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缅甸真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门口的小国家,行程又短,感觉就像到邻近的县里玩几天。更让人欢喜的是小梅特地从深圳坐高铁来昌和我们同行。摩突之行别后其实也就三个来月,却像久别重逢一样!</p><p class="ql-block">飞机降落在曼德勒机场已是当地晚上11点了,酒店条件竟出人意外的好,干净舒适程度堪比发达国家。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因其近郊曾是阿瓦王朝的古都,又称之为“瓦城”。昔日“淘金”吸引大量华人涌入,是缅甸华人最多的城市。饮食等生活习惯和云南无太大差异,所以尽管你不懂当地语言,也能找到亲近感。 </p> <p class="ql-block">行程安排还算休闲,折腾了大半夜,大家睡到自然醒。早餐几乎和午餐一并吃完,我们便乘车前往著名的“因瓦古城”。古城四面环水,犹如小岛般被水隔开,远远望去倒像是一个蹲守的狮子。隔江望去:佛塔林立,烟雾袅袅,古朴庄重的寺庙与遍布的龙船花看似不协调却让古城不失典雅与别致。渡船上穿裙子的壮实船工引起了我们的好奇,由于气候炎热的原因,缅甸人一年四季无论男女都穿着长长的筒裙,看起来好像就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布料围住下身,然后在腰间打个结。男人的结打在正中,裙子称为“基隆”;女人打在侧面则叫“特敏”。男人们身着基隆,踏着拖鞋,手机和钱包别在腰间,无一例外。</p> <p>悄悄的和船工合个影</p> <h3>穿裙子的缅甸男人</h3> <p class="ql-block">过了岸后我和小梅乘漂亮的小白马车游览古城。马夫是地道的当地汉子,矮壮的个头黝黑的皮肤,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我们说什么他都憨厚的笑着,露着一口白牙,还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让人觉得可亲又有趣。马车夫大半天的小费只是一千缅元,听起来好像不少,其实就是人民币五元钱。</p><p class="ql-block">缅甸有“佛塔之国”的美誉,倚仗着全国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笃信佛教。佛塔有的耸立在都市中心,有的镶嵌在乡间旷野,有的在山岭之上,有的在江河沿岸。或雄伟,或玲珑,或壮丽,或古朴。当地人住的简陋,但寺庙却建造的富丽堂皇,多为金色也有白色和砖石自然色。但不管到哪个寺庙,必须脱鞋脱袜方可进入,我終于明白为什么满大街的缅甸人都踏着拖鞋了。缅甸人把寺庙视为最神圣的地方,女人衣着暴露的不准进入寺内。 </p><p class="ql-block"><br></p> <h3>憨厚朴实的马夫</h3> <h3>金黄的佛塔</h3> <h3>白色的佛塔</h3> <h3>古朴的庙宇</h3> <h3> 不同的寺庙各有千秋。亚榻那新弥寺古朴自然让我很是喜欢。这里的佛寺已经毁坏,但三尊佛像安然的散落户外。寺中有棵大树,据当地人说已有600多年历史。树下有尊佛像端坐,宝相庄严,与庙宇中的金色佛像不同,残破的黑白色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h3> <h3>亚榻那新弥寺</h3> <h3> 宝迦雅寺俗称“柚木寺”,整座寺庙由267根柚木建造而成而得名。柚木寺是曼德勒阿瓦最古老的建筑,寺庙建于1770年,历经战争没有任何损毁,至今没有翻修过。因曾经是缅甸王室接受教育的地方,所以整个建筑从门窗到墙壁屋顶都布满了精美复杂的雕刻,看起来和金色的宫殿类似。几个僧侣正在伏案学习,专注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h3> <h3>柚木寺</h3> <h3>柚木寺专注学习的僧侣</h3> <p class="ql-block"> 马哈昂美寺又称“黄寺”,是因瓦遗址中最美的建筑,1818年由贡榜王朝孟云的皇后捐建为国师高僧的住所,初为木制结构后在大火中损毁倾倒,1838年又毁于地震,后在1872年修复。淡黄的墙体上层叠着繁琐的雕花,阳光照射下的线条很是柔美,看起来就像一座欧式城堡。我和小梅在美丽的黄寺前流连忘返,狂拍不停。突然眼前一亮,二个外出化缘的尼姑缓缓而过,小梅急忙帮我闪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缅甸的尼姑都是穿着亮丽的粉红色衣服故名“红粉佳人”。她们从小就在寺院里修行,有的是孤儿,有的被家人带进寺院,从记事起就生活在寺院中,与青灯黄卷为伴。与缅甸的男子一生中可在佛俗间来回往返不同,红粉佳人一旦还俗将永不能再进佛门。我想每个红粉佳人都是个有故事的人吧?</p><p class="ql-block"> </p> <p>看到我身后的“红粉佳人”吗?可是偷拍的哦!</p> <h3>不同角度的黄寺</h3> <p class="ql-block">黄寺内</p> <h3>学习中的红粉佳人最美!</h3> <h3>街头巷尾化缘的红粉佳人</h3> <h3>有故事的红粉佳人</h3> <p class="ql-block">次日我们一早出发,阿海告诉我们将要去参观马哈伽纳扬僧院,观看千人僧饭的盛况。马哈伽扬僧院是缅甸最大的僧院,学生近2000人。每天上午10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至此,目睹千名和尚同用午餐。我们等候了近一小时,突然间人声鼎沸,人潮向一方涌动,只见僧侣鱼贯而出,长长的队伍延伸数里,场面十分盛大,令人震撼不已!僧侣们对周围喧闹的环境并不理会,安然淡定,目不斜视,托钵前行,完全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缅甸的男子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出家的经历,他们认为这是人生必要的修行和学习。一般在10岁左右就可入佛,之后也可还俗结婚生子,成家后也可再入佛门往返于佛俗之间。因此僧侣队列中有不同的年龄层,穿酱红僧衣的是成年僧侣,年龄小的穿白色僧衣。幼小的僧童稚气未脱,看到周边喧闹的人群,有的也难免偷偷瞄上一眼,他们毕竟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啊!想到国内这般大的孩子可能还在大人怀里撒娇,怜悯之心油然而起,不断有人将食物和货币放在他们钵里。缅甸僧侣一天只吃2餐,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过午不食,只能喝水。至于他们的伙食,荤素都有,鸡鸭鱼肉、水果蔬菜、茶水饮料一样不少。因为缅甸的僧人可以吃荤,一般情况下,化缘得到什么就吃什么。缅甸人对僧侣特别大方,尽管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对化缘的僧侣尽其所能,慷慨解囊。</p> <h3>僧侣鱼贯而出</h3> <h3>白衣僧童稚气未脱</h3> <h3>马哈伽纳扬僧院千人僧饭</h3> <h3>午餐后游览曼德勒山,该山为缅甸著名的佛教圣地,其实山并不高,海拔236米,却是曼德勒最高的地方。我们坐一种类似小卡车的啰哩车上山。抵达山顶后沿途参观白色佛塔、佛像及一尊镀金之柚木雕像。传说佛祖路过曼德勒山时,曾在山上用手指着山下说:“2400年后,这里会有繁荣的大城”,所以当时的国王于1857年建立了这块依山傍水的安乐之地。我们在山上最高点鸟瞰曼德勒市全景,远眺伊落瓦底江的迷人景致,真是神清气爽,心旷神怡。</h3> <h3>曼德勒山上的庙宇</h3> <h3>在曼德勒山上鸟瞰曼德勒市全景</h3> <h3>第三天我们乘坐游船前往敏贡古城,该城位于曼德勒以北11公里伊洛瓦底江上游西岸处,是一座历史文化浓厚的小城。城中有一号称“世界最大佛塔”的敏贡佛塔。这是缅甸国王为他的王后建造的一座巨大建筑,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完成了三分之一,1838年,巨塔在一次地震中损坏,塔身震开了一道裂痕。阿海戏称它为“世界上最大的烂尾楼”。尽管这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筑,但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砖制建筑之一,塔身为厚重的长方体,除大门为白色外,整个建筑为浓厚的棕黄色。如果按照计划建设,塔身将达160米高,比仰光大金塔还高48米。有人说敏贡古塔的文物价值是世界级的,甚至不亚于埃及金字塔 。</h3><h3> 敏贡大钟位于敏贡古塔北侧的一个小殿里,这是一座高8米重达90.55吨的铜钟,大钟原计划要在敏贡佛塔修好后放在塔里的,但由于佛塔最后没完工,所以只好在旁边建了一座亭子挂起来。现在的大钟所用的铁架是在1896年重新建造的 ,之前的木梁在大地震中损坏,所幸的是大钟完好的被保存下来。</h3> <h3>在去敏贡古城的游船上</h3> <h3>未完工的世界最大的佛塔—敏贡古塔</h3> <h3>敏贡大钟</h3> <p class="ql-block">敏贡古城的辛比梅佛塔建于1816年,因外形像极了奶油蛋糕而又称为奶油蛋糕塔,大家开玩笑说看了真想去咬上一口。据说这里是世界的中心点所以整体造型设计成大圆形,而辛比梅佛塔护栏都是呈现波浪形,也象征围绕着世界的七座大山和海洋,真是创意独特,形状唯美,彰显了设计者的匠心功力。</p> <h3>辛比梅佛塔,像奶油蛋糕吧?</h3> <h3>辛比梅佛塔波浪形护栏</h3> <h3>翡翠塔由一位缅族富豪独家捐资建造,在2014年建成开光,免费对外开放。它是全球唯一完全由翡翠搭建的塔,为缅甸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记录。翡翠塔里的翡翠琳琅满目,价值连城。女人们看了玉就挪不开步,美眉们纷纷动了在缅甸买玉饰的念头,连我这个不太热衷于购物之人都为之所动,只是苦于囊中羞涩,出不了手罢了。</h3> <h3>全球唯一完全由翡翠做成的塔—翡翠塔</h3> <h3>镇馆之宝</h3> <h3>敏贡古城的美食水果真不少,有专门把各色水果切成条块的小贩摊点,可方便游客多样选择品尝,价格也挺实惠,但卫生条件实在太糟糕了,苍蝇多的令人望而生畏,只能佩服缅甸人过人的抵抗力了!缅甸的榴莲非常便宜,但个头小味道不是很好。我最喜欢吃当地的菠萝了,甜中带点微酸菠萝味十足,让人吃了欲罢不能。缅甸的香蕉可能是没用催熟剂的缘故,皮青个小其貌不扬但味道很不错的,每天入住酒店的早餐可免费管够。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地的榴莲味冰淇淋,价廉物美好吃极了(合人民币5元2根),我们抓住机会就来上二根,不顾形象大口大口的啃着,调皮的阿海及时的拍下我们的囧态,还恶作剧的把优雅的小梅P成萌萌哒的小兔,惹的我们又是恼又好笑。</h3> <h3>敏贡古城</h3> <h3>望而生畏的水果摊</h3> <h3>小摊贩</h3> <h3>萌萌哒!</h3> <p class="ql-block">像缅甸男人的裙子一样,缅甸女人和小孩脸颊上涂着的淡黄涂料也让我们很是好奇。阿海说那是特纳卡,是缅甸人自己生产发明的一种天然防晒美容面膜,还有清凉驱蚊功能。可我就有点不明白,防晒美容为什么只抹脸颊上而不均匀的抹在脸上呢?难道是觉得这样美吗?缅甸人用特纳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特纳卡的工具。中餐厅的老板娘还现场向我们示范制作特纳卡的过程。其实就是用一段黄香楝的木段在一个碗大的石头上蘸水用力碾磨成粉浆,难怪价格低廉。我们也纷纷效仿抹在脸颊上,凉凉爽爽挺舒服的,大家互相一望却哈哈大笑起来,真不觉得有什么好看,可惜当时没留下一张照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抹特纳卡的可爱孩子</h3> <h3>抹特纳卡的漂亮女孩</h3> <h3>老板娘现场示范制作特纳卡</h3> <p class="ql-block">在曼德勒最后一天的行程让我很是期盼,那就是乌本桥观日落。乌本桥之所以出名,源自于日落时的壮美,曾经被多家杂志和网站评为“十大世界最美日落观赏地”之一和最佳拍摄地。遗憾得是天气的原因我们无法观赏到日落的壮观美景,但天气却不能阻止我们欣赏乌本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木桥,全长1200米,横跨东塔曼湖。建桥所用的木材全部来自皇宫的珍贵柚木,所以又被称为“柚木桥”。乌本桥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大约距离现在160多年。乌本桥桥头、桥中和桥尾分别有6座亭子,这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深受佛教影响的缅甸人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幸福的精神图腾。缅甸人恋爱时,会不远千里来此登桥,祈求永保这六种和睦互敬的精神,希望爱情长久甜蜜。所以它也被缅甸人称为“爱情桥”。</p> <p class="ql-block">乌本桥头的小集市非常热闹,各种玉器、木器和各种小工艺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根据阿海的推荐,我们很快发现有一家网红路边摊出售的椰汁冰淇淋很有特色,椰壳作碗,里面的冰淇淋上洒满丝丝椰肉,细细嚼来香脆可口,余味无穷,价格合人民币5元一份。晚餐是品尝缅餐手抓饭,每人一大盘,盘中央是一团雪白的香米饭,上面盖一金黄色的荷包蛋,四周用红萝卜条隔成五个方块,里面分别放着炸排骨、鸡肉丝、咸菜肉丝、青菜、杂菜。色香味俱全,既卫生又可口,很合中国人口味。说老实话,缅甸国家虽然不富裕,旅游业刚起步,但佛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行程中我们的吃住水准不亚于任何发达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好吃的椰丝冰淇淋</h3> <h3>缅甸的手抓饭</h3> <h3>乌本桥集市的大树</h3>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乌本桥上眺望,水天一色,湖水荡漾,渔光泛舟。随着百年老桥那轻微的咯吱声,领略着被岁月腐蚀的木栏斑驳,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再坚硬的木头,也躲不过岁月的煎熬与风雨的侵蚀。想到再过160年乌本桥还会有吗?心情忽然间惆怅起来。乌本桥很长,可爱情有长度吗?愿所有前来桥上许愿的年轻人的爱情像这柚木桥一样,经过百年风雨侵蚀,仍然坚挺不朽。</p><p class="ql-block">就要回国了,真有点舍不得这个有灵性的国家。它不仅佛光普照,充满了淳朴简单的风土人情,还美的惊艳世界,低调的令人心痛!我爱缅甸,我喜欢曼德勒,希望能再次拥抱它!亲吻它!</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