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灿若星河,但是真正能引领风骚数百年者,委实不多。艺术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个性特色与创新。顾恺之、徐渭、八大、齐白石等绘画大师无不是以对艺术独特的诠释而永驻艺术长河。<br><br></p><p>绘画先是学习古人,正所谓临摹。而能够真正的创新的艺术家实属少数。放眼当今画坛,有一位艺术家被誉为“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他就是雷甲寿。雷甲寿先生勇于革故鼎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古人,自然与自我的互证互生。在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在文人画主题的拓展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绩的探索,他对野稻谷的描绘,在花鸟画领域开辟了新的题材。</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雷甲寿)</h5> 雷甲寿,号白云子,1955年生于山西洪洞。1987年入董寿平先生画室学习。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石齐画院副院长、石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被誉为“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他曾担任中国美协“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中国画大展”、“美丽乳山中国画名家画展”等展赛评委。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齐白石艺术馆、张大千艺术馆、八大山人艺术馆、扬州八怪艺术馆等机构收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甲寿与范迪安)</h5> 他的作品《热土载厚情》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香趣图》获“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长城脚下》获首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青年中国画作品提名展银奖;《稻谷香里说丰年》获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国际书画大赛展铜奖。先后参加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协首届会员精品展,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等大型展览30多次。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雷甲寿》《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雷甲寿作品精选》《国画名家经典•雷甲寿》《雷甲寿画集》《中国美术家•雷甲寿》《雷甲寿•润》等个人画集多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甲寿与靳尚谊)</h5><div><br></div> 雷甲寿被誉为“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可谓是做到了开宗立派。开宗立派是很难的,因为中国的书画最主要的是先学习临摹,先仿古人之法。前人的登峰造极,想创新和开宗立派极其困难。而雷甲寿做到了,道是代代传,法是代代破。跪着学传统,站着画自己。中国画贵在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相同题材笔墨质量上求高,相同笔墨质量题材选择上要新,借自然造化书写心中之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博物馆雷甲寿大展)</h5> 雷甲寿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古人、自然与自我的互证互生,在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在文人画主题的拓展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以酣畅的笔墨、壮丽的色彩、宏大的格局、深邃的意境谱写了花鸟画的新篇章。<br> <br>书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传承着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既是实用艺术,也是欣赏艺术,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甲寿与恩师石齐)</h5> 雷甲寿曾跟随画家石齐学习绘画,他们相识二十余年,亦师亦友,艺术风格上虽各有千秋,但却有着相同艺术精神,那就是对中国画的创新继承。石齐的绘画作品风格强烈、色彩耀眼,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人们看到了思想活跃、感情率真、敢于探索的时代精神。雷甲寿的作品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力,同时广泛吸收了许多现代艺术的营养。写意花鸟画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他独辟蹊径创作的野稻谷中国画,表现上突破传统,大胆用墨,在水墨色彩间,不断创造新技法,极富特色和风格。 著名画家石齐评论雷甲寿:“甲寿的画笔墨好,有自家风貌,是真正地点亮了自家灯火。一看他的画就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他的笔墨非常大气、非常奔放、非常浓重、非常淋漓、非常精干。一个花鸟画家,把作品拿出来,盖住作者名字,能让人一眼认出作者是谁,许多人做不到。雷甲寿做到了,他的画在展览中,在众多作品中,不用看题名,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雷甲寿的作品,这是雷甲寿的成功。雷甲寿这位画家能够留下来。” 雷甲寿是前50位登上美术界“大红袍”画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的画家,也是为数不多能登上这本具有极大影响力画册的当代艺术家。这套大型系列画册自1994年开始编纂出版,收入了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范曾、石虎、徐希、宋雨桂、史国良等美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具有公认的学术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备受美术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艺术爱好者的推崇。 对于艺术的风格定位,雷甲寿也深入表达了自己的理念。渊明爱菊,苦禅画荷,他却另辟蹊径,以稻谷入画。在会上他更是着重强调了自己创作中的遵循的五个结合:第一,是山水与花鸟的结合。他将花鸟画的趣味和山水画的意境相结合。第二,水墨与重彩的结合。将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重彩创新结合,笔墨的厚重感与色彩的鲜明立体展现,力求达到大花鸟画的精神境界。第三,自然与形式的结合。用创新技法、形式表达客观的存在。相同题材笔墨质量上求高,相同笔墨质量题材选择上要新。第四,具象和抽象的结合。第五,经典与当代的集合。继承传统的笔墨精神,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表达符合当代情怀与需求的题材与艺术。 道是代代传,法是代代破。跪着学传统,站着画自己。中国画贵在创新,笔墨当随时代。雷甲寿,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野稻谷。这种坚韧、自强、低调、单纯又无处不在的植物,成为他借自然造化书写心中之美的主角。 <h1><b>中国写意画创新难如登天,他是如何做到的?</b></h1><div>“中国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艺术深厚、博大精深,想要创新难如登天。但雷甲寿做到了,很值得钦佩。”<br>上面这句话,是在日前举行的“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雷甲寿精品特展”开幕式上,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国画大家石齐对雷甲寿作品的高度评价。<br></div> <b>笔墨创新:于平面中求立体之美,在光影里写国画神韵</b><br>层次与笔墨的浓淡处理,是雷甲寿花鸟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是平面,而西方画师讲究立体的。但如何让中国画也在平面中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画面的质感凸显出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呢?雷甲寿先生就从西方画的光影技法上找到了灵感。水墨笔法的浓淡处理,色彩恰到好处的对比运用,让平面的中国画呈现出立体的艺术美感。雷甲寿笔下的花鸟作品,无疑在这一点上实现了突破前人。浓黑之处墨色厚重,笔力千钧,层层晕染,给人力透纸背的感觉;清淡的地方又如云雾缥缈,似有还无,令人浮想联翩。这浓淡呼应之间恰恰衬托出雷甲寿对笔墨运用随心所欲的艺术功力。<br> <p><b>内容创新: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学习中独辟蹊径</b><br>雷甲寿先生的作品,上承徐渭、陈淳,八大山人,近现代则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家的笔意中汲取创作营养。作为中国画三大分支之一的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写意花鸟无疑是花鸟画中最能代表艺术造诣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笔墨到意趣,历代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留下了供后世今人借鉴学习的精品。<br><br></p><p>在创作上,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师古不泥。学习前人的过程,是积累和创作的过程,更是突破创新的过程。雷甲寿先生深知,写意入门容易,画好难。传统中国画魅力无穷,古人的写意笔精墨妙,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丢掉传统中国画的外在形式,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意境的中国画,是当代画家的责任。欣赏雷甲寿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将山水画的宏大意境和融入花鸟画的创作,形成了与传统写意花鸟完全不同的风格,这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和突破。<br> <br></p><p><br></p> <b>题材创新:他赋予野稻谷的精神内涵</b><br>梅兰竹菊,是花鸟画千年不变的主题,是无数画家临摹创作的题材。这样的题材固然有其长久的艺术魅力,但除了这些常见的,难道就没有新的题材和内容可供画家们作为创作的载体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画家笔下的主角,成为画家抒发胸中灵感的对象。雷甲寿先生选择的,是野稻谷。<br> 在雷甲寿先生笔下,一丛丛的野稻谷恣肆成长,或生机勃勃,预示着蓬勃的生命力;或金黄粒粒,透射出收获的成熟。间或一只、几只小鸟停留小憩,给人大自然原始之美。为什么是野稻谷这么普通得被人忽略的植物呢?牡丹、荷花、各种翠羽翎毛数不胜数,为什么独独是野稻谷让雷甲寿先生情有独钟呢? 野稻谷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无需人工培育,能抵抗恶劣的自然条件,年年生长春华秋实,这一点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象征着抗争与独立的自由精神,更象征着华夏儿女永不磨灭的民族血性。雷甲寿先生正是从野稻谷身上看到了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可贵品格,才将其作为自己花鸟画创作的主要题材,并赋予其积极向上、奋进不止的精神内涵。 <b>有情怀有责任担当的艺术家,才能有好的传世作品</b><br>从传统意义上说,一个艺术家的创新是否具有生命力,就看其作品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好作品,不但要有艺术家真诚的艺术情感和独特风格,更要有别人难以超越的<font color="#ff8a00">精神高度</font>。雷甲寿先生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题材创新、笔墨创新、思想创新”的创作原则,主张天人合一,着力构建“大花鸟精神”绘画体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野稻谷中国画第一人,实至名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