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没想到,太原还有这样一个好地方;没想到,这里虽然不太高不峻险,却很精致很俊俏很幽静,游览之后足以留下深刻印象;更没想到,城里雾霾笼罩的深秋已露出惨败景象,山间依旧是天高云淡风轻气爽秋意正浓,山顶远眺,漫山红遍,层林尽染。</h3> <h3> 上周休息日,我们去了太原的西山,看了天龙山、龙山一线的风景,这周又看了太山的红叶。我颇觉意外,意想不到这里的风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h3> <h3> 早晨起床后,先打电话问候娘身体康健,再打电话嘱咐儿子好好复习。打完电话,我们俩就百无聊赖起来了,这一天干点啥呢?</h3><h3> 临时决定去爬山锻炼身体,捎带看看秋天的景色。</h3> <h3> 城里住久了,几乎没有四季转换的概念,很多时候比家乡兄弟姐妹们慢了一拍,兄弟姐妹们已经把秋日风景照片纷纷发至朋友圈了,我依然没有感觉到秋季的到来。平时这个车库进,那个车库出,傍晚时分才到外面散步。要不是前两天中午时奉老婆之旨去院门口取快递,看到小木廊挂着的爬山虎叶子全都泛红了,墙边的槐树黄叶子已经开始零落在经过的小路上了,我还真的不晓得秋色早已经到来,而且正悄悄地往远处走去!</h3> <h3> 去哪里?太原周边能叫起名字的挑了一遍:</h3><h3> 玉泉山?适合春天去,主要是看樱花,这个时节去了料想是没看头的。并且玉泉山已经去过几次了。有一年去了边上,路还没修好,啥也没看到;再一年去的早了,花还没开;还有一年去的晚了,花已开始残败,绿色已经很肥了,不少花朵被春雨打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少花朵被春风吹散,飘飘洒洒零落在天涯了;剩下的不少花朵也已悄然隐藏在叶后,偷偷地去观看游人的脸。</h3> <h3> 崛围山?重阳节刚去过,山虽陡峭些,但景色还是差强人意。</h3><h3> 二龙山?也仅仅是个土丘,虽然是纯天然,但植被很薄,意想即便树叶黄了红了,也都是浅浅的,可观可看的不会很多。</h3> <h3> 此时,我有些怀念家乡的板山。</h3><h3> 多年前这个时节,一个星期天,一朋友偷偷开出单位的吉普车,一车五个好友,擦着黑夜边缘,迎着晨曦,迎着薄雾,一路向东。天刚蒙蒙亮,一伙人就有说有笑爬上了板山最高处花儿脑。站在山顶,一手拿夹肉饼,一手拿矿泉水,顶天立地,放眼远眺,看一轮红日从东方山顶慢慢破晓、冉冉升起,万木霜天红烂漫。站得久了,偶尔来个飞流直下三千尺,无拘无束,那是何等的豪迈?!那时没有单反,没有手机,没有彩色胶片,没有水彩颜料,但我们有蓝天、白云;有峭壁、悬崖;有绿树、红叶;有朋友、欢声,那是何等的快乐?!<br></h3> <h3> 这迷人的秋韵又在哪里?</h3><h3> 这样的场景何时才又出现?</h3><h3> 屈指算来,三十年过去,感觉年龄越来越大,心思越来越重,路越走越远,朋友却越来越少。家乡亲人不少,但没有属于我的寸土立足,没有属于我的只檐片瓦存身,老感觉没有根,每次投亲访友都匆匆而行,根本没有时间耐心与亲人拉拉家常,认真与朋友们静静地喝杯茶、聊聊天、说些贴心的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何时再与众多朋友共享美丽的景色,也许只会出现在梦里,难道这就是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吗?!</h3> <h3> 我还没回过神来,她已确定去天龙山,她说她爸妈才去过,新修的路,新整治的景,有看头!</h3><h3> 反正我没抱太大的希望,她说哪就哪吧!</h3> <h3> 有志玲姐姐导航,向西30多公里路程很快就到了。</h3><h3> 我们驾车直接上到山顶。门口介绍,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共有八个景点,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h3> <h3> 从“最胜觉顶"的牌楼进入,一进来,就明显感觉空气清新。此处是天龙山制高点,俯瞰山下,万丈悬崖,沟谷幽深,松柏苍翠,林木葱茂。环眺远方,天高云淡,悬峭高耸,峰峦叠嶂。</h3><h3> 也许是因为在城里压抑得太久了,呼吸的雾霾太多了,在高大的山林间穿行,看高天白云,看群山环绕,我俩立马觉得有了风清气正、心旷神怡之感。</h3> <h3> 顺台阶而下。往下是天龙山石窟。据说,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展现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h3><h3> 这里是第九窟。开凿于中晚唐代,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面相方圆,丰润雍容,体态端庄,表情威严,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下层主像为十一面观音,左雕文殊骑狮,右镌普贤坐像。观音菩萨像为站姿,通高11米,面目清丽,文静典雅;体态优美轻盈,璎珞和飘带周身披挂,罗纱转折自如平整,极富质感和艺术感染力。</h3> <h3> 据说此处是“佛阁停云"景点,可能因为正值深秋,天空云彩淡薄的缘故吧,没有见到停云景像。但从此处往左边悬崖眺望,对面山势比较险峻,峰顶耸立有一块巨石,据说,巨石如遇薄雾,宛如青烟自炉鼎中冉冉升起,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趣,故名香炉峰。</h3> <h3> 我一路走一路拍照,不小心一脚踏空,重重摔坐在地,我不敢让她马上扶起,缓了好久,确认无事才站起来。她嗔怪,这么大人还不小心。我笑道,这里风景秀美,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虽说是玩笑,但也包含了发自内心的感叹。我晓得,其实并不是有多好,只是因为预想与现实的间距很大!</h3> <h3> 沿着回转山路向下,一路有葱郁苍翠的松柏相伴,这些松柏有的枝干挺拔,玉树临风;有的纡曲盘绕,老态龙钟;有的则凌空欲飞,如龙似凤,挺有意境的。</h3><h3> 过了"涵养天机"石碑和凌霄亭,就到了松风阁。</h3> <h3> 松风阁左手边是几颗高大的参天松树,阁前是一池清水,右手边有一挂满皂角的长廊,斜对面是春秋阁。看上去两座阁应该是新近所建,也仿古建雕梁画栋。</h3> <h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样的场景在这狭小的地方居然完美呈现。</h3><h3> 关汉卿词曰“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能在这山间,见到一池秋水,见到一树红叶倒影水中,又有这幽静处的一小片芳草地可以小憩,就算走累了,就算摔跤了,又有何防?面对此景,她兴致大增,非让在草坪拍一张练瑜伽的照片。我虽觉得矫揉造作的照片不好,但为了和谐应景,我违心连连称赞。后来提起,我告诉她,赞美人是一种美德,并且我当时忘记带去擦掉争执的橡皮。她立即说,这话好富有诗意,“美德"顿时又站在了她那边。</h3> <h3> 下到山底就到了天龙寺。</h3><h3> 我去过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天龙寺,正名叫崇圣寺,当地百姓称之为天龙寺。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与三塔相互晖映,景色绝对一流,而且此处文化底蕴很深,寺不在大,有传说即行,有金庸这么大的大伽为它做宣传,想不红都难。金大侠笔下有许多记述,如段誉伯父段正明在此修行,五大高手曾施展段氏绝技六脉神剑连手对抗鸠摩智。《射雕英雄传》里段皇爷也是在此炼就一阳指。大理天龙寺因金庸而名扬天下。</h3> <h3> 而太原的天龙寺却不怎么出名。大概是因为没有绝世高手的传世故事罢。</h3><h3> 天龙寺原建于北齐,几次损毁,几次修复,现在的建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一座三进院落的寺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前院有伽蓝殿、祖师殿,中院有配殿 ,法堂两侧各有厢房。天龙寺香火也不是很旺,也许初一或十五香客才会络绎而至吧!</h3> <h3> 天龙寺不大,十来分钟就转完了。出来后,她仍对配殿上悬挂“乐天知命"金匾感喟不已,说是今天游山的最大收获。查词,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表达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我想到一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这态度分明是两个不同境界,一是假,一是真;一是虚,一是实。大概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就变得更实际。一切繁华终究要归为平淡,一切奢望终究要归为纯真。哈哈,看来,我多年的教育顶不上她对这四个字的顿悟。敢情是老了,心态已成熟,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我忍住没说。</h3> <h3> 返上山顶,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俩边走边想边议,元代白朴小令《天净沙·秋》曰:“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原来是没有看到词中“白草红叶黄花”的景色,未免要遗憾。</h3><h3> 那就去龙山吧!据说,龙山的红叶极富诗意,因之而闻名。兴许这个时候秋叶已红,兴许今天能赏到。<br></h3><h3> 所言果然不虚。车行至半路就见到了路边的一簇簇红叶。我们择地停车,爬上路边山坡,在红叶下不停拍照。<br></h3> <h3> 站在高处,极目眺望,近处、远处的山坡都铺上了一块块红色地毯。一片片红叶,似一支支熊熊火焰,点燃了一道道山坡;一树树红叶就如一行行诗句,句句是秋的赞美;一丛丛红叶就似一首首歌曲,每个音符都是秋的韵律。</h3><h3>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就像进入了李可染《万山红遍》的画里一样,美不胜收,却又贫词乏句无以描绘。<br></h3> <h3> 龙山景区要收费,每人20元。</h3><h3> 进门百十步到昊天观。一提“观",定是道教之所。里面供奉道教三清。昊天观依山而建,颇有几分气势,对面视野开阔,远方山势平缓,山边建有一个小遮雨亭,虽然逆着阳光看不太清楚,但也能隐约可见亭子周围的绿坡上泛出的片片红色。</h3> <h3> 再百十步到石窟。龙山景区和天龙山景区一样,也有不少石窟,现存石窟共有三层九窟,共有雕像65尊,雕像道貌岸然,衣饰庄重,刀法凝重洗炼,富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技法;窟顶及壁面的龙、凤、鹤等图案,形象生动。比较遗憾的是,不少雕像残缺了首,有说是被小日本侵华时劫去的。挨千刀的小日本!</h3> <h3> 最后一个景点是童子寺和大佛遗址。北齐时期,高僧宏礼受文宣帝的敕命,在龙山创建了童子寺,依山而建巨型石佛,可惜现在只留残迹,大佛模糊可辨。童子寺前的北齐燃灯塔,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半空,造型古朴,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一座石质燃灯塔。</h3><h3> 时间还早,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决定去童子寺看看。<br></h3> <h3> 到童子寺和龙山大佛遗址大概三四里路。遗址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来回的曲折石铺小路很有意境。在这幽静的小路上行走,两边和头顶都是红叶,耳听小鸟叫声,感觉相当写意。</h3> <h3> 小路上尽显秋色、秋意、秋韵,和秋天的万种风情。</h3> <h3> 红叶在斜阳照射下,通体金黄透亮,仿佛吹之即破。在红叶下漫步,好像喝着醇厚而浓郁的葡萄美酒,即便是我们老夫老妻也难免陶醉其中、大有感慨。此时,天空飞过几只小鸟,她问,鸟儿有这么舒适的好地方生活,为什么有的要去拥挤的城里?我答,那是因为图了城里的灯红酒绿,图了残渣剩饭。她说,真羡慕这儿的鸟儿,下辈子变成鸟宁愿挨饿,也一定到山林里。我问,两个人在山林间翩翩飞?她说,自由自在,飞来飞去,不用辛苦挣钱,不用为养家糊口奔波忙碌,该有多好?我说,先过好这辈子再说下辈子,别用下辈子来安慰这辈子。下辈子也许是凤凰呢,享尽荣华富贵,乐天知命吧!</h3> <h3> 眼见夕阳正西下,预计赶不上去太山,约定下一个周末再去。</h3> <h3> 随后几天,我在网上收集了太山的一些介绍资料。</h3><h3> 太山位于太原晋源镇,山峦突兀峥嵘,树木苍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响,环境幽雅,景色秀丽。</h3><h3> 山腰上建有龙泉寺,始建于唐代,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现存是八十年代修葺的。寺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阁。下院大雄宝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下层奉观音菩萨,上层奉释迦牟尼佛。院东立无字唐碑,寺西有墓塔六座。龙泉寺存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h3> <h3> 太山也是赏红叶的好地方,此处多生长着一种灌木,名叫黄栌,一到秋天,树叶变红,特别是经过霜打以后,树枝变成朱紫,树叶呈现深红色,“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h3> <h3> 这个休息日,我们如约游览太山。</h3> <h3> 昨天下了一场绵绵秋雨,刚进山时,天空阴沉,薄雾茫茫。山门处见一小溪在两座山峰之间自上而下滴落,汇成一泓池水,清澈见底,水面铺了许多黄色和红色的落叶,在溪水中轻轻摇动,池边小树倒映水中,池周围也掉落了许多残枝,显露出深秋衰败景象。</h3> <h3> 逆溪水上行,石道湿滑,蜿蜒曲折,山泉在寂静的幽谷中蜿蜒行走,水流淙淙,清澈甘冽。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h3> <h3> 往上行,太阳已拔开云雾露出身形。此时初露的太阳好似明月,白中微微泛黄,黄中又参了些许红色,在斑驳的阳光下,小溪流显得波光粼粼、格外清亮。不由得让我想起本家先贤王维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h3> <h3> 如果这溪流是山之脉搏,那么这松柏树木就是山之衣装,这醉人的红叶就是衣装上的点缀。“锦衣红叶醉秋色",“滴滴泉珠映日红"。</h3> <h3> 再往上就是金殿。</h3><h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处因发掘出一墓穴,在墓中发现了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时候,被层层保护,先是保存在石棺中,再放入木椁,再放入铜椁,再放入银椁,再就是金椁,最后是放入舍利瓶中。</h3> <h3> 龙泉寺因天旱祈雨而建。当时,地方官员和众百姓齐至太山拜佛祈雨,发现了汨汨而流的泉水,以为是虔诚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给寺院冠以“龙泉”之雅名,并在泉水之上修建了龙王庙。自此,太山因有龙泉水而名声大振,远近朝山拜佛之人络绎不绝,龙泉寺里晨钟暮鼓,香火旺盛。</h3> <h3> 龙泉寺坐北朝南,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层层铺开。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h3><h3> 前院,迎面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砖砌窑洞,供奉观世音菩萨;上层砖木结构殿堂,原奉佛祖释迦牟尼,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h3> <h3> 再往上就到了山顶,山顶建有望景楼。</h3><h3> 此时,红日当空,蓝天白云。 举目了望,在这山峦环抱的凹腰里,一株株松柏巍然挺立在山上,满山遍野呈现黛绿颜色。在松柏周围,簇拥着娇艳的红色,像专门为松柏披上红花。飘落的零散红叶,在树间点缀,像在黄绿色的地毯上缀了红花。</h3> <h3> 时隔一周,太山的红叶更红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如同毛主席所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自然恰似一个巧于设计的画家,画出了如此美妙的图画。</h3> <h3> 兴致正高,忽然一阵微风吹过,随风飘飞的片片秋叶,像一只只彩蝶,挥手与松柏道别,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消失在山坳里。</h3> <h3> 她感叹,红叶虽美,奈何挡不住寒风。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当如秋叶之静美。红叶就这样安静地枯萎。高君宇说,‘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但它却是壮美的,就像秋天也有它残酷的一面一样。</h3> <h3> 下山的时候,我们腿都抖的厉害。上山容易,下山难。两个人四个膝盖都疼起来。我们相互搀扶,走几步歇一会,慢慢下山。</h3> <h3> 离秋色越来越远,虽恋恋不舍,却也无可奈何。不知何时她手里握了三四片红叶。她看着手里的叶子,神情落寞,向我念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落叶遍地,秋去冬将来,秋景无限好,只是近寒冬。我顺着她的话,接着道,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岁月流逝,谁也无法阻挡。要看淡季节交替,看淡路途起起伏伏,看淡了,心境自有远景;看开了,自然春光明媚。你还记得你上周推崇的一个词“乐天知命"吗?不就是让你我用豁达境界过好眼前?</h3> <h3> 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尽管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尽管寒风要将这秋叶无情地横扫尽,但冬天已至,坚信春天不会太远。就像现在一样,我们相互搀扶,感知天地万物的美丽,感谢一路行来的陪伴,珍惜眼前,享受快乐。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金钱、权力、名誉都是过眼烟云。一生健康平淡地过着,开心地笑着,就是一种幸福。</h3><h3> 余生虽长,且行且珍惜,从日出到日落,从青春到白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