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清秋下浙苏

姚莫羡

<h1>  赣、湘、鄂之行·长沙篇</h1><h3><br></h3><h1> 第三站:长沙。 我对长沙不算太陌生。三十六年前的一段经历,至今记忆犹新。1983年9月,我公差到长沙,抽暇去了趟岳麓山。为寻禹王碑,我迷路了。幸遇几位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把我安全护送下山。虽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但我心里永远感激他们。当年,我还在著名的橘子洲头留了张影。时光飞逝,三十六年过去了,如今,她变成了啥模样?我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她。</h1> <h1>  在湘江边的亲水步道上,走了将近五公里,我们来到了毛泽东巨形雕像前。青年毛泽东眺望远方,目光坚毅、果敢。我们是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永远怀念伟人毛泽东!</h1> <h1>  三十六年前,我慕名来到橘子洲头。</h1> <h1>  三十六年后,故地重游。风景依旧,观景人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太。</h1> <h1>  儿子在岳麓山进山口留影。</h1> <h1>  黄兴墓。</h1> <h1>  章太炎撰写的墓志铭。</h1> <h1>  蔡锷墓。</h1> <h1>  岳麓山上、云麓宫前的麻石围栏上,刻有1939年9月长沙会战中五千多位阵亡将士的名单。</h1> <h1>  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日后逐渐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h1> <h1>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最著名的一副门联。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意为湖南人杰地灵,真是出人才的地方,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的场所啊!</h1> <h1>  岳麓书院文庙的"道冠古今"牌坊,乾隆帝御笔题写。</h1> <h1>  在长廊上小坐一会儿,我想起了儿子的感受:岳麓书院环境优雅,桂花香气满园。徐风吹动竹林,当即领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境,非身临其境难以体会。</h1> <h1>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爱枫亭"。1952年重建时,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三字。</h1> <h1>  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马王堆墓葬辛追夫人墓出土的一件素纱单衣,重49克。薄如蝉翼、轻若云雾,是西汉时期纺织业的巅峰之作。</h1> <h1>  利苍,长沙国丞相。他的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h1> <h1>  利苍墓出土的云纹漆水盂等盥洗器皿。</h1> <h1>  因汉文帝时期倡导薄葬,所以利苍墓中少见金、铜等贵重金属器,金饼、铜编钟等均用陶、木质明器替代。图为木编钟。</h1> <h1>  木人俑。</h1> <h1>  商代豕尊。</h1> <h1>  商代牛觥。</h1> <h1>  商代牺首铜方尊。</h1> <h1>  商代人面铜方鼎。</h1> <h1>  西汉胡人托盘铜油灯。</h1> <h1>  1998年至2000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出土了56000余件长沙窑产品。这些褐绿彩瓷碗上均绘有西亚文化元素的纹饰,足见唐代湖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繁盛。</h1> <h1>  长沙窑壶身上的诗文,表达了窑工的离愁别绪。</h1> <h1>  唐代·青釉绿彩塔纹穿带壶。</h1> <h1>  湖南怀化会同古民居唐家老屋。</h1> <h1>  补记:马王堆墓葬发掘的辛追遗体,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具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软体湿尸,被医学界命名为"马王堆尸"。遗憾的是,馆内禁止拍照。</h1>