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

禾十

<h3><br></h3><h3>妈妈没有故去的时候,我是没有摸过缝纫机的,只喜欢站旁边看。直到没妈喊的日子来临,才感觉像突然被人生生砍了条手臂一样,各种不适应。</h3><h3><br></h3><h3>家里人旺,衣服开线是常有的事。我出个门总要收拾一番,费事,我又宅得狠,就研究起缝纫机来。</h3><h3><br></h3><h3>开始踩出的线道就像喝醉了酒的大爷走的罗圈步。踩着踩着开始上道了,越来越发现缝纫机真是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好东西。虽然到现在也只是会简单的修理机器、改个裤边、缝缝开线、拿旧衣服改些小孩物件什么的,家人简直膜拜我为大神,妥妥制造成就感。</h3><h3><br></h3><h3>我有一间杂屋,满屋的柜子里大多放满了我闲置的素材。家人经常夸我,每年花着一万多的成本,经营着几十块钱的买卖。</h3><h3><br></h3> <h3><br></h3><h3>两年前大女儿刚进入高中,教室里特别冷,想我给做个坐垫在学校用。人被表扬多了容易膨胀,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清醒过来才发现,这个坐垫对我来说实在有难度,但又不想承认自己不行,牌子砸不起呀。就拖着。该死的拖延症真的会消耗你所有的热情和创造力,直到颜面扫地。</h3><h3><br></h3><h3>上个月,青儿突然说:“妈,您要忙就别做那坐垫了,我最近过劳肥,坐垫自带”。天,我以为她早对我彻底失望了,这不是在学校门口商店里五分钟就可以解决的事吗。</h3><h3><br></h3><h3>所以我懂了,这哪里是要一个坐垫,分明是要爱。用妈妈的手缝起来的坐垫,带着温度和力量感,是肉眼可见的幸福。就像外面的饭菜再好吃,还是喜欢家里的味道。</h3><h3><br></h3><h3>既然人民需要我,那就使出洪荒之力开工吧!</h3><h3><br></h3> <h3><br></h3><h3>青儿喜欢的是那种可以一坐下就陷进去的超柔软的蛋糕垫。我以前拆过弟弟妹妹的小棉衣来缝坐垫芯,但是棉花达不到她要的效果。所以在某宝买回了三厘米厚的慢回弹海绵加一厘米厚的中密度海绵,两种叠在一起试了一下坐感,柔软又有支撑。</h3><h3><br></h3><h3>首先把海绵按尺寸裁好。因为海绵不能洗涤,所以需要有一个单独的套子包起来。除了海绵是购买的,其他材料都是用家里的闲置废材。我挑了一件旧的确良衬衫,是从乡下他爷爷那儿捡回来的。做内胆套再好不过了,柔软结实耐用。</h3><h3><br></h3> <h3><br></h3><h3>这套子是挑战我的第一关。以前做的都是两块布上下缝到一起,平面的套子。因为这个坐垫有四五厘米厚,必须做出立体的棱角。这个拐角怎么出来?而且拐了弯的正面产生了立体的角,怎样和平面底完美对接?一个不小心就会接出那种褶褶巴巴被缝纫界称为“鸡屁股”的货色。像我这种线头都要清理得不剩一根的强迫症是绝对无法容忍的。</h3><h3><br></h3><h3>去裁缝店解决是条路。可我偏不信邪,凭什么人家可以我不行?这次我非要挑战不可能!</h3><h3><br></h3><h3>无处请教,我只好先手缝固定,然后再上机器踩实。土办法虽然效率低,但是直角出来了,上下页天地对接也完美。速度是有点卡,反正又不是一门生意,结果好就是好,我不管过程。</h3><h3><br></h3> <h3><br></h3><h3>坐垫里我还要加做一层艾绒芯。寒冷的冬天,艾绒垫暖宫是极好之物。我公公种了艾草,婆婆每年都洗净晒干收着。几年的陈艾是上品,把艾叶取下来剪碎、锤打,再用机器打成粉末,就成了像棉花一样柔软的艾绒。</h3><h3><br></h3> <h3><br></h3><h3>结婚时小姨送我的枕套面布已经快洗破了,我拆了它们,用两个底布拼接做了一个内套,装上艾绒封上口。艾绒细碎,要用传统的固定棉花被那样用手含,针脚要密,用线把它们五花大绑在等分的小区域里,不让跑动。艾绒还会从密集的针孔里被线带出来,所以需要再加一层套子。<br></h3><h3><br></h3><h3>这层套子用的是块宝蓝色的确良,还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和妈妈一道在二马路菜场边的小摊上称的布。妈妈用它给我爸做了一件衬衣,也不知道那年月是什么审美,我爸穿上这色就黑得只剩下俩眼珠子在转了。这一小块做衬衣剩下的布料,没找到合适的用处就一直放着。如今拿来做这个套子,不大不小,刚好合适。</h3><h3><br></h3> <h3><br></h3><h3>最后是用来包裹两个坐垫芯,方便拆洗的外层套。我让青儿自己挑她喜欢的面料,她选了我的一件宽大的蓝色格子衬衫。因为面料比较薄,我从拆了的旧枕套上找了块带薄棉的内衬,在反面加固,就结实了。</h3><h3><br></h3><h3>只剩下装拉链了,我停工发了一天呆。这难度对我来说跟造一枚导弹是没有区别的。第一次装拉链就要挑战在立体面和平面吻合的高难度接口处操作,而且还是装外面带盖布的隐形拉链。多么疯狂的想法,这是以我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要去考北大。这锅也砸了、碗也摔了,都干到这份上了,没退路了!</h3><h3><br></h3><h3>人要是认起真来,连自己都怕。折腾了一晚,历尽沧桑,这个导弹终究还是被我造出来了。再次完美对接,拉链也隐藏得非常好。有一种叫天分的东西,长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无法解释。</h3><h3><br></h3><h3>青儿肚子疼得厉害的时候,艾绒垫可以单独拿出来,敷在小腹,上面扣一个热水袋暖宫。抚摸着富有年代感的记录着长辈故事的布料,在热度催生下的艾草香里,想着爷爷奶奶的好,完美的精神享受!</h3><h3><br></h3> <h3><br></h3><h3>就这样,集柔软与药疗于一身的高级养生艾绒版复合超弹力人气海绵坐垫,奉爱而生了。我又干了一票大的!这种成就感局外人不会懂,也不需要懂。</h3><h3><br></h3><h3>三毛在《拾荒记》里写道:“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h3><h3><br></h3><h3>我想,我便是找到这种捡破烂的快乐了。</h3><h3><br></h3> <h3><br></h3><h3>有一种审美相信美是从丑中被引诱出来的,这便是侘寂审美。日本的国粹级工艺金缮,是侘寂审美的代表。用贵重的贴金术去修补破碎的瓷器,以示对不完美最大的敬意。在破碎中重塑尊严,是优雅和诗意的转换。</h3><h3><br></h3><h3>万物皆有裂痕,光明借此而来。</h3><h3><br></h3><h3>以惜物之心,抵御生活的浮躁。从废弃中寻找价值,重拾美感。于人生的平淡或不完美中体味生活的百般趣味。</h3><h3><br></h3> <h3><br></h3><h3>其实,那也不过是一个拿旧衣服改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坐垫。但是,青儿却可以坚定地等上两年。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多么平凡的一个人,总有人偏爱你,需要你,将你所有的不完美照单全收,把你拙劣的作品当成卓越来欣赏。那些爱你的人,让你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h3><h3><br></h3><h3>敬一丹退休以后,把父母一生1700多封家书编撰成了一本书,叫《那年,那信》。她在书里写道:怀旧是为了铭记我们精神的DNA。</h3><h3><br></h3> <h3><br></h3><h3>孩子终将是他自己人生的设计师,父母只是他前行路上的摆渡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来处,了解家的精神传承。</h3><h3><br></h3><h3>造物有价,造心无价。一顿饭食、一个物件,在家人每一次用心的制作中,在物件的传承中,引领他们用珍视的心去感受金钱以外的价值。有精神支撑的强大内心能够走得更远,拥有在逆境中寻找光的能力。</h3><h3><br></h3><h3>列夫·托尔斯泰说: "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h3><h3><br></h3> <h3><br></h3><h3>用一颗拾荒的心,在生活的诸般不易中,依然能感知美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心里一抹最温暖的底色。让他能在迷茫困惑的时候,依然坚定地看待自己、珍惜自己,不放弃对未来的期望。他将用父母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他自己,去解读他的幸福。</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