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岁月,童年的回忆。

行一

<p class="ql-block">  堡子里是张家口堡的俗称。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最早的城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根”。张家口堡是明代长城九边要冲宣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击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家口堡子里万字会街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那里有着许多儿时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初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觉得身体状况不错,和老伴一起来到了曾经居住过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打的到西豁子下车,拾阶步入一人巷。记得小时候曾经右侧靠城墙是一个猪圈,被一户人家盖起了房子。因为外来户孩子小不懂事,搬了别人家在街上凉晒的煤坯,街上孩子们经常起他们的混。想起来也是无聊的闹剧。</p> <p class="ql-block">  出了巷口左边第一个门口就十三号院,是我老伴她们家住过的地方。走进院子已物是人非。只有凌乱的各家盖的做饭的小土屋还在。屋顶上已是茅草丛生。但是,曾经的一切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十三号院对门十四号院,从小在那里长大。一般大小的玩伴有志远、红星、海明、仨,女孩子有俊卿、燕眀。俊卿和我小学同班,学习好,经常帮助我,后来搬家再没有见过面。志远比我大一岁,高一年级。人很聪明能干,是我从小学习的榜样。盖小房,养兔子,打草,刨药材,种葵花,打家具装半导体收音机等等。样样都很出色。我都跟着他学,一直都是我的榜样。分配工作后一起玩的就少了。</p> <p class="ql-block">  我当兵后他们搬到了西豁子住,我们家也搬离了老宅子。当兵第一次探家时曾经到他家看过一次,他不在家。直到退休前有一阵子我们俩才取得了联系,有阵子还一起摘桑叶养蚕。说来他老伴还是我初中时的同学,人缘不错的学习班长。转眼间我们都老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坐西朝东的院子是观音寺,当年破四旧住了话剧团一家人,人很善良。小时候经常在门道里扇画片,或站在高台阶上遥望远方。看着往家里挑水的人来人往和跳猴皮筋的女孩们,听着她们唱着“什么人来头大喜呀?什么人来头大喜呀!”跳着胡里八涂的玩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十六号院子里印像最深的人就是镇京老兄了,毽子踢的一个好。蹲、打连着做几十个,敏、颤上百个,做巧那是没人比的了!后来又喜欢上书法,字写的真不错。能人就是能人。</p><p class="ql-block"> 挨着十五号院子忘拍了,总想再去补拍一张,种种原因一直没去,所以拖到现在才发。邻院印象深的有贾耀、佟英华、李廷龙。对面胡同里有培基、小宇、英武、二黑,都是一般大小的玩伴。斗油葫芦,打椐,撞拐拐,傍晚捉迷藏。“得利了!电报!”不知所以地乱喊着藏来躲去,还有起哄架秧子总少不了的贾威。因为那时候文化生活单调,顶多就是晚饭后广播匣子里听听冯新的小说广播。所以,晚饭后熊孩子们就聚在一起你藏我躲地折腾到天黑。</p> <p class="ql-block">  十七号院子里住着亲民的民警,大人小孩都喊他“小李子”和归国华侨。门口有两个石头墩,可能是过去的上马石吧。</p> <p class="ql-block">  西南抱角的小屋原来是卖杂货的小菜铺,也是经常为家里打醋打酱油的地。儿时嘴馋了央求大人要上一分钱买两块螺丝转糖果。</p><p class="ql-block">向南望去那就是西城墙底小学。学校是座破旧的城隍庙,当时小学校操场主席台上方就是城隍庙大殿,里面还有泥胎未清理干净。下午放学时常会撞到在校门外烧香请愿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就背着家里做的花书包,挎着算盘或端着墨盒蹦蹦跳跳走在城隍庙街的土路上。秋天,在学校门口大杨树下捡几片落叶与同学杠老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这里在解放前曾经是万字会团体活动的办事处,小时候记得住过青年晋剧团,东风服装社。大门口有两只大石狮子。记得有一年下大雨突然一个大火球从我家房前飞过,接着一声炸雷震响,雷劈了万字会也就是剧团高楼顶,辛亏没有伤人。如今改头换面成了一个住宅区,那刻有卍字的楼房屋顶晒台围栏已毫无踪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右下角的污水井至今还在。是街里每家每户每天倒脏水的地方,冬天这里一结冰附近很滑,夏天又脏又臭。不知道在此摔倒过多少人。我也在此处摔倒过几次。</p> <p>  此处是自来水公司的卖水点。原来一段时间房子盖在路南边,后来又挪到了路北边。起先挑水先买水牌(竹子做的,后来是纸做的,盖个章)。以后就变成一分钱一挑收现钱了。因为没水跑到远处(东门口、南门口、小河套)挑水是平常事。所以,那时候街里的男孩女孩锻炼的肩膀都能够挑六七十斤。</p> <p class="ql-block">这是钟鼓楼,鼓楼有四个门洞,大家都称四门洞。这是通往书院的鼓楼北大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鼓楼西大街,从我家一眼就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这是鼓楼南大街,小时候一到秋天就喜欢往南门口跑,因为那里有一个蟋蟀交易市场。花一两分钱挑一两只全须全尾的大个蟋蟀买回家养好了与邻居家的孩子斗。当看到自己一方的斗士冲过去亮牙咬过对方胜利的振翅鸣叫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哈哈😃</p> <p class="ql-block">  这是鼓楼东大街,从这里走下去拐个弯就到了东门口,老张家口最繁华的地方--武城街。</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家口小北门,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驻军守备张珍将小北门打开。北门原为张文所建,由张珍打开,两者皆姓张,且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将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p> <p class="ql-block">  小北门挨着张家口市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皇阁。</span>1912年,孙中山到张家口考察,9月7日,孙中山、詹天佑等在当地有关人员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浏览了玉皇阁。1924年,康有为到张家口浏览,除了讲学、登临西山云泉寺外,还特意到玉皇阁浏览了一番。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时,到玉皇阁视察。</p><p class="ql-block"> 玉皇阁始建于明代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座落于堡子里北城墙上,毗邻小北门,砖木结构,属礅台式单体建筑,是堡子里最高建筑物,距地面高度14米,阁内面积约六百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沿五十二级台阶拾级而上,正殿坐北朝南,为门拱重檐歇山顶建筑,屋檐向上举折,吻脊相望。殿内长宽各八米,成正方式,殿内由六根名柱撑努,柱高4.5米,殿外台基高0.5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革时期破四旧住上了人家。(现在已经全面修复)我的一位同学曾经住在上面,当年没有自来水吃水全靠人挑。多难啊!</span></p> <p class="ql-block">  东门口是堡子里最繁华的口子,一走到这里我就就想起小时候的味道,六分钱一个的小烧饼。现在六角钱也买不了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们都已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写下这段儿时的回忆与各位分享吧!好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都有了手机这个信息交流的工具,街坊邻居联系方便,可以音频也可以视频。想见就见!祝大家健康快乐每一天!平平安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张家口作为冬奥会的一个分赛区,喜迎八方来客之时欢迎各方朋友到张家口的老城堡子里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