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清明上河图”——元通古镇

一生随缘

<h3>元通古镇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这里有三条河汇聚,所以名之汇江。兴盛于明清。这个凭借航运与商贸发展起来的古镇,历经1600多年的繁华,用“古老”来概括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h3><h3>在不赶集或节假日的日子里,街上游人稀少,十分宁静,走在石板路上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从麒麟街上的黄氏和罗氏故居能依稀看到元通曾经的华丽,临河小巷口的哥特式建筑展示着小镇曾经的华丽。<br></h3><h3>历史凝固的元通古镇逆转千年时光,倒回元通古镇,眨眼回眸之间,便见到飞檐翘角,那横跨江河的索道,紧紧锁住时光的脚步,一砖一瓦之间,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屋檐上的蛛丝,墙壁上的青苔,被小镇悠久的历浸润得滴出水来。清晨,手捧一杯地道的古镇早茶,掬一口从时光对岸吹来的江风,唤醒了灵魂深处的情愫,天上几朵白云在窗口飘过,看古镇在薄雾中醒来,于是元通古镇也便在鸟雀叽叽喳喳的呼唤中缓缓地揭开她迷人的容颜。<br></h3><h3>元通古镇历史上就是文井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运码头,自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早在明代,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兼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小成都”之称。而今,古镇街头,桥头江岸那默默伫立的各省会馆,仍见证着昔日的辉煌。<br></h3> <h3>古镇上的老匠人仍保留着传统技艺,传统手工制作的竹制品和木器。</h3> <h3>这是据说有近百年的临江而建的老茶馆,也是古镇上茶客最多的地方。座在茶馆内,沏一壶古镇老茶,放下一切,看着缓缓流淌的江水,是何等的惬意。</h3> <h3>惜字宫,又叫字库。</h3> <h3>骑游是一个十分惬意的选择,运动与游览一举两得。</h3> <h3>元通镇天主教堂屹立在该镇场中。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近100年。堂的筹建还是由住法传教士谷神父与同元通场的教友:刘专昌、杨公信、曾四令等议定修造,建堂的经费由谷神父赞助,并在本地教友的大力的配合下而竣工,教堂立名为天主堂,教堂的形象设计师以中西合式的结构,门面形象是按天主教的规义制作的图案而精心塑造。<br></h3> <h3>广东会馆。清末民初,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h3> <h3>会馆内必不可少的建筑,戏台。</h3> <h3>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从人家户的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br></h3> <h3>汇江桥。文锦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贯穿元通全境,这里有三条河汇聚,所以名之汇江。</h3> <h3>汇江桥上远眺回澜塔。</h3> <h3>在半边街尽头的老石拱桥边小憩,看江水从身边流过,想象着1600年前元通的繁华,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br></h3> <h3>元通古镇除了悠久的历史,仍有众多美味。美食的“四朵金花”指的是:黄豆花、余二姐蹄花、严红脑花和小书油花。<br></h3> <h3>位于铁杆桥桥头的刘记正宗花椒土板鸭,是元通镇的一大特产。板鸭都是选用当地放养的土板鸭,再经过独家调制的秘制调料进行卤制,味道绝对是一绝。<br></h3> <h3>街边卖炒菇的店门口放着十余盘小碟子,普通的萝卜干被做成了油辣、干辣、五香等多种口味。</h3><h3>屋内两口大锅一直在翻炒着鸡枞菌、牛肝菌等各式菌类,被油与辣椒浸过之后的菇类鲜而不腻,浓而不烈,闭口咀嚼间还有在吃肉的错觉。炒好的蘑菇拿回家当小吃或是拌面,下汤都是上品。<br></h3> <h3>由于地理位置上并不远,所以元通古镇上同样卖着怀远的美食三绝:叶儿耙、冻糕、豆腐帘子。<br></h3> <h3>汤麻饼,又叫汤长发麻饼,是成都名小吃之一,原产地在崇州街子古镇。<br></h3><h3>古镇的街道上还有着糖油果子等各色小吃,各类河鲜的川菜馆子,古镇逛累了就歇一下脚,坐在这美如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等待美味的开启,岂不妙哉?<br></h3> <h3>元通,活的“清明上河图”,文井、味水、泊江,三龙彩舞,故又称水镇;轴轳、码头、仓厫,百货散集。她以水为躯,以水为魂。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惜字宫、龙井水,养育千年元通人,铸铁、竹器,川芎、油花,铸成川西小成都。<br></h3><h3>从成温邛高速到崇州约40公里,不到一个小时,从崇州到元通10来公里,不到20分钟。古镇保留了难得的平静,值得一游。<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