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同志故居&纪念馆

水云轩

<h3><font color="#010101">步入祠堂第二进,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与纪念馆厅内铜雕相比,虽然同出于雕塑家童太刚之手,但风格是迥然不同的。</font></h3> 厢房的第三进是一个大房间,被屏风隔为两半。后半间是秋白父母和襁褓中的幼弟坚白的卧室。秋白母亲就是在这里喝下红火柴头泡虎骨酒服毒自杀的。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在这里多年。瞿秋白写下了这样一首《哭母诗》:<br>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br>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h3><font color="#010101">天井前面的第二进厢房,门楣上题着“世食旧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孙后代,不可忘记皇恩祖德,要做忠君爱国、光宗耀祖的孝子贤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同志书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为革命献身,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奋斗了36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曲折悲壮的。他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实现“共产主义人间化”,把黑暗、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光明、美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祠堂里,秋白家日子越过越艰难,只能靠借债度日。秋白的母亲金衡玉看着一叠债据,叹息说:“这些债到我70岁的时候也还不清啊!”此时,秋白的母亲只有四十岁刚出头。因交不起学费,秋白在毕业前的一个月停了学。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似刀绞。1916年农历大年初五晚上,瞿母在绝望中忍悲含泪,写下遗书自尽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举办的公费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罗斯文学。在俄专三年,秋白勤学苦读,才思敏捷,俄语的阅、说、译、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他与郑振铎等进步青年创办《新社会》和《人道》杂志,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写出了第一批醒世救国的论文,批判旧社会,呼唤国人觉醒,投入反帝、反封建、创建新社会的革命斗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苏俄期间,瞿秋白还写成《俄罗斯革命史》和《俄国文学史》两部书。1921年5月,瞿秋白加入俄共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3年6月,瞿秋白以苏俄归国的党代表参加了中共三大,受命起草党纲,并就他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作了报告。1924年1月,瞿秋白参加国民党一大,担任鲍罗廷顾问的助手和翻译,参与起草一大宣言,被选为国民党后补中央执行委员,这是孙中山手书的执委会名单。不久又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参加最高决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国后,瞿秋白先在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二七惨案后,随党中央迁移到上海,受命主编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致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国际运动,探讨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写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文学和论战性文章。翻译《国际歌》,把英语的“国际共产主义”用音译翻成“英特奈雄耐尔”,既上口好唱,又突出主题。所以最早、最全面翻译《国际歌》的就是瞿秋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瞿秋白曾三次见到列宁,会见过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还应托尔斯泰孙女的多次邀请,到托尔斯泰故居,拜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并翻译托尔斯泰的小说集。瞿秋白是最早研究和介绍俄罗斯文化,翻译苏俄作品的中国人之一。</font></h3> ”<br> 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在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工作,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讲授哲学和社会学。他讲课风度儒雅、知识广博、生动有趣,极受学生喜爱。在此期间,秋白与才貌出众的四川学生王剑虹相爱结婚,过了一段甜蜜而富有诗意的生活。这是王剑虹和她的好友丁玲的合影。不久王剑虹就死于肺病。其后秋白又与从事妇女运动的上大另一女学生杨之华结为夫妻,感情极深。结婚时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金别针,并亲手在上面刻着七字:“赠我生命的伴侣。<br> <h3><font color="#010101">1925年1月,瞿秋白出席了党的四大,参与大会文件起草,并作了理论上的阐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五人政治局成员,成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7年4月,在党的五大上,瞿秋白散发题为《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的小册子,尖锐、系统地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希望能克服革命面临的危机。五大选举瞿秋白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主管理论宣传工作。这是瞿秋白夫妇在五大会址前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共产国际决定由瞿秋白主持临时中央常委会。瞿秋白主持中央常委会一个月中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决定举行南昌起义;二是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三是筹备中央紧急会议,在历史转折关头为党制定新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当时瞿秋白只有二十八岁,他是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代党的领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近一年时间,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在生死存亡的时候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但也犯了左倾盲动错误,不过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发现并主动提出纠正。瞿秋白是党内唯一的、在位时、自我改正错误的领导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瞿秋白的结识与交往,鲁迅找到了心中理想的、既能深通马克思主义、又能执行正确路线的共产党人,感到拥有了真正的知音。“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书赠秋白的这副名联就表达了这种心情。瞿秋白与鲁迅被誉为文坛双璧,左联旗手。遗憾的是两位战友和知已没有留下合影,大画家徐悲鸿画的这幅瞿秋白鲁迅会见的素描多少弥补了这一憾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联时期是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的黄金时代。他以天才加勤奋的创造性劳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所用笔名就有100多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座丰碑。瞿秋白在《北斗》上发表的以及与鲁迅合作在《申报》上发表的60多篇杂文,是可以与鲁迅杂文相媲美的文学精品。瞿秋白是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是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他每夜可译一万字不加修改,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文艺论著,代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之前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4年1月,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只身来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就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委和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主编《红色中华》报。中央红军决定长征时,瞿秋白曾请求随军长征,但遭到拒绝。于是,他把战马送给了徐特立,把长衫送给了冯雪峰,而自己只能“留守”苏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35年2月,瞿秋白等在秘密转移中,落入虎口,被福建的国民党保安十四团俘虏。劝降梦想破灭后,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鲁迅说:“人给杀掉了,作品是杀不掉的!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font></h3> <p>1950年,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p><p>1985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