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b></h3> <h1><b>——读凯迪克大奖</b><b style="color: inherit;">绘本</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感悟</b></h1> 宇哥哥上次美篇《活了100万次的猫》中写到了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意义,感受爱的话题,感触很深!我想,“猫”演绎的故经典事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今天分享的绘本故事是荣获2017凯迪克大奖的经典绘本《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br> 有只猫满世界溜达,长胡子、竖耳朵、毛绒爪……小朋友看见了一只猫,金鱼看见了一只猫,狗看见了一只猫,蜜蜂看见了一只猫.......对,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 小朋友看见了一只猫,小猫是乖巧的、胖乎乎、圆滚滚,很可爱。它的脖子上还戴着小黄铃铛,身上的毛干净又顺滑。 小狗看见了一只猫,狗的眼里猫是很瘦。但是狗的听觉很灵敏,所以猫咪的铃铛也变得又大又长。 鱼看见了一只猫,由于鱼眼的是特殊的近视眼,经过鱼缸和水的过滤后,猫咪的形象在金鱼眼睛里是这样模糊的轮廓。 老鼠看见了一只猫,猫的形象变得更野蛮和凶悍,猫伸出了尖尖的指甲,目光狰狞,牙齿也非常尖锐。 蜜蜂看见了一只猫,由于蜜蜂的眼是复眼,所以它视觉的分辨率极低,眼中的世界是非常模糊的,因此看到的猫咪,就像是由马赛克玻璃拼贴的那样。 跳蚤看见了一只猫,猫变成了庞然大物,跳蚤太小了,以至于只看到猫毛像杂草丛一样。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蛇看见了一只猫,蛇的眼睛具有红外感应能力,因此能够探测到热度,从而“看到”活的生物。 小鸟、臭鼬、蝙蝠、虫子......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可是他们看见的猫都不一样。 对!他们全都看见一只猫! 这只猫认识他们大家,他们大家也都认识这只猫。 最后,猫来到了水池边……你猜,它看见了什么?<br> 它会大吃一惊吗?会不会禁不住吓得转身就跑,一边跑,还一边直嘀咕着——自己怎么变得像是反过来了一样呢?或者,它会忍不住头疼上一路——为什么水里会有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猫呢?还是发现经过水波的涟漪,那水池中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并不完全一样呢?<br> <p> 从小观世界,方有世界观!</p><p>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描绘了一只猫眼中的全世界、和全世界眼中的这只小猫,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好奇心和想象力,展示出一只猫的多重生命,也让我们明白: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于自己及世界的认知和看法。</p><p><br></p> 请大家不要小瞧这本书,也不要以为它仅仅只是一本童书,它斩获了世界诸多奖项,当下绘本界现象级超新星,媒体盛赞“改变童书界格局之作”;<br>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斩获2017凯迪克银奖绘本! (美国凯迪克大奖(The Caldecott Medal),始于1938年,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英国的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的,被认为是图画书的“奥斯卡”奖。)<br> 本书还荣获诸多奖项:华盛顿邮报 2016年度最佳童书;纽约时报2016年度畅销书 2016年度最佳童书;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学校图书馆期刊2016最佳图书;美国ABC电视台2016最佳童书;美国亚马逊五星好评年度好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6年度最佳童书;首刷10万册 版权销售超过30国家, 诸多媒体争相盛赞。 2017年,凯迪克评委为什么会对这只猫咪情有独钟,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一只小猫呢?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书谈的知识点是关于“视角”的问题。<br> 为什么,在不同的“观众”那里,看到的是一个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到的那只猫呢?所有动物,因为不同的原因,看到不同的猫,这些视角是混合到一起,我们不知道它们对猫产生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角度、眼睛,还是因为情绪。其实,每个“观众”在“表述”自己看到的那只猫的形象时,他们都是正确的……<br> 每个人看到不同的猫,猫应该怎么看待自己呢?猫又该怎么看待这些千奇百怪的动物?猫在水里看到的倒影,能反映真实的猫吗?猫怎么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呢?猫咪在水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过程。促使这种认识和改变发生的,可以是来自学校的教育,来自父母的教诲,或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历练。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是书中不同的动物看到的猫咪一样。<br> 虽然故事简单,但极为有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从中看到有趣的内容。这本书的层次性意味着即使是大人,也会从中看到更深刻和本质的东西。延伸开来,真正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看到的会是真的吗?眼见真的为实吗?可能每一个人看到的猫咪都是不同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 <p> 写在最后:</p><p> 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教育事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对待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有多少人能够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人的不同观点,包容对方呢?如何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拓展生命的宽度厚度,容纳万千,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人生思考一辈子的命题…… ZY 2019.11<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