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奋斗农场知青50周年庆联谊会上的发言......(陈秀芳)</h3><h3>尊敬的各位曾经在奋斗农场同甘共苦的知青朋友们,</h3><h3>兄弟姐妹们:大家好!</h3><h3> 首先,要感谢汪美珍,闻伯根等筹备组的各位战友们,是他们的积极努力,无私奉献,八方联络,精心组织。才保证了我们奋斗农场知青50周年庆联谊会的顺利进行。</h3><h3>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 50年前,我们离开上海来到了大兴安岭特区达拉滨农场3营。不到一年,1970年8月大兴安岭地区撤销了原达拉滨农场,成立了大杨树区,3营也因此而改名为奋斗农场。</h3><h3> 我们下乡的时候,3营是69年刚刚组建的,所以我们不仅是农场的建设者,而且还是创业者。</h3><h3> 创业是艰苦的。我们住的是大草房,睡的是杨木杆搭的床。靠我们伐木,打拌子取暖。</h3><h3> 农场没有熟地,是机务排的战友们无论白天黑夜的开荒,种地。</h3><h3> 农场没有打麦场,麦囤,是力工排的战友们用铁锹搅拌水泥浇出了打麦场,建起了粮仓。</h3><h3> 没有路,开展了筑路会战,修了一条河东到河西去的土路。</h3><h3> 出现了森林火灾,我们就赶去扑火。........</h3><h3> 当年的一幕幕就在眼前,我们每一个知青都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我们感 恩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善待我们的当地领导和职工!感恩知青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h3><h3> 回首往事,无论在农场工作时间的长短,无论以后再从事什么工作,尽管眼下我们的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但是奋斗农场的工作经历是我们每个人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培养了我们勇往直前,不惧艰难,乐观豁达,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h3><h3> 5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儿欢聚,纪念那段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我们都是奋斗农场的知青,是奋斗农场的战友。我们在那里朝夕相处,一起挥洒汗水,一起同甘共苦。因为奋斗农场彼此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近的生命感受 铸就了我们始终不渝的知青情,战友谊!</h3><h3> 在这里,我祝福大家健康快乐每一天,幸福美满永相伴!知青朋友之间的友爱友情友谊友好永恒!</h3><h3> 谢谢大家!</h3> <h3>以下一张:倪和平拍摄</h3> <h3>以下二张:闻柏根拍摄</h3> <h3>以下三张:陈静安拍摄</h3> <h3>大兴安岭大杨树知青博物馆已收藏上海知青五十年庆签名旗。</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