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海子

<h3>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h3><h3>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h3><h3> 1961年3月,明孝陵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  康熙御题治隆唐宋碑。治隆唐宋,为清代对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与李唐、赵宋时期相较社会更加繁荣。即幅员辽阔,远迈汉唐,繁荣似锦,治隆唐宋。</h3><h3></h3><h3> 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时,在耳闻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由衷的赞叹之词,该碑位于今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内。</h3><h3><br></h3> <h3>  明孝陵神道位于明孝陵景区内,主要路段是“石象路”与“翁仲路”,长约600米。明孝陵神道与前朝帝王陵墓神道有明显的不同。明朝之前的神道短且直,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h3> <h3>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位明孝陵陵区的前部,俗称四方城,是陵区正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h3><h3>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上盖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8.78米。</h3><h3>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及明孝陵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