别,而且没有红色油墨和蓝色油墨之间的过渡颜色产品,两种颜色之间的界限清晰、区分明确。</p><p> 2、印刷工艺的区别:红三凸的印刷工艺是凹版印刷,手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有别于胶版印刷的1角券印刷工艺。</p><p> 3、冠字位数的区别:三冠字有别于二冠字的印制工艺。有的人认为发行三冠字是因为二冠字使用完了,不够用才发行的三冠,这是没有深入了解冠号码的打印机制,而第三套人民币每个券种的三冠字几乎都是与二冠字同时发行的、也是同时终止流通使用的事实,就彻底否定了三冠字是延续二冠字发行的错误认识。印码机是由专门的生产厂家提供给印钞厂的,印钞厂无法自行将二冠调整为三冠,只能根据厂家的设定进行打码工艺的调整。</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三、“一眼清”标准详解</b></p> <p> <b> 1、不借用任何工具或仪器</b></p><p> 紫光灯、放大镜、量子尺是不是工具或仪器?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工具了。因此,各种需要使用紫光灯才能看出区别的荧光币、需要使用放大镜才能看出细微区别的特征,都不属于“一眼清”。</p> <p> 比如第三套人民币里背面荧光花边10元,需要使用紫光灯才能看出区别。上述情况因为不符合“一眼清”标准,因此没有被列在第三套人民币24枚(主版式)大全套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荧光5角,需要在紫光灯下才能看到荧光效果,非"一眼清"</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span><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2、不需要任何参照物对比</b></p><p> 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中存在有大小码、长短码之分,第三套人民币5角和10元等都有长短码之分,极个别的票种还有字体区别比如平头3等,这些区别都比较细微,只有在两枚不同形式号码的纸币放在一起对比才能看出明显的区别,单独一张老百姓是看不出不同的,这叫“两眼清”,不符合“大众易识别”的“一眼清”标准,因此也都没有被列在相应的主版式大全套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三套人民币10元长短码区分</span></p> <p> <b>3、在颜色上属于明显的原色之分,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渐变过渡色,有明确的区分界限</b></p><p> 原色是美术和印刷领域的基本概念,在美术领域和印刷领域,原色的界定又有所不同,但都是三个基本色,比如美术领域用红/绿/蓝(RGB)三原色表达,印刷领域用青/品红/黄(CMY)表达。间色则是由其中两种或三种原色等量配成的颜色,即红色和黄色等量调出橙色、红色和青色等量调成紫色、黄色和青色等量调成绿色、红黄青三色等量调成黑色(K)。</p><p> 油墨偏色或深浅是不是原色或间色之分?显然不是了,这是印刷过程中允许存在的正常现象,因此炼钢炭黑就没有被列入第三套人民币24枚(主版式)大全套中。</p> <p> 在人民币中,几乎没有纯正原色和间色的产品,比如所看到的蓝色图文,并不是只使用纯正的蓝色原色油墨印刷,而是混合有一定比例的其它原色油墨,其中根据工人添加CMYK其它原色和黑色油墨比例的多少,表现出来就会是偏色和颜色浓淡,但主色效果肯定不允许改变。这种颜色的变化,由于不是原色和间色的区别,之间存在过渡颜色,因而也不属于“一眼清”范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